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审美交融理论的园林植物学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晓蕾 张洁 夏甜甜

  摘 要: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引发了人们对提升人居环境的持续关注,园林植物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呈现。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实践为例,对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基于审美交融理论,重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法,在户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多重感官对园林植物进行审美感知。此外,深入剖析相关的经典植物景观案例,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园林植物景观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结果表明,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审美交融;多重感官;园林植物学;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5-0-04
  0 引言
  随着我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人居环境的提升备受关注。风景园林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植物是构成风景园林的基本要素。随着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园林植物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正在不断增强。由此可见,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诸多学者对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1,2]笔者结合山东建筑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实践,探索将审美交融理论融入教学实践。
  1 园林植物学的课程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年版)》指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属于专业核心课程。[3]园林植物的学习是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的基础。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园林植物类课程共包含园林植物学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两门课程。二者是环环相扣的,园林植物学是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先行课程。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识别北方地区200种常用植物(以木本植物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植物的观赏特征、生态习性、文化内涵、园林应用,为后续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奠定基础。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凝练为2个模块、7个子模块、知识单元3个层次。第一层次包含2个模块,即总论模块和各论模块。第二层次包含7个子模块。总论模块下面分为5个子模块,即植物学基础知识、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生态习性、观赏特征、文化内涵;各论模块下面分为2个子模块,即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第三层次包含16个知识单元,即植物分类、植物形态术语、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群落的生长发育规律、关于光照因子的生态习性、关于温度因子的生态习性、关于水分因子的生态习性、关于土壤因子的生态习性、关于空气因子的生态习性、观姿、观花、观叶、观果、观干、文化内涵、各论中重点植物的相关知识(识别特征、观赏特征、生态习性、文化内涵、园林应用)。为了使学生深刻掌握园林植物在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将园林植物学分为《园林植物学1》和《园林植物学2》两个部分,共64学时,分别开设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其中,《园林植物学1》以总论模块为主,《园林植物学2》以各论模块为主。
  由此可见,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庞杂,教学内容繁多,涉及范围较广。教师要将如此众多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讲透,是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审美交融理论
  知名的美国环境美学学者阿诺德·伯林特提出了“审美交融”理论。这一理论在审美方式上突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模式,将审美经验提到相当的高度,认为面对充满生命力和生气的自然,单纯的“静观”或“如画式”风景的审视都是不可能的,必须要借助所有感官去感知环境,从而达到“审美交融”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论强调我们对自然的多重感官体验,强调环境是各种有机体、知觉和地方的无缝统一体。
  这一西方学者的观点,与我国传统园林植物审美文化是相契合的。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内涵最丰富的一个美学范畴。《辞海》对意境的解释如下:“意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们思维中的一种抽象造型观念。”由此可见,意境离不开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向,是由审美意向升华而成的,它提供了一个富有暗示的心理环境,用来指导人们对美的形象展开联想。
  我国的传统植物文化内涵意蕴丰富,这是总论知识模块中文化内涵子模块的重点内容。我国传统的园林植物审美文化倡导运用多重感官进行情景交融,其中,景名是主客二元的中介,园林设计师通过景名展现意境,为客观植物景象赋予精神内涵,审美主体通过景名超越客观植物景象成为理解审美意境的“理想读者”。中国园林植物审美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在大量的园林植物景点中应用已久。
  3 将审美交融理论融入户外实践教学
  3.1 综合运用多感官深刻感知园林植物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诸多探索,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并且与理论讲授紧密结合。例如,在总论知识模块个体的生长发育规律这一知识单元中,集中讲授园林树木全年二十四节气的植物景观变化。然后在全年的教学周期中,围绕具体的节气时间,穿插以各个节气植物景观特征为主题的户外实践教学,在户外的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多重感官去感知植物的魅力。
  (1)运用视觉感官。视觉感官是我们观察世界时最为重要的感官。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引导学生既要关注整体层面的树形、质感、肌理、色彩等视觉要素,又要关注局部层面的叶子、花和果实的具体形态。
