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关键经验的美术语言“线”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莹

  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高瞻课程以“主动学习”为核心概念,围绕关键经验展开了颇具特色的课程。如今,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幼儿的关键经验意指幼儿发展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品性等方面的经验。基于关键经验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建构,需要以幼儿为本,读懂幼儿在活动中独特的美术语言,实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感知与欣赏、表现和创造,从而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性策略。
  美术语言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包括点、线、形状、色彩、结构、空间、明暗、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艺术组合成一件完整作品的基本原理。线条作为其中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具备了长与短、曲与直、粗与细、虚与实、深与浅等多种视觉形态,是运用最多且最具表现力的形象造型元素。因此,基于关键经验的幼儿美术活动旨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游戏精神为引领,对幼儿的美术语言进行解码与反思,从“线”出发,绘制属于幼儿自己的艺术蓝图。
  一、以“线”绘美——建构关键经验模式,初探美術语言的核心内涵
  “线”即线条,是幼儿美术活动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元素。以线条这一美术语言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层级递进的立体经验模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提升审美情感和艺术素养,促进关键经验的不断成长。
  (一)开花式:营造浓郁艺术环境
  1. 创设园本美术空间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学习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富于美感的环境是促进幼儿关键经验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注重为幼儿营造氛围浓郁的美术语言环境,在物质和心理方面充分给予幼儿感受与欣赏的机会。例如,班级特色美术区中有一方专为幼儿进行探究线条的空间,园所工艺廊的涂鸦墙上有孩子们“线条大世界”的创意长卷,楼梯、轮胎、水管上有他们合作的线描装饰画,窗户、屋檐、篱笆上有大家巧手编织的小制作……帮助幼儿潜移默化地培育良好的美术素养,在环境的熏陶中感受线条的魅力。
  2. 有效支持区域探究
  在美术区的创设中,教师结合主题活动和园本美术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将线条语言以游戏化的方式蕴含于幼儿的体验和创作之中。幼儿的关键经验是在探究和互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鼓励幼儿的创造和表达。例如,在“手电筒的点与线”中,幼儿通过合作将每一次光源的移动点连接成线,在标出移动轨迹后进行创意装饰。有的孩子联想到太空,认为:“线条是星星在移动的路线,这里还有一座发射的火箭。”有的孩子在线条整体造型中发现了隐藏的小动物,说:“这不是一只睡着的大懒猫吗?”教师要认识到幼儿美术语言的创造性以及美术潜力的能动性,以启发、引导和鼓励的方式,营造适宜幼儿自由探究的艺术环境。
  (二)剖析式:优化多维观察机制
  1. 定点式剖析,初建观察策略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基于关键经验建立多维观察机制,进行针对性纵向观察与随机性横向观察。定点式观察,除了传统观察记录表,还需配备有具体美术活动关键经验指标的观察量表,能够帮助教师以“点”切入,有目的地观察幼儿在美术语言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找到美术活动中的问题个案,并进行比对。例如,对幼儿兴趣性、专注性、创造性和操作性四个维度进行频次记录,四个维度各分A、B、C、D等级,水平层次由高到低,依次以4、3、2、1的得分进行统计(如下页表1),每个等级都设置有具体的关键经验目标。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笔者将60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开展了为期10周的观察记录,在实施基于幼儿关键经验的美术活动中,幼儿各维度的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将实验组30位幼儿和控制组30位幼儿的关键经验评分进行统计。以操作性维度(如图1)和创造性维度(如图2)为例可以发现:实验组的幼儿在操作性和创造性方面都明显高于控制组的幼儿,且随着实验的推进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实验组的幼儿在操作中不仅能熟练运用常规画具,还能将废旧生活材料作为工具进行线条的创意画,纸卷、小木棍、勺子、吸管等都成了绘制线条的“画笔”。通过对不同特性工具的探索,幼儿尝试用“立”“侧”“躺”等方式展现线条的粗细,操作时的连贯度和完成度都表明实验组幼儿取得了较大进步。
  2. 放线式追随,开展长效观察
  放线式观察,是针对美术活动中某一个体或问题进行持续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运用拍摄记录、记录表、成长档案和家园联系簿等,将幼儿的“线”式美术语言制成作品集,运用文字、照片、视频等进行注解,能够清晰地寻找到个体美术语言在活动中的成长轨迹。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特定活动区域或群体观察面进行观察,紧密围绕“线”的主题开展连续性的长期观察,甚至能够帮助教师建构起对本班、混龄班、平行班等美术活动开展情况的立体认识,多角度了解幼儿的美术语言,形成长效观察机制。
  (三)爬梯式:灵活教学活动策略
  1. 层级递进,聚焦问题案例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聚焦问题、研讨案例、分析原因以及优化策略,以“问题”为中心推进教学研讨,促进幼儿关键经验的发展。在小班美术活动“可爱的大狮子”中,幼儿能基本达到绘画短直线、曲线和螺旋线的目标,但活动中趣味性和创造性却不足。因此,活动进行了游戏化的调整,教师
