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和平

  【摘要】随着社会教育界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国家对学生素质情感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通过介绍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中渗透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阐述了素质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渗透的措施,包括设计情境教学、教法学法结合、注重文本朗诵,注意发展智能以及深入课文分析,实施教学评价。
  【关键词】素质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41-02
  一、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情感激发求知欲,提高素质教育
  在素质情感教育过程中,情感渗透,可以激发求知欲,进而提高素质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方案,根据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仔细对教学方案进行研究,运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将自身的情感有效的投入到教学中来,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也能使学生迅速接受教师讲的课程,提高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二)情感促进语言发展,加强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渗入,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发展,从而加强素质教育,在讲课文的时候,不仅要教授课文的内容,也要使学生学会感受课文的主题思想,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情感提高课文感染力,提升素质教育
  在语文课上,通过情感的渗透,可以有效的提高课文感染力,提升素质教育。同时,教师播放三部教学影像,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用自身所感受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提高抒发情感的能力。
  二、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的措施
  (一)设计情境教学,教法学法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情境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境创设将具体的内容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深深的感受到情境中浓厚的情感,并体会到课本内容所表达的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将情感教育顺利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出来。在小学时期,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的阶段,对于新事物的求知欲特别强,因此,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且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学生在思维方面,就好比一个平静的湖面,教师在湖面上投入情感的基石,学生的心湖上就会泛起层层涟漪。
  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教法和学法相结合,并且以学法为主,在教师讲课的时候,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将课本内容传输给学生,最终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从而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注重文本朗诵,注意发展智能
  课文阅读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会到内容的情感和核心,加深对语文教材思想感情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注重文本朗诵,实际上,语文课文就是将教材中的人物、景象以及事情用简单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将课文划分几个部分来学习,那么就没有将文本整体来学习的效果好,而在这过程中,是没法用简单的观看课文来进行有效的理解,需要学生大声的朗读出来,以此对课文内容深入的理解,对课文抒发的情感很有可能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直持续下去。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只会朗读重要的内容,很少在文本当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有在教师要求朗读课文时才会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点都不高,因此,学生很难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读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效的提高做题能力,将情感教育很好的体现在教学当中。
  (三)深入课文分析,实施教学评价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对文本进行细致化的讲解,注意对教材重点内容、句子以及词语的讲解,深入课文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能力。所以,如果想要使情感教育有效地渗透到教学当中,教师就要对文本的句子、内容以及词语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解释,以此使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理解的更深刻,更能体会到课文的中心思想。
  实施教学评价不仅可以知道学生的综合水平,也能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做一个有效检测,使教师能够有效的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研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学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在此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机会,所谓学习的机会就是教师改变自身传统的管理模式,尽量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的去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逐渐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结论
  新时代下的教学目標,应该以学生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主要方向,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合理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能够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成绩,以达到教育机构对学生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胡萍.素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延伸[J].中国校外教育,2019(14):20-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0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