  从整体层面的植物景观的视觉要素来看,北方地区植物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植物由休眠期转入生长期的冬末春初时期,以及由生长期转入休眠期的秋末冬初的时期,是植物景观变化最为剧烈的两个时期。以济南地区为例,相对应的节气分别是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寒露、霜降、立冬、小雪8个节气,这是进行户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时期,引导学生们观察和感受植物视觉要素的动态变化之美。惊蛰时节,万物复苏,迎春是春季花期开始的信使,多种植物的叶芽和花芽开始萌发。春分时节,玉兰、杏花、迎春纷纷进入盛花期,多种植物的叶芽和花芽继续长大。清明时节,花灌木大多进入盛花期,色彩缤纷,落叶树种的叶子大多长出,新绿轻盈。谷雨时节,落叶树种的叶子逐渐生长,绿荫初现,开花的花灌木种类开始减少。谷雨之后,绿荫渐浓,植物景观进入稳定的生长期,这种稳定状态一直持续到寒露时节。寒露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各种秋色叶树种显露绚丽的秋景,寒露时节白蜡开始呈现出轻盈的柠檬黄色,火炬树呈现出灿烂的绯红色。霜降时节,黄栌开始染红漫山遍野。随后的立冬时节,银杏呈现出绚烂的金黄色。而到了小雪时节,水杉和悬铃木呈现出深沉的黄褐色,绦柳、馒头柳呈现出飘逸的鹅黄色。小雪时节之后,大部分落叶树种会落完叶子,进入枝丫光秃的休眠期。   从局部层面的植物各个器官来看,也能发现诸多色彩之美。在总论的“观花”这一知识单元,会集中讲授各种色系的花色之美。比如开白色系花的玉兰、鸡麻、山楂、杜梨、刺槐、国槐;开黄色系花的蜡梅、迎春、山茱萸、连翘、棣棠、黄刺玫、金丝桃;开红色系花的紫叶李、山杏、山桃、梅、桃、樱花、郁李、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开紫色系花的紫藤、紫花泡桐、醉鱼草等。在各个节气的户外实践教学中,逐一去观察和感受这些植物的花色之美和花形之美,进而会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
  (2)运用听觉感官。除了对植物的视觉要素进行审美体验之外,还要关注植物的天籁之音。在户外实践教学过程中,植物声景的欣赏要借“天时”。例如,在狂风乍起之时,引导学生聆听松涛阵阵;在微风婆娑之时,引导学生感受竹篁瑟瑟;在秋雨飘落之时,引导学生体验雨打芭蕉。
  (3)运用嗅觉感官。植物的香景也同样令人心驰神往。在户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在不同时节引导学生体味不同的香花植物。例如,在春分时节,品赏玉兰的浅淡清香、郁香忍冬的猛烈浓香;在清明时节,品赏丁香的幽香;在谷雨时节,品赏牡丹的国色天香,紫藤的冷艳清香,刺槐和紫花泡桐的柔和甜香;在立夏时节,品赏苦楝的温雅淡香,玫瑰和月季的宜人清香;在大寒至惊蛰时节,品赏蜡梅的扑鼻冷香。
  (4)运用触觉感官。在户外實践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触摸植物,细腻地感受植物的质感。例如,引导学生们体验毛白杨葇荑花序的柔软质感,体验玉兰花瓣厚而肉质的质感,体验蜡梅叶子粗糙的质感,体验广玉兰叶子背面、枇杷叶子背面、构树叶子、紫花泡桐等叶子毛茸茸的质感,体验广玉兰、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山茶、海桐等叶子革质的细腻质感,体验轻轻碰触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枸骨等叶缘细刺的微微扎痛感。
  (5)运用味觉感官。笔者在户外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园林树木的果实时,对于可供食用的果实,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品尝,运用味觉记忆加深对植物果实的深刻认知。例如,引导学生们在春分时节,品尝榆钱(榆树的翅果)的清香味道;在谷雨时节,品尝刺槐花朵的甜香味道;在小满时节,品尝桑葚(桑树的聚花果)的微甜味道;在处暑时节,品尝无花果的果实的香甜味道、品尝酸枣的酸甜味道。
  3.2 讲析经典案例的文化内涵
  在运用多重感官感知园林植物的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相关的经典植物景观案例,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进而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园林植物景观的优美意境。
  (1)视觉相关的案例。植物的叶色、花色、果色以及树干的颜色变化万千,具有不同色彩的植物互相搭配,能够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承德避暑山庄的“金莲映日”景点大面积种植金莲花,在日光强烈的照耀下,金色花海,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2)听觉相关的案例。园林中常用植物材料的声音之美,产生静谧的意境。清风掠过植物,便能产生天籁之音。“万壑松风”这组建筑群位于避暑山庄宫廷区、湖泊区、山岳区过渡的地段,西北两面临山,近处遍植油松树丛,每当疾风吹来,便触发松涛阵阵。此外,雨落于植物,也能带来细致入微的听觉感受。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和“留听阁”,分别取自“雨打芭蕉淅沥沥”及“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意。
  (3)嗅觉相关的案例。拙政园之“雪香云蔚亭”,其周围多种植梅花,梅花盛开如白雪一般,如云朵一般,且具暗香浮动,蔚然成景。拙政园之“远香堂”,取自周敦颐所赞颂的荷花的“香远益清”。远香堂北侧水池内种植了荷花,夏季荷风拂面而来,所携清香悠远。
  (4)触觉相关的案例。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这一景点,通过拂面的荷风,引发观赏者的触觉审美体验。荷风四面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水中遍植荷花,入夏之际,荷香四溢,乃消夏避暑的佳处。荷风四面亭处以夏景荷花为主,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静美。
  (5)味觉相关的案例。拙政园的“待霜亭”,景名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七绝:“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才酸亦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待霜”二字表达了对亭旁柑橘成熟的迫切期盼,主要通过联想,引起味觉审美体验。
  4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们在户外教学实践中,运用多重感官去发现植物之美,感受植物之美。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相关的经典植物景观案例,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园林植物景观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总的来说,笔者在将审美交融融入园林植物学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效果。但是,在如何将审美交融理论融入更多知识单元的讲授等方面仍然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探讨之处,仍然有待反复思考和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王琴,孙皓月,陈烨,等.高等工科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1):46-49.
  [2] 包志毅,邵峰,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58-60.
  [3]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8.
  作者简介:徐晓蕾(1983—),女,山东聊城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张洁(1987—),女,四川德阳人,研究生,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1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