  提供彩纸、撕纸条、棉签画水粉、火柴棒等拼搭狮子鬃毛,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通过增加表现线条多样性的操作材料,大大提高了幼儿的积极性和探究欲。课题组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制定贯彻小、中、大年龄班的课程实施方案,定位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美术语言目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宜幼儿美术语言发展的支持性策略。
  2. 多方推进,巩固关键经验
  幼儿关键经验的习得不应只局限于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亲子活动、户外活动等都是有效的形式。在班级区域中,科学探究“物体是怎样下落的”,幼儿用线条记录各类物体的下落轨迹;生活游戏中的“打绳结”,能通过线的空间关系进行逻辑推理,发展手部的精细动作;自然角“植物的生长”写生活动中,幼儿能尝试通过观察和对比,运用线条对植物进行写生,发展前后空间的处理能力;户外游戏野战区里拉响了战斗的号角,大家组队研讨战术,铺开设计图纸研究战斗路线,沿“线”冲锋取得对垒的胜利;自然博物馆里,孩子们发起“线的大展览”,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各类材料的线条编织艺术;艺术长廊中,幼儿以“乘着线条的翱翔”为主题举办画展,邀请全园师生共赴一场“线”的艺术盛宴。   二、意于“言”表——搭建美术语言框架,提供美术活动的课程支架
  “言”即美术语言,作为重要的设计要素,其包含着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个性创意和情绪情感。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是最适宜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的。教师可通过搭建课程支架,深度挖掘活动价值,为幼儿发展关键经验创设适宜的课程环境。
  (一)推动课程的创设和生成
  1. 多维深入,推动课程生成
  基于幼儿的关键经验,教师计划从引入、拓展、创作与反思四个阶段实施关于线条的美术活动,涵盖了线条的形态、长短、粗细、空间,与多领域渗透、与各材料结合、与大自然和大社会交互等多项内容的二十条线索中,旨在引导幼儿主动进行持續、深入的美术探究,了解线条这一美术语言的趣味性,从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征活动。
  2. 弹性课程,幼儿自主架构
  课程方案的建构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幼儿是活动的小主人。如活动室后的大草坪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家一致同意建设一块足球场,但是足球场的规划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绿茵足球场”微课程应运而生,大家围绕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了探究:足球场有哪些线?通过亲子问卷调查,家长引导幼儿对中场线、中圈、禁区线、角球弧等球场的“线”有了初步的认知后,大家一起参与到了测量和划线的活动中。幼儿针对在活动时生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中圈线怎么画?”“怎样画中场线才能平均划分两个半场?”“什么样的划线材质不容易被雨水冲刷?”每一次问题的出现和解决都是以幼儿为中心。孩子们迎难而上,将“线”的活动延伸到户外,将调查、探究、试误、合作等关键经验融入美术活动,生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美术活动。
  (二)深挖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1. 变废为宝,创意开发美术材料
  材料是美术语言的中介,也是幼儿动手操作、动脑创意,发展关键经验的前提。然而,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常用美术材料以基本工具为主,长期使用必然会导致幼儿的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可设立以“线”为主题的美术材料资源库,包含了笔刷、颜料、彩泥、纸张等常规材料区,时令蔬菜、水果、农作物等果蔬类材料区,蟹壳、贝壳、蛋壳、羽毛等动植物材料区,沙、石、泥、水等物质材料区,麻绳、棉麻布、木片、毛线等生活材料区等。大班美术“水拓创想”为幼儿创设了小动物舞蹈家们在水中跳舞的故事情境,幼儿用五彩滴瓶当象鼻、梳子作孔雀羽毛、小棒当猴子尾巴,在水中进行线条的创意挥洒。水中的“线”舞出了孩子们前所未见的美景,拓印后幼儿还能依形创想,利用辅料进行创意装饰,有的幼儿想象出了星辰宇宙和名山大川,有的发现了火山喷发和恐龙部队。简单的生活材料通过创意挖掘,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创造潜能。
  2. 家园协作,整合个性化资源
  通过家园合作策略整合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场所,引导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中去感知体验、亲身游戏,拓展关键经验,让美术教育更直接、更生动、更具价值。亲子活动能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和美术语言的培养提供潜移默化的场所,园所可以开展参观美术馆、剧场体验、户外写生、亲子制作、家长进班等活动,将人文化的社会美术资源引入幼儿园。
  (三)灵活评价的方向与维度
  1. 求同存异,共促互动交流
  美术语言的“交流”是感受与表达的有机结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封闭型问题或开放型问题。封闭型问题目的在于“求同”,一般适用于导入环节,在绘画“霸王龙”和“慈母龙”的活动中,引导幼儿讨论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提问:“故事中的霸王龙长得怎么样,他身上有哪些线条?”帮助幼儿快速提取绘本中关于线条的基础经验。而开放型问题着重于“存异”,有利于幼儿拓展思维,适用于过渡环节、作品欣赏以及评价环节等。在绘画恐龙的过程中,中班幼儿已经能注意到线条的颜色、粗细、形态等与角色性格的匹配,有的幼儿用较浅的细线装饰慈母龙妈妈,弯着腰低着头在哄怀里的龙宝宝入睡;有的幼儿重复描线在慈母龙妈妈身上画了重重的红色短线,原来他画的是龙妈妈正在发怒呢!
  2. 多维评价,关注活动过程
  美术评价应把培养幼儿的关键经验作为重要标准。在评价内容方面,教师可对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专注与独立、表达与创造、合作与交往等进行评价,对作品的材料与技巧、修饰与造型、想象与创造等进行考量;在评价方法方面,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方法;在评价主体方面,可采取同伴互评、幼儿自评、家长参与评价等策略;在评价时间方面,及时评价、总结评价、延续评价等,这些都是尊重幼儿的关键经验,激发幼儿美术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93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