浅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的设计和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颖娜
【摘要】《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标高考的必读经典篇目之一,写进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成为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关注对象,这就是说《红楼梦》已成为高中生的必读书目。但在现实的高中教学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开展存在着一些难度。课标中要求需要9个教学课时来完成。这9个课时对于《红楼梦》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如若延长时间,势必会严重挤压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长篇巨制的章回小说,人物众多,情节内容纷繁复杂,对于习惯了短篇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学生来说,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因此需要教师在自读通读指导设计中讲求策略、区分层次,循序渐进,从而制定出有效的通读指导设计。
【关键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05-02
一、高中生阅读《红楼梦》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和困难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内容纷繁复杂,对于习惯了短篇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学生来说,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章回小说往往讲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结构技巧,阅读不细致的学生是很难看出来和品味到的。《红楼梦》中有关诗词礼仪、宴会场景等能够展现古代社会生活的情节和场景描写,往往在阅读中被学生忽略掉,成为学生阅读盲点。《红楼梦》篇幅很长,章节回目多,缺少惊心动魄的情节,往往很难让学生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很难将其读完。这些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困难。
新课标中对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规定: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的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时上的要求是:本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安排1学分,18课时,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
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课时上阅读一部著作却只有9课时的学习时间。如果拿这9课时的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是显然不够的。如果我们把9课时放在学生阅读之后集中进行,放任学生自读,放弃教师的引导和督促,整本书阅读很可能会流于形式,教师的最后集中讲授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9课时的教学时间需要教师合理设计,合理安排,制定有效的学生通读指导方案,贯穿在学生阅读活动的始终。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通读指导方案设计
(一)阅读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開始阅读之前,教师要设计一些环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是通过读书笔记、阅读群的建立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稳定学生的阅读行为。例如以往我们往往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红楼梦》的前五个章节,教师事无巨细地讲授人物情节环境等等,却很少去关注学生是否准备好了进入阅读状态,甚至是否愿意接受阅读。也就是说教师此时需要做的更多的不是搜集红楼专家的评论,完善备课资料,而应该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讲授之前,展示了八七版《红楼梦》中的歌曲《枉凝眉》,并在课件中展示歌词,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和实地参观的形式,参观北京大观园和河北正定红楼梦影视基地。组织感受红楼文化,要求学生依据歌词去猜测歌词所写的内容,《红楼梦》的熟悉度自然能够让学生脱口而出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但“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又是指什么呢?学生并不能清晰地说出来,那就需要他们在前五回目里去找寻答案。在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故事中感动着,同时也让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内心,从而促使学生主动进入下面章节的阅读。
(二)阅读过程,建立共读共享模式
师生共读,教师示范阅读笔记,分享阅读的体会和经验。《红楼梦》对很多早已习惯快餐文化的孩子来说是需要耐心、静心去阅读来完成的,阅读笔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虽不陌生,但要完成得有质量对学生有意义不流于形式,也需要教师引导,做示范、给例子。
我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单。设计阅读任务单的目的是利用书面笔记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这里主要是指学生阅读的行为习惯。通过这种刚性制度有利于学生阅读自觉行为的养成。对很多习惯于一目十行的轻松阅读方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学生,往往不愿静心来阅读纸质书籍,也很难保证学生能保持长期的阅读行为。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教师要一直贯穿其间。教师要求学生每日阅读一回,填写阅读卡。阅读卡涉及不同能力层级,涉及情节的梳理概括,内容批注,人物性格。给予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的空间。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在参与互动中适当地点拨和总结,利用阅读记录单的形式监督学生,督促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同时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共同阅读的学习场域。建立APP打卡,学生上传今日所获,今日所疑。分出小组,由小组长统一收集整理阅读中组员提出的问题。组员之间进行第一轮的答疑解惑。然后组长将本小组中的共性问题提出来,师生互动,回帖讨论。讨论中闪光的帖子推荐到班级群、校级网站,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和参与的兴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分享,不同观点的碰撞促发新的思考,引发新的探索。这些新的思考发到学校的网站等平台中,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使得持续阅读成为可能。在同学中也会形成“见贤思齐”你追我赶的激励性学习氛围。
