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琦

  【摘要】6到11岁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学习知识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十分重要,怎样吸引学生轻松进入到语文知识的海洋中呢?情境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境教学  深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035-02
  一、生动的语言开启课程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语言文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表达方法。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感知语言的不同意思,提高学生的理解、组织与表达语言能力。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吸引听众。因此教师必须要用生动的语言开启课程,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使学生初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和谐的氛围营造课堂
  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社会环境。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浓郁的人性化的色彩。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用微笑去打动学生,用关爱去温暖学生,用呵护去感染学生。小学生对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很敏感,所以教师要多用自己的微笑来面对学生,和学生融洽的相处,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爱和温暖。教师要注重表率作用,用人格魅力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榜样。小学生向师性强,喜欢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话语、得体的服饰,都能使学生时时得到美的享受。教育中的一切活动都以教师的人格为基础,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师要利用人格张力的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优美的音乐悦动课堂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能点燃人的情绪,触碰人的听觉,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一堂课的适时环节,带领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古诗,把美的感受带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汇入音乐元素,能反映社会生活,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创造情境,渲染气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当教师讲到喂海鸥的老人去世之后,海鸥依旧来到每天老人喂他们食物的地方等待老人,它们在空中盘旋着、哀叫着,课堂的气氛瞬时凝固起来了,这时老师放了一曲忧伤的《神秘园之歌》,那音乐制造的哀伤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语文的情感、能力的训练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说,当音乐与文字融合在了一起,激荡出了激情的火花,整个课堂都欢快活跃了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好了。
  四、多媒體课件创设课堂
  多媒体课件具有的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超越时空的、动态的形象化知识,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心理的转化,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润物细无声”无修饰式的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入直观形象的事物使小学生接收知识点更容易。在一堂课开始时放映一些与新课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片断,或者难理解的内容,让学生在视、听、欣赏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进入教学情境。又如在理解文本关键字词时,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突显。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尽管文本对小狮子练习捕食的动作做了生动详细的描写,但是只靠语言进行说教,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和感受的。这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重现了小狮子撕、抓、滚、爬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动作,学生对小狮子勤学苦练的品质有了深刻的理解。由于低年级学生有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多媒体教学尤其适合,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易于理解,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能收到看得见、听得进、学得会、用得活的最佳学习效果,孩子们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其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
  五、自主的学习深化课堂
  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将课堂更多的交给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他们大胆的探索,主动的思考还有自主的学习。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思考。
  总之,情境教学能尽量将课文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感官,使其在孩子的头脑里留下鲜明的印象。小学语文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动手能力,去营造一种情境空间,根据教材之中的特点来营造和渲染活跃的氛围,让学生充满活力的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当然,教师还要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教法,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习的课堂充满智慧,充满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4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