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近42年山西省晋城市地温与气温时空特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强军 梁赟 宋军芳

  摘要:利用1976—2017年晋城市辖区内5个气象站的气温和0~20 cm 地温资料,采用累积距平、信躁比、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对地温和气温的年、季、月气候空间特征和突变及异常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均呈升高趋势,增幅为0.018~0.056 ℃/年,地温增幅小于气温,气温在冬季增幅最大,地温在春季增幅最大。气温与年平均地温呈显著正相关性,全年各层相关系数均≥0.89,其中0 cm气温与地温相关系数达到0.95,5 cm 最小,为0.89,春季最大,冬季最小(10 cm土层除外)。年平均气温和5 cm平均地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其他各层地温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低 0.8 ℃,地温偏低 0.4~0.5 ℃,属于冷期;突变后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高 0.5 ℃,地温偏高 0.4~0.6 ℃,属于暖期。四季中,气温的异常年份与秋季地温关联性较高,与其他季节关联性较低。晋城市各层地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东低西高。以上研究表明,地溫和气温相关性极强,对当地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晋城;地温;气温;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S1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6-0240-06
  在陆气相互作用中,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受地面反照率、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土壤温度对作物的生长有着直接的影响[1-3],本研究所指地温是指下垫面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地温的变化特征有助于研究各层地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5],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地面浅层下温度的变化,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气候的总体趋势是变暖,冬、秋波动明显,夏季变化较小,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耕作及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近些年,已有杜军等研究得出年平均地温呈现明显升高趋势,且与气温呈线性正相关,趋势相近[6-10];陆晓波等研究发现,平均地温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其中冬季地温的年代际变化比其他季节显著[11-14];陈超等的研究表明,深层地温均呈升高的趋势,以冬季地温升温最明显,夏季地温以下降为主[15-17];虞海燕等研究了1951—2009年我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但对中国中部地区气温研究较多,对变化研究较少[18-20]。目前,针对晋城市气温变化与地温的时空特征分析研究很少,依据收集的晋城市辖区近42年的气温及0~20 cm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气温与地温的时空变化与突变等相关性,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晋城市5个气象站(晋城、高平市、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1976—2017年气温和各层地温资料,所用资料取自山西省气象局CIMISS系统资料库,且通过均一化处理[21]。 按农业气象上的相关规定(冬季为12 月至次年 2 月,春季为3—5 月,夏季为6—8 月,秋季为9—11 月)处理数据,生成各月、季及年气候资料序列。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22]计算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通过公式E(t)=∑ti(xi-xj)计算累积距平。式中:xi为历年平均值,x为多年(42年)平均值,若指标绝对值达到最大时,所对应的t为突变年份。
   利用信躁比计算气候突变,公式为S/N=|x1-x2|s1-s2。式中:x1、x2和s1、s2分别为转折年份前后2个阶段资料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当距平大于标准差的2倍时作为异常;当S/N > 1. 0时,为气候突变。为了解气候倾向率的显著性,采用蒙特卡罗方法[23]来估计相关系数的临界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温和气温的年变化特征
  2.1.1 气候倾向率分析 根据晋城市各气象站平均气温和0~20 cm 各土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晋城市春夏秋冬和年均地温、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正,都呈增温趋势,增幅为 0.015~0.056 ℃/年。除秋季的10 cm 和 20 cm 土层、冬季的 5 cm 和10 cm 土层地温上升趋势通过95% 的信度水平检验外,其他信度检验均≥99%。0~20 cm 土层地温春季倾向率最大(0.045 ℃/年),冬季气温倾向率最大(0.052 ℃/年);气温的夏季倾向率最小,5、10 cm 土层地温的冬季倾向率最小,15、20 cm地温为秋季倾向率最小。全年5 cm 地温倾向率最大(0.037 ℃/年),0 cm 地温倾向率最小(0.027 ℃/年)。从平均看,年平均地温及气温均呈升高趋势,全部通过99.9%的信度检验,但地温倾向率小于气温倾向率(0.034 ℃/年)。
  2.1.2 年季变化相关性分析 根据中国气象局气候年鉴资料,1976—2017年,晋城年平均气温 11.8 ℃,0~20 cm 平均地温分别为 14.2、13.3、133、13.6、13.5 ℃。通过0~20 cm土层地温和气温的相关性分析(表2)可知,全年各层平均气温与地温均呈正相关关系,全年相关系数5 cm 土层最小(089),0 cm土层最大(0.95);季节上看,相关系数冬季最小(10 cm土层秋季最小),春季最大。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晋城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长波辐射易于在气温和地温之间传递,冬季气温较低,接收地表长波辐射的能力较弱,此为气温和地温相关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2.1.3 气候突变分析 依据数据序列计算1976—2017 年晋城市平均地温与气温累积距平(图1),分析可知,近42年来,气温与年均地温具有明显的波动,20 世纪 70年代至90 年代中期下降趋势明显,而20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为持续上升趋势。计算气候突变(图2至图7)可以发现,年平均气温和 5 cm 土层平均地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0 、10、15、20 cm土层平均地温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前年平均气温、0 、5、10、15 、20 cm 土层地温值分别为 11.3、13.7、12.7、128、13.2、13.1 ℃,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低 0.8 ℃,地温偏低 0.4~0.5 ℃,属于冷期;突变后年平均气温、0、5、10、15、20 cm 土层地 温 值 分 别 为123、14.8、13.8、13.8、14.1、13.9 ℃,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高 0.5 ℃,地温偏高 0.4~0.6 ℃,属于暖期。分析突变前后气候倾向率及距平累积曲线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与15 cm 地温的变化规律最为一致,相似度较高。   2.2 地温和气温的异常特征