设计每周沙龙环节,发布阅读任务,回顾一周的阅读作业、师生互动研讨中出现的精彩言论,让所有学生能获得阅读的成就,形成阅读行为和阅读收获的良性循环。师生阅读心得分享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保护、支持学生阅读中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阅读中的思考和认识,形式多样,自由灵活。可以写人物评论《我看黛玉的“小性子”》、作品片段赏析《我看黛玉葬花》《我读香菱学诗》等。例如鉴于学生在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作品时,大多关注的是人物,设计写想象文,《你想给谁当丫鬟(小厮)》《假如可能我想和谁生活一天》,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物背后所体现的社会世俗生活。 每周沙龙的形式也可以不断变化,比如展开辩论赛“我选黛玉/宝钗做朋友”等。阅读任务的设定是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在阅读中应该关注哪些,关注到的这些内容可以形成一个什么观点。这对学生未来形成观点会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中,教师也是在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去阅读一本书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怎样去探讨文本的主要内容、主要艺术特色。
举办每月《红楼梦》的讲座论坛,针对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疑惑点、兴趣点,教师开设讲座论坛,并进行阅读过程的示范引导。阅读过程中,教师教授章回小说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此类文本的阅读门径。例如学生的阅读往往是从正文的第一个字开始阅读,却没有阅读目录、回目的习惯,因此通过阅读回目,进行内容的检索,预知章节重要信息,在一定时间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的略读或预读,这些检视阅读的读书方法,是需要教师手把手去示范引导的。
(三)深度阅读,提出具体的研读任务
随着阅读的深入,教师提出研读任务,引导学生阅读思维向深入发展,进行辩证思考。例如宝玉曾说女人如水,男人似泥。但贾宝玉除了珍爱年轻女子,其实对年轻男子也是充满真情的。然后让学生去已阅读过的文本中寻找事例来佐证,分析这样做贾宝玉出于何种考虑。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贾宝玉与秦钟、贾玉函、柳湘莲相处得也极为融洽,贾环伤害他,他也绝不记仇。这是为何呢?其实,宝玉对男人是区别对待的,追求功名、富贵荣华是他极为厌恶的。但对那些小人物却能真心相交,坦诚相待。宝玉对社会底层的理解和关怀,对他们的同情与尊重,这一切体现了他的善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么看宝玉似乎是个天使的化身,似乎什么都好。可是有些同学会提出不同的意见,宝玉也有一些“恶”的表现。宝玉无聊时调戏金钏,眼见闯祸后转身就逃,致使王夫人大怒驱逐金钏。他也会对下人大发脾气,赶走茜雪,踢伤袭人。对家庭的衰败也从不承担责任。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许多不足,这是特定的时代和家庭环境决定的,也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宝玉更真实。
(四)策略支持,深入细致地推动深度学习
教师在阅读中有效地实施各种阅读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宝黛钗三人的感情,是最容易抓住学生眼球的。一般我们往往停留在宝黛的爱情里,谁适合宝玉,假如你是宝玉,你选择谁等这样浅层的分析里,这些问题大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放在阅读初期、分享阅读时比较好,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梳理情节时把握人物的性格。但《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中,我们不能这么浅层地去理解和处理,这无法让学生有质量地去阅读。我们可以选择对照阅读的阅读策略,将人物的言语行动进行对照,从中获得新的阅读体会。例如《宝玉挨打》这一章节中,我们可以将黛玉和宝钗的所言所做作对比。
“一时间,薛姨妈、湘云等都来探望宝玉。宝钗特地托了一盘丸药,见了宝玉叹到:‘早听人劝,也不致有今日,伤成这样。我们心里也——’底下的话咽住了。黛玉两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心中虽然有千言万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改了罢!’”
同样体现了宝钗、黛玉关切、疼惜宝玉,也同样是规劝宝玉。但寥寥数语,在对照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宝钗、黛玉在说话时的不同心态。宝钗的那句“早听人劝,不致有今日”,俨然是封建家长制的口吻,“看,吃苦头了吧,你不要再错下去了”。 黛玉的“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更多是以一个知己的口吻,有理解有无奈也有感同身受的孤独。黛玉、宝钗的精神品格和世界观就很清晰地反映出来。学生自然能够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对于那个日日垂泪的黛玉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三、对《红楼梦》通读指导方案的思考
无论是2017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还是2019年在六省市首先推行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都是面向全国各省市不同层次的高中学校。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也千差万别,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培训水平、学生学习基础也是各不相同。整本书阅读必须紧密切合自己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情出发,巧妙设置学习情境,合理安排阅读任务,充分利用适合自己的媒体资源,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语文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实现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这些学习任务群的真正目的。切不可脱离学情,否则不伦不类,就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应该切实围绕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进行阅读指导,着眼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回归到语文学科本位上。
参考文献
[1]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5).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郑颖娜,女,1978年生,河北邢台人,一级教师,教育硕士,张家口市艺术高中,主研方向为整本书阅读教学。
附 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名称:高中古典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8043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