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循藻 朱国斌
“研训教一体化”是指创新机制,将教研、科研、培训、教学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一体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机构整合,即教研、科研、培训、教学部门职能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调;二是创新培养模式,根据教师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探索问题的性质、缘由,根据对象选择不同的路径和培养方法,可以是“研→训→教”,还可以是“训→研→教”,或者是“研+训→教”,也可以是逆向的“教→研→训”,在反复、循环的融合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通过文献学习了解各地研究的现状,全面开展区域调查,聚焦问题导向,通过研讨交流、专题展示等实践探索,构建了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路径。
四种发展模式 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一是“训→研→教”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体现了专家引领,骨干带领,强调师徒纵向互动,指向教学。“训”是前提,在“训”中获取,在“研”中体会,在“教”中实践。此路径用在初入职场、教龄不长的青年教师身上极为合适。本区对于1-3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常用这种模式进行培训,入职的岗前培训,以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优秀教师现身说法等形式对新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学技能、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之后,组建团队,给出项目学习任务,让教师研究解决基本教学任务,并以教学攻擂赛、微课演示等形式呈现合作研究效果。当青年教师进入教学岗位时,学校根据实际安排骨干教师与之结为师徒,观其教学各个环节,与之研讨,指导青年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
二是“研→训→教”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问题,改进教学,体现问题导向。“研”是着眼点,“教”是落脚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利用这些处理问题的办法、途径对教师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更多教师对类似问题的认识、理解、研究能力,扩大研究成果的效益。教师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从而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我成长。
本区在“优青”“学带”培养方面常以此模式为基础,通过梳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成类,形成主题,通过对主题的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培训让更多的教师掌握此类方法,运用于教学,进一步提高研究与实践能力。
三是“教→研→训”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立足现场,解决疑难,强调团队横向互动。“教”是课堂展示,现场呈现真实课堂,团队成员通过课堂观摩,从学生表现、提问方式、互动合作、重难点问题解决效果等全方位记录课堂情况;“研”是课后针对课堂中的优缺点进行讨论、研究,总结教师处理问题的优势经验,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训”是由团队负责人或专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歸纳,以主题教研的形式对处理类似问题开展培训,扩大解决疑难问题的覆盖面。
针对处于教学舒适期的教师,为督促他们进行教学创新,团队成员从不同侧面观察其课堂教学,找出司空见惯但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研讨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和对现实问题的实质性研究,反思课堂,重新审视教学中的问题,找到个人的教学突破点,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自发产生成长需求。
四是“训→教→研→训”混合发展模式。
“首训”,是立足某一特定教师群体的共性问题开展针对性培训,在培训目标上突出科研、教研与教学齐头并进,在培训内容上凸显教育教学共性问题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教”即在培训之后,为使教师群体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方法,以课例、案例展示的形式让教师从课堂中再次锻炼自我、启示他人;而后教师再次以“研”的形式聚焦课堂教学问题,在研讨中理性审视教学中的困惑,吸收教师间的相互评价观点;“再训”是由团队中的优秀成员对问题进行理性取舍,在科研、教研中对问题再次诊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适时开展二次培训。
五条培养路径 拓宽教师队伍培养路径
基于青年教师成长的青蓝工程“研训教”培养路径。
为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加快成长,我们大力推进“青蓝工程”,聚焦“研训教”,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采取学校遴选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双向选择结成师徒对子——试用磨合期——签订师徒协议——上报区教发院——研训指导与评比——互听互评、优课指导、主题研究等师徒活动——“五项全能”比赛的模式。
其中,青蓝工程“研训教”培养路径包含三种基本形式:学校实施“师徒结对”,区级指导“师徒结对”,以赛代促“师徒结对”。
基于骨干教师风格打造的名师工作室“研训教”培养路径。
“名师工作室”是一个引领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型团队组织。东湖高新区有区、校两级名师工作室,承担学科教师培养任务,参与资源建设,成员遍布全区各校,力争在4年任期内“带一支队伍、抓一批项目、出一批成果”。每个名师工作室成立之初便“定愿景、定目标”,制定团队成长规划,细化每年活动计划,规定每位学员的基本共性任务和根据各实际的个性任务,以任务驱动,促进发展。
在自我提升阶段,做好自我发展的阶段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以自身遇到的真实的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完成每周、每月的学习任务,强化自我成长意识锻炼。
在整体锤炼阶段,注重紧扣现实问题开展“研训教”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活动,强化整体学习和研讨,注重主题研训。例如,在送课下乡活动中,我们联合市、区、校三级工作室或学科工作室、信息技术工作室一起开展活动,同时邀请授课学校教师参与同课异构,工作室学员观课议课,分享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导师解疑。对于现场生成的共性问题或难度较大的问题,导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培训,让“现实课”成为现实培训教材,让同课异构中出现的问题成为研究对象、培训的主题,让大家在“疑中学、学中思、思中行、行中长”,避免“脱节”和“回潮”现象。 在成果展示阶段,强调学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能有物化的成果显现,能独立带一支团队。仅2018年,区级10个名师工作室开展课例探究、主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活动117场次,市区“优青”“学带”增加22人,在国家、省、市级杂志发表论文近200篇,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基于教师协同发展的“1+N”共同体“研训教”培养路径。
“1+N”共同体,“1”表示一个主体学校,“N”表示一个或多个薄弱学校,按照地域或教师结构、合作意愿联合建设,发挥名校、名师的作用,以强带弱。
一是强化机制建设。由主体学校牵头组织联盟内成员校,定目标、规划、对接形式,建立学校教师对话联系渠道。
二是落实“大教研”。共同体内各学校联合开展教研、听课评课、课题研讨、互送优课等活动。
三是开展“大研修”。发挥专家引领作用,开展深度培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提炼学科教学风格;发挥优秀示范作用,分享典型成长历程。
四是召开联谊会议。共同体分管理和教育教学两个层面定期开展研讨互动,进行总结分享、互评互鉴。
共同体的学科教师在长期自我反思与总结中、在吸收他人评价与建议中、在反复的教学实践与研训中不断提升,形成了一种持久的教育生活。在此基础上,本区共同体正迈向“规划同制、项目同整、教研同行、队伍共建、资源共享、评价共进”的“捆绑式”发展模式。
基于解决教师共性问题的系统分层“研训教”培养路径。
本区培训形式,由单一的专家讲座式逐步走向专家引领、小组互动、学员分享式,再走向专家引领、互动研讨、教学展示和作品点评式,由单纯的“训”走向“研训”结合,再走向“研训教”结合。
基于偏远学校教师特点的小班化联盟“研训教”培养路径。
东湖高新区义务教育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养与城区教师相差甚远。为提高这部分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除组建上述“1+N”联盟外,还得建立一种机制让他们抱团取暖,并创建自己的教学特色。于是,借助武汉市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的契机,东湖高新区将5所学生人数不多的偏远农村学校组成联盟,实施小班化教学。对教师的培养运用“研训教”策略,分三步走。
第一步,基于个体教学经验分享的教研活動。乡村教师容易将教学研究神秘、高端化,常常对现实的教学实践熟视无睹,不去反思和总结,很少将自己的经验和创新点形成文字,长此以往,易形成一种惰性思想。为了将“缄默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理论,彼此在工作中相互借鉴,实现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在小班化教学联盟学校中广泛开展“教育叙事”活动,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趣事、反思、经验等记录下来,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分享,或发表于校刊校报上,使教师感觉有话可说,有事可讲,打消对“教学研究”的恐惧。在升华小学,从校长到教师每人每周写一篇教育叙事,并分享交流,互学互鉴,一年之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第二步,基于团队探究的主题研修。在分享个体教学经验并形成反思习惯的基础上,可以组织联盟教师围绕教学中“共性问题”“疑难杂症”“个性困境”等 “需要解决的主题”,将这些主题在交流平台上抛出,鼓励教师认真思考,形成个人观点,在教研活动和交流平台上分享,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尝试,再进行研究修正、交流分享。这种反复运用“研训教”的实践活动,为联盟教师之间创造了启迪思维的“场”与“合作文化”,这种力量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第三步,基于小班化特点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构建。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在教师研究氛围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中,根据学校小班化教学特点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有导向地指引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如在小班化联盟中的大屋陈学校已建立了“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升华小学已建立了“三三式”小班化教育教学模式。如今,经区教发院联络,小班化联盟学校已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梦想课程研究院及武汉闻一多基金会取得联系,在5所学校建设梦想课堂教室,通过培训、研究、课堂实践、课程开发、外出送课等形式融合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前瞻性、个性化、高效率的课堂模式。
目前,东湖高新区 “研训教一体化”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已经形成,做到了院办统筹、处室互通、区校对接;学校“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推进措施得力,带动了教师自我发展、有效成长,汇编了《校本课程纲要汇编》《卓越路上》《成长案例集》《教师成长论文集》,形成了有例可循的资源库;课题学校“研训教一体化”校本特色初显。今后,我们将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探究,打造光谷教师研训特色课程,提炼总结经验,分享研究成果,尽快让全区教师受益。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区域“研训教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JA108)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周小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1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