   由表3可知,春季气温在2000年和2008年分别出现了异常偏高的现象,地温在2004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了异常偏高的现象;夏季气温未出现异常,0 cm 土层地温在 1993 年异常偏低,而在 1997年所有土层均出现了异常偏高的现象,这是由于降水量严重偏少、日照偏多所致;秋冬季的地温和气温均在1998 年同时出现了异常偏高的现象;秋季地温和气温都在1981年同时出现了异常偏低的现象;冬季气温分别在1976年、1983年、1984年出现了异常偏低的现象,0 cm 土层地温在 1983 年出现了异常偏低的现象。全年中,气温和地温均无异常现象。
  2.3 气温及地温的空间特征分析
  2.3.1 气温及地温的空间分布特征 图 8至图13为1976—2017 年晋城市年平均气温及0、5、10、15、20 cm土层地温等值线,可以看出,近42年晋城市 0~20 cm 各土层地温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高、东部低,地温从陵川县开始依次向西(高平→晋城→沁水→阳城)逐渐增高。由图8 可知,纬度和海拔高度与各层地温的空间分布相关密切,地温空间分布与晋城和高平地势平坦及陵川、沁水、阳城西部
  海拔偏高等密切相关。
  2.3.2 地温及气温月变化剖面图分析 由图14 可知,1976—2017年晋城市各月0~20 cm地温均为-4. 0 ℃ 以上,其中 12 月至次年 1  月地温为-3~4 ℃,3—11 月 地温为8~28 ℃;6—9月处于 20 ℃ 以上,最低值出现在 1 月,其后逐步上升,7 月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与晋城市各月平均气温相比,0~20 cm 土层地温的月变化与气温的月变化相似( 1 月为最低值,7月为最高值);5—7 月 0~20 cm土层地温高于气温;4月0~15 cm 土层地温低于气温。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晋城市近42年地温与气温的时空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
   (1)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土层地温均呈升高趋势,升幅为0.018~0.056 ℃/年。气温与年平均地温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9 以上。
   (2)年平均气温和5 cm土层平均地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各土层地温在1998年发生了突变,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低 0.8 ℃,地温偏低 0.4~0.5 ℃,属于冷期;突变后气温较历年平均值偏高 0.5 ℃,地温偏高 0.4~0.6 ℃,属于暖期。
   (3)四季中,气温的异常年份与秋季地温关联性较高,其他季节关联性较低;春季地温在2004年、2014年异常偏高,而气温在2000年和2008年异常偏高;夏季地温都是1997年异常偏高,但气温无异常年份;秋季地温和气温都在1981年异常偏低和1998异常偏高;冬季地温也是在1998年异常偏高,而气温在1976年、1983年、1984年异常偏低,1998年异常偏高。
   (4)年度地温和气温都无异常年份;晋城市各层地温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东低西高,根据地温变化规律,可以指导当地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汤懋苍,孙淑华,钟 强,等. 下垫面能量储放与天气变化[J]. 高原气象,1982(1):24-34.
  [2]李崇银. 气候动力学引论[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3]皇甫雪官. 地表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研究进展[J]. 气象科技,1997(2):2-12.
  [4]中国气象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S].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5]周绍毅,劳 炜,苏 志,等. 1961—2010年广西浅层地温变化特征[J].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4):1372-1375.
  [6]杜 军,胡 军,罗布次仁,等. 西藏浅层地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冰川冻土,2008(5):745-751.
  [7]王海波,黄少鹏,任永飞,等. 西安城市地温与气温变化初步分析[J]. 地质科学,2014(3):874-887.
  [8]曹 兴,陈荣毅,杨举芳,等. 沙漠腹地秋季地温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J]. 干旱气象,2011(4):433-438.
  [9]康文英,徐建芬. 衡水市近50年气温与地温变化分析[J]. 衡水学院学报,2013,15(4):104-107.
  [10]于盛楠,尹嫦姣,闫世岩,等. 佳木斯市地温与气温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18-219.
  [11]陆晓波,徐海明,孙丞虎,等. 中国近50 a地温的变化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29(5):706-712.
  [12]吕红玉,张林媛,张宏茹,等. 1981—2010年三江平原40~320 cm 深地温变化特征[J]. 冰川冻土,2012(6):1346-1352.
  [13]贾效禄,杨 青,赵 勇,等. 近50a乌鲁木齐市的深层地温特征[J]. 干旱气象,2011(2):201-204.
  [14]陈成国,石慧兰,王桂兰,等. 1961—2010年德州市地温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86-89.
  [15]陈 超,周广胜.1961—2010年桂林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J]. 生态学报,2013,33(7):2043-2053.
  [16]蒙桂云,喻 彦.1961—2005年西双版纳浅层地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气象科技,2010(3):316-320.
  [17]吴燕辉,周 勇.1958—2004年江汉平原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3):5-9.
  [18]虞海燕,刘树华,赵 娜,等. 1951—2009年中国不同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4):1-11.
  [19]刘可群,王海军,王 凯,等. 我国中部年、季平均气温变化的趋势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增刊1):62-66.
  [20]唐红玉,翟盘茂,王振宇.1951—2002年中国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日较差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4):728-735.
  [21]朱 智,师春香,张 涛,等. 多种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中国区域的适用性分析[J]. 冰川冻土,2015(3):614-624.
  [22]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2版.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3]施 能,魏风英,封国林,等. 气象场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中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及应用[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3):355-359.魏晓强,钟启文,张广楠,等. 添加微生物菌剂对菊芋秸秆发酵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6):246-2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9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