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议初中校园足球运动教学方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小菊

  【摘要】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意识提高, 校园足球作为一项群众基础较为广泛且集体性高的体育项目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其受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足球运动也逐渐走进校园并被逐步推广。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锻炼自身身体素质还能够推动整体运动水平,储备优秀的运动人才。然而在初中校园里开展足球运动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不足,如何让学生真正热爱足球,这些问题成为教师们和校园足球从事者们关注的对象。本文将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教学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开展校园足球竞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四方面对初中校园足球运动的教学方法进行可行性阐述。
  【关键词】校园足球  初中  学习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229-01
  一、培养兴趣、充分调动能动性
  兴趣是学习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精力旺盛,蓬勃生长的时期,他们难以对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吸引,相反对于生动有趣新鲜的事物和活动他们会充满好奇和渴望的兴趣,如果在学习和训练的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则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摒弃以往传统概念下刻板的教学模式,足球本身就是一项充满激情和动力的运动,通过灵活巧妙的活动和教学内容相结合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课堂灵活起来,让学生运动起来,更符合足球运动的精神。教师可通过“接力比赛”、“点球大战”、“小组循环传球”、“网式足球”、“触球次数比赛”等比赛活动为课堂增加多样性和趣味性,与传统的跑步、踢腿等运动相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联系次数还可以增强互动性和团队紧密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战术变动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二、结合理论,突出实践训练
  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足球运动来说,想要提升真正的技术能力水平还取决于实际的演练操作,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运用。对于初中生而言,在校学习课程较重,足球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则需要充分、高效、合理的利用训练时间。对于刚开始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挑选重点和精华进行解说,而后在后续的互动训练中一边训练一边讲解,训练和讲解之间的配合要灵活,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小组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模拟,同时老师可以进行示范和指导,以自己亲身實践的经历带动学生训练加深其练习印象,使学生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对于不规范的技术动作,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如在讲解“横传”、“长传”、“短传”时,教师可在讲解具体战术技巧、操作方法和相关知识后,带领学生实践进行几次后组织学生由小组长带领分组训练,实践是锻炼学生更好更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足球竞赛,丰富校园文化
  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迫切地渴望能够将其用于比赛中,以证明和检验自己。通过比赛的形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好胜心,还能够对所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深入地巩固。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教师可通过组织班级联赛使各班学生在竞争的条件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可以校级联赛,以激励各个年级各个班集体之间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坚持不懈,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潜能和竞争意识,还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巩固日常所学知识和练习。
  四、因材施教 ,开展分层教学
  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有足球知识的基础,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法对全体学生一概而论,则会加大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性,所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结合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切忌一把抓。一方面是,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互动互学、多模仿多观察的方式,将其基础知识和技能建设牢固,将其训练细化难度适当降低,如将踢移动求改为踢定位球;另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好,技术水平较为熟练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如增加传球距离,增加挑战性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样,在比赛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层次的划分,以保证维持更加公正、公平的比赛环节。
  总结
  对于初中校园足球运动的教学而言,这个过程并不是朝夕之间可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过程的道路曲折但是方向是前进性的,促进校园足球运动的有效开展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参考文献:
  [1]杨刚.浅析新时期下初中校园足球教学的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5(12).
  [2]蔺麒.青少年校园足球背景下初中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新课程·中旬,2014(09).
  [3]贾成林,袁乙洁.初中足球教学有效性探究[J].才智,2013(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4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