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江龙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全国正处于农业转型时期,逐渐由传统农业过度到现代化农业,需要大量新型职业农民。该文分析龙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发现在过程中存在机制不健全,硬件有短板,培训缺资金,使用少政策,农民老龄化,文化素质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制订专项政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含金量,创新教学形式,推动农业后继者培养等建议,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农民生产种植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形式;专业化;问题与建议;龙泉市
  蔡 欣,陈小俊. 浙江龙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农业工程技术,2019,40(02):20-21.
  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职业”,后者是一种被动烙上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可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是一种自由选择的职业,而不再是一种被赋予的身份。
  全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然而,很多农民进城务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对在农村种田已经彻底放弃,虽然在城市扎不下根,但除非老了、干不动了,才会回到农村种田。
  从龙泉农村现有从业人员现状中分析可知,从性别占比看,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比达45%以上;从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2%。说明农村妇女、中老年人是农业农村生产主力军,且低学历人员占绝对主力。2018年全市外出农民工7万多人,返乡2.3万人,只占33%;返乡人员中成功创业的约0.5万人,仅占22%,比例比发达地区明显偏低。全市从2015年开始实施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累计培训1422人,成功培育职业农民910人。从多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解决。
  一、龙泉市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健全,硬件有短板
  一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农业、农办、林业、水利、教育、供销、财政等部门和乡镇(街道)都有涉及。农业农村局有职业农民培训、农办有农民素质培训、人力社保有职业技能培训、科协有农函大培训等,培训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有办学优势的中职校,因为职业农民班就读和就业问题没有破解,除了在1999年办过一个畜牧班外,到现在一直没有恢复职业农民班招生。还有的涉农部门和地方的领导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认识上存在偏差,缺少必要的配合与支持。
  二是市农业农村局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主体,在自身的条件建设,尤其是硬件建设上存在严重短板。龙泉市农广校成立近30年了, 依然是一无编制二无专职人员,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培训教室,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上课缺老师、下乡缺车辆、实习缺基地等问题仍长期存在,面对规模大、层次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战略任务,明显力不从心,培训组织工作只能委托培训机构[1]。
  2、培训缺资金,使用少政策
  一是没有配套资金,因地方财政紧张,培训资金来源仅靠上级项目扶持。
  二是有资金没政策,财政部门对培训项目资金使用规范较多,资金使用不灵活;比如本市农业技术专家主要集中在市农业农村局,但根据现行的财政政策,本局聘请的培训教师不能享受专家讲课费,造成聘请兼职培训教师也很困难。
  3、农民老龄化,文化素质低
  由于全市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为60岁左右的老年劳动力和农村妇女,导致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十分严重。
  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即便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但因自身文化程度及适应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收和学习能力,从而影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与合理配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首要的是劳动力统筹,在让一批农村劳动力尽快真正融入城市的同时,必须提高农业、农村吸引力,让一部分高素质劳动力留在农村务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是农民、农户,国家政策支持的重点是新型职业农民[3]。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现实和未来
  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加快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现代农业对能够掌握应用现代农业科技、能够操作使用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更加迫切。随着较大规模生产的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逐渐增多,农业生产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分工分业成为发展趋势,具有先进耕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拥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善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的核心主体
  今后中国农业的从业主体,从组织形态看就是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从个体形态看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细胞,对于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主体性、基础性作用。
  同时,从“三农”政策实施来看,要通过政策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上“倾斜”,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三农”政策的实施效率和效果。
  三、开展农民培训的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平台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市应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和培训办公室,领导和协调农业、农办、林业、水利、供销、教育、财政等部门和乡镇(街道),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培育平台,构建以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中职校、党校、农合联和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2]。
  2、制订专项政策,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含金量
  要在稳定完善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基础上制订新型职业农民专项扶持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农业生产从业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在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中,做到五个优先,即:优先享受现有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安排农业项目,优先申报各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选派进入大中专院校进行免费学习培训,优先推荐申报农民专业技术职称等。
  3、创新教学形式,推动农业后继者培养
  积极开展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推动校企合作,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产业链上、田间地头,探索线上教学和线下授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
  推进中职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机衔接,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积极推荐农村有志青年、返乡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到农业大中专院校学习培训,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参考文献
  [1] 湛 阳. 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才智,2019(30):53.
  [2] 谢应翠.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方法探讨[J]. 现代农村科技,2019(10):13.
  [3] 张艳琴.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訓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村科技,2019(10):9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9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