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县域内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和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没有真正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近二、三年,各地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热潮,但县域内高中学校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本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现状;思考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早在四十年代初期就提出过:“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整本书阅读是指内容完整、有思想逻辑体系的书。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尤其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真正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近二、三年,各地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的研究热潮,旨在进一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从教学角度而言,城市的部分学校已经从紧张的课时中挤出一定的课时,安排整本书的阅读或安排学生走进图书馆,整本书阅读得以有序推进,这是令语文教师高兴的事。而农村高中学校整本书阅读教学明显跟不上进度。
  一、阅读现状令人堪忧
  我们面向某县6所农村高中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完整地读完一本经典作品的学生占18.4%,完整地读完一部外国作品的学生仅占2.6%。根据调查,阅读的知识存储仅限于小学层面,诸如《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安徒生童话》一类作品。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连环画、电视剧渠道接触的,初中阶段压根就没有阅读过经典作品,调查显示,60%的学生连四大名著都说不清楚,更不要提外国文学作品了,提起司汤达、巴尔扎克都不知何人。
  (一)没时间读或读不下去
  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时间紧张,迫于升学压力,埋头于作业堆,奔波于补习班间,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阅读经典太累,如:《红楼梦》《三国演义》仅一个人物关系就让人头疼。调查结果显示,阅读感到轻松的是《西游记》,其次是《水浒传》,最不愿读的是《红楼梦》《三国演义》。外国作品不愿读,大多认为作品难以理解,笔者曾在2017年暑假推荐了《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两本书给学生阅读,结果选择《瓦尔登湖》的同学无一人读完,且都反映读不下去。究其原因,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缺少阅读的原动力。
  (二)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代替名著阅读
  学生倾心于心灵鸡汤式的小文章,我们并不是反对碎片化阅读,只是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功利性太强,大多数学生只想用最短的时间、最轻松的方式去获取更多的信息,其结果可能了解的只是零碎的信息,这种阅读方式,会导致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及阅读审美思维能力日趋下降,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其养成只知道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更不会问怎么样的坏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形成,这就很容易造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阅读内容低俗
  学生不是不阅读,而是大多阅读的都是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每部小说都是厚厚的几本,成了学生枕边、案头的必备品,禁之不绝。这种作品内容粗俗,充斥着暴力、色情和虚无,无文化可言,以口语化的语言,粗制滥造的虚幻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一部分学生,部分学生甚至难以自拔。
  (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无序性
  整本书阅读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甚至很少有人提及。整本书阅读教学少有人研究、实践,即使有教师在尝试,也是无序的、零碎的、浅表化的教学,加之思想观念的功利性,高考不考,班主任不支持,家长不理解,学生不领情,便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处于尴尬境地,因而使得一部分想在阅读方面做点尝试的老师望而却步。此外,人教版必修教材课后名著导读安排的内容都是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堂吉诃德》等,编者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为高考服务,也因此几乎没有教师涉及名著导读的内容教学。
  (五)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需求
  倡导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内高中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教师本身长期不阅读经典作品,对阅读教学,尤其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缺少研究,没有足够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教师指导阅读的能力欠缺,无法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在文学的天空中畅快翱翔。
  二、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高中语文课程的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個学习任务群。而每一类课程中,任务群里面的第一个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与内容、课时都有明确要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基本方向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新课标的明确指向,会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顺势而为、主动作为。
  (一)转变观念,重视整本书阅读
  新课标是风向标,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转变观念,重视整本书阅读,在高考改革的浪潮中,不能掉队,更不能辨不清方向,更何况这也是我们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一核四层”高考评价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考查内容的明确,标志着高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更要考查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现在全国卷的阅读量从原来的8000字增加到了9000字,对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从文本中提取信息量的要求之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阅读,学生达不到一定的阅读量何以应对这么大阅读量的语文试卷?如何在高考中取胜?
  (二)顶层设计
  笔者认为,既然课标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有了明确的指向,那么教材就应该配套跟进,把名著导读改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把名著导读位置从教材的最后调整到教材的必要位置,至少不要“羞羞答答”地放在教材的最后,使老师爱不起来,学生想不起来。同时,对每个学期的必读作品、选读作品,明确列出书单,避免老师在选择作品时犯难,在教学中茫然。
  (三)根据生情,系统规划
  某校为学生列出了国内名著22部、国外名著12部的“超豪华书单”,按照这一理想书单,学生3年的整本书阅读量在950万字左右。而农村学生完成这样的阅读量很难。农村学校要根据生情,给学生量身定做,开出妙方。如:高一上学期阅读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等,高一下学期阅读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高一暑期阅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学生自读作品、教师推荐的阅读作品,都明确规划,这样就能有效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自然而然地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文学素养的沃土中滋润成长。
  (四)激趣导读,活动促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只拘于课内,在语文课时有限的现状下,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教师导读、学生自读,部分作品精读,部分作品泛读。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经典阅读讲座、读书汇报会、读书交流会、人物故事会、读书演讲会、主题辩论会、读书征文比赛、名著阅读竞赛等活动,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效果。这些有意义、有指导的阅读平台,既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原动力,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阅读增长了知识,展示又练就了技能,这是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于教师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
  [3]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5):22-26
  [4]熊海英,梁伟.农村中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索[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4):123-126
  [5]余党绪.整本书阅读或可成语文教改的发动机[J].语文学习,2017(10):4-9
  [6]彭丽丽.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
  [7]整本书阅读成语文教学新主题[N].青岛晚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