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双语课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青

  【摘要】本文探讨了本科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意义, 分析了双语教学中要特别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以及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基于我们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考与实践,提出了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创新教育  双语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1672354)、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52-10-113-04)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2-0014-02
  1.双语教学的意义
  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知识、市场、竞争和人才的全球化。中国经济走向国际,面临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全新挑战,需第一时间掌握大量专业文献、会议信息和新闻时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高新技术中的信息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是高等教育跟上全球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
  扩大国际交流的需要。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科学技术的“国界”越来越模糊,而英语是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媒介[1]。熟练掌握各学科专业英语,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成为共享世界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把握科技前沿的重要途径。
  深化国际合作办学的需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程度、国际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已经成为衡量其实力和声誉的重要指标,进而成为吸收优质生源的重要条件。只有推进双语教学,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效提高我国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随着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对涉外人才的知识结构产生新的要求。双语教学承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将英语语言教学与专业学科教学的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双语教学要特别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
  合格的师资。在双语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将对教学成效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要求教师既熟悉国内外文化,具备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又具备深厚的专业学科知识、掌握世界前沿教学理念与方法。而实际能同时符合这样的要求的教师并不多,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合适的教材。原版教材知识新颖先进,有利于学生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和了解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内容丰富详实,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原汁原味的英文,便于学生今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但对于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了解学科发展规划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显得负担过重,需要教师对原版教材内容认真研究,适当取舍。
  合理的教学法。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构建良好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采取互动教学法、启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或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英语思维促进专业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时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需求、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等几个因素,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把握重点和难点,明确各知识在整个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行业的新信息、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与社会息息相通的现实生命力。
  合拍的课程设置。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以及其他课程设置相协调。双语教学强调外语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会在专业知识的难度背景上增加语言障碍,难度高于其它专业课,双语课需适当增加课时量。课堂人数也需限制,以利于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还需充分考虑学科特点,科学遵循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连贯,减少双语学习困难,并使学得的双语知识,在其它课程中得到拓展与应用。
  3.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四方面的要素。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宽广的综合知识是创新人才的基础。创新人才的知识体系包括1)专业知识,如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等;2)扩展知识,如外语、计算机能力等;3)人文知识,如文化、自然知识等;4)艺术知识,如音乐、舞蹈、绘画等。教师应在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将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增强和拓展学生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储备。
  精神是创新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师生应具备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1)要有好奇心。對新知识、新信息、新事物充满激情、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2)要有怀疑态度和求异观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探究。3)要有冒险精神。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勇往直前。4)要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信念坚定,严谨求实、刻苦钻研、不断进取。5)要有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品德优良,善于协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文情怀和团队合作精神。
  思维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对已知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所有创新的开始都来源于新问题的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具有独创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善于发现新问题。
  实践是创新的根本。创新源于实践,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都离不开实践。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倡导学生实践,升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把梦想变成现实所需的各种技能,实现创新。
  4.创新思考与实践
  本科生培养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我们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对我校的信息类专业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进行了深化双语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
  教师队伍建设。1)教师要建立先进的创新教育文化。做到学生为本、参与为先、实效为重、创新为魂。倡导采用对话、互动、互助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2)教师要有永远追求新知的精神,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专业理论和提高自身英语素质。3)教师要积极投身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去。将科研活动与常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教材的选用。现代科技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受英语影响较深,选用原版教材不仅让学生以外语为工具获得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开阔学术视野。选用R. C. Gonzalaz的原版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并配合其中译本及实验教材,有利于学生在中英文知识之间形成映射,并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丰富的选材资源。对讲课内容按时效性、相关性、难易程度相适性等原则做了编排,并且用课题经费购买一批教科书连年反复使用以提高针对性和降低费用。
  课程内容与体系。课程内容与体系既要具有系统性、科学性,也考虑前瞻性和应用性。一方面,我们将教学内容建立在合理的“宽、精、新、用”的知识架构上。“宽”指宽广的基础,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宽广深厚。此课程与计算机、人文、艺术等都有紧密的联系,通过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等将相关的知识融入,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精”指精练的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中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新”指最新的信息,
  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学科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用”指实用的技能,實用为先,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衔接,加强通识教育与特色教育的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4页)
  学的契合。开设电子实训短学期,以通识教育中的程序设计为基础,将本课程中易理解,能直观显示处理效果的技术作为项目目标,使学生实训不仅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培养了兴趣,而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到专业应用的水平,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和方法。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贯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发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参与力、创造力与表现力。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课堂提问和讨论等)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多角度、多层次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法、操练式和项目教学等方法,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产生知识的正迁移,在获得专业语言知识的同时,得到充分职业化的思维操练和技能的训练。3)讲授与多向交流相结合,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影视等多种形式的特点,突出重点难点,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能快速抓住各知识点的精髓。
  益于创新的环境营造。1)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拓展自主性学习条件与资源。实现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上网开放,通过FTP,QQ,E-mail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多方面提高学生自主性与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和质量,确保教学内容的纵深度。2)开展对外交流, 请国外的专家开设学术讲座,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和氛围。3)向本科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成长。
  五、结论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专业和英语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本文探讨了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意义, 分析了双语教学中要特别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以及创新人才的基本要素,基于我们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考与实践,提出了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全银,白晓林.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以本科院校工科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52.
  [2]王建光.提高我国大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水平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9(2):34.
  作者简介:
  陈青(196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8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