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这些文化知识 你知道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药罐为何称“急销”
  煎药用的器具在不同的地区叫法也不一样。通常,北方人称药锅,南方人称药罐。这两种叫法大同小异,无论是药锅还是药罐,一听就知道是煎药用具。但是有一种叫法,如果不解释,从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指的是什么,那就是在台湾、闽南和粤东一带人们对药罐的叫法—“急销”。
  药罐为何称“急销”?据说,这个称呼源于宋代。话说在宋仁宗景年间,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田地荒芜,“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时,有位名叫吴夲的名医带着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人们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君”。然而瘟疫流行,染疾者众多,煎药用具太杂,材质不一,影响了药品疗效,甚至产生了副作用。吴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急忙赶往粤东地区,找到商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
  当时老百姓被瘟疫害惨了,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两个字,而商家急于把自己的商品尽快推销出去,于是就把药罐叫作“急销”。患病的百姓急着要用优质的煎药器具,也认可了“急销”这个叫法。
  就这样,“急销”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就在台湾、闽南、粤东的民间叫开了,一直流传至今。
  “糗”——古代出行的干粮
  古人最常带的干粮,就是“糗”。
  古文对“糗”有解释─《说文》指:“熬米麦也,又干饭屑也,又粮也。”《疏》指:“糗,捣熬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糗是粟米炒熟之后,捣碎加水,揉搓成形,最后再晾干的食品。当时不光能用麦面加