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项目式学习及其设计意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翔 郭敏姗

  笔者从生活问题出发——“餐桌上的豆芽为什么和课堂上种出的豆芽长得不一样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项目式学习为手段,以泛在的学习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设计前置性学习。为了让学生直观地弄清“餐桌上的豆芽为什么和课堂上种出的豆芽长得不一样呢?”笔者决定让学生分别在有光和无光的环境下种植绿豆,通过对比观察,认识它们的生长状况:笔者提前一周组织学生分别种植两碗绿豆,一碗放在有光的条件下生长,一碗放在无光的条件下生长。让学生每天浇水并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状态。
  之所以设计前置性学习内容,是因为学生日常的学习大部分局限于书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加深学习记忆,两种条件下的豆芽生长能让学生体会对比学习,掌握基本的对比方法。
  完成象形统计图。绿豆发芽后,笔者组织学生观察统计发芽与未发芽绿豆数量并完成统计图,统计图完成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统计图,思考发芽率不同的原因,并用数学方法比较两种发芽率的差异,并完成提前预设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完成情况比预设的情况要好很多,甚至有学生不满足于笔者设置的数学问题,在小组间相互提问,互相解答,形成了良性的互动环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项目学习前,数学课堂上,学生刚刚学习了象形统计图,笔者将这个数学方法用到绿豆的发芽统计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编写自然笔记。对比、分析统计图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有光和无光条件下生长的豆芽颜色、长短和根部等差异,并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方式将它们记录在手册上,编写出个性十足的自然笔记。因为有着前期的问题驱动,每个学生都对两种条件下种植的豆芽表现出了极强的好奇心,他们的观察甚至细小到了叶子上的一颗小黑点,并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
  在项目中引入自然笔记的编写,可以达到“眼睛输入,手寫输出”的教学目的。交替的输入与输出,能够将学习所得更加具体化。这就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观摩教师炒豆芽。当豆芽长到两厘米后,笔者组织学生炒豆芽,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负责清洗有光和无光条件下生长的豆芽,清洗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豆芽的过程。在观摩笔者炒豆芽的过程后,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炒一盘属于自己的豆芽菜,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厨房也产生了兴趣,对厨房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炒豆芽以后,再品尝两种豆芽,分享吃豆芽的感受,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光生长的豆芽会好吃得多,并且完成品尝记录。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炒”和“尝”,是为了让对比学习更加深入,让学习的维度更多元。
  研学基地种豆苗。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真正融入生活实际,笔者将农田种豆芽作为整个项目学习的最终环节。笔者带领学生在研学基地的农田里进行翻土、挖坑、种植、浇水等,并贴上有学生自己姓名的标签。小豆苗的后期管理则交给基地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用微信将每一名学生所种豆苗的存活、状态等发送给笔者,笔者再转交给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以简单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一份探究报告。
  笔者认为,这样的环节设计是项目式学习的后续和延伸,它让学生既明白了劳动的艰辛,又在轻松适意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了不同学科的自然融通。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
  责任编辑  吴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