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郝爱平
摘要: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探讨了地方高校实施“理论+实践+辅助活动”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并与本科四年学程相配合的“四层递进式”培养方式相结合,从一个较新的视角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展示了此项改革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21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选择和构建适应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地方高校在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实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更多体现在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
一、国内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不足[1,2]
從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看,有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的技术和启动资金支持。二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区,更加具有商业化运作的特点,同样也为大学生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已在国内高校实践了很多年,但问题依然很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教育方式上缺乏具体实践。地方高校由于场地资金等局限,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讲解和案例分析,大部分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机会。二是课程体系有待优化。调查发现,以理科为主的地方高校中开设创新类课程和开设创业类课程的学校之比约为1∶20,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十分不完善。三是教学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统一的基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一般均以选修课形式向本科生开课,且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也不是固定的专职教师,有些甚至可能是临时聘请的学生辅导员。四是教学内容差异大。创新创业类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统编教材,教师讲授的随意性较大,不同教师讲授的内容差别较大,因而在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价上缺乏统一标准。
二、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初探
1.将创新创业思想融入实践教学中。地方高校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所谓创新精神,就是以开拓和进取的意识去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精神。所谓创业能力,就是具有进取的创业意识、丰富的创业知识,熟悉创业过程,能以企业家精神去设立新企业和开创新事业的能力。所谓技术应用能力,就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具有一专多能的品质、终身学习的能力。将以上三种能力品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并体现到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
2.构建“理论+实践+辅助活动”的实践教学模式[3]。“理论”主要是开设的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和与专业对接紧密的创新类课程,讲授必须掌握的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课程模块设置上要有创新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创新创业活动有基本的认识,选修课旨在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同时,拓展其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实践”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和模拟创业的平台。一方面采取虚拟仿真实践的教学方式,真实再现整个创业过程以及企业的运营管理;另一方面合理构建创新创业的实现方式,一是与行业企业共建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实行校企协同联合培养,学生定期到企业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完成三个月以上的企业顶岗实践,学生既能很好地学到专业应用知识,又能得到企业岗位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对创业机会的警觉性,二是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园,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政策引导、法律咨询以及技术拓展服务,并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辅助活动”主要是整合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在校内外开展各级各类创新设计、创业计划比赛活动,并邀请知名企业和一流高校的高层次专家、学者定期为学生开设创新讲座和创业讲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加深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理解。
3.在本科专业学程中实施“四层递进式”培养。“四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实践平台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为动力,专业教育与市场发展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分四个层次进行(基础课程与实验、专业课程与实验、综合课程与实验、创新创业集中实践),形成“四层递进式”具有创新创业特色的实践课程模块。在模块设计上,针对相近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存在的类同、重复的问题,研究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修改相应的实践大纲,避免“单科学时不够、整体学时浪费、知识重复混乱、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发生。“四层递进式”与四个学年的本科专业学程相配合,符合“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这一主线,突出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强化夯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并能够融会贯通,每个层次都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计紧密联系专业实际的创新实验项目。
4.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创业实践可在创新创业学院引导下与各教学单位共同开展,为各专业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相关的管理类、创业类、经济类选修课,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相应开设有特色的创新类课程。利用各专业实验室等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实践平台,开展开放式、拓展性、多学科、跨专业的实验教学。利用信息化平台开放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以及开放实验室的特点,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科学安排实验进度,学生依据实验室自行选择开放的仪器设备,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自主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三自主”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可以实现自由选择实验项目与实验时间,达到实验设备共享、实验室使用效率提高的目标。
三、改革成效
湖南文理学院在实施“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以来,鼓励支持各教学院建设创客空间,挂牌成立了17个院级创客空间,入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79个;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7个项目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在“国邮港”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园、常德市电商产业园、常德市创业孵化基地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已有40多个学生团队项目入驻。
湖南文理学院在2017年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并被湖南省科技厅授予省级“众创空间”称号;学校在近几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励多项,近五年毕业生创业率(0.75%、1.73%、1.50%、0.88%、0.78%)均高于湖南省大学生创业率平均值,并涌现出了王子龙、李丹、王征磊、陈文涛等一批优秀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1]邓红,李昕照.我国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与考试,2017,(5).
[2]曹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3]郝爱平,周诗彪,陈贞干.地方高校化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州化工,2014,(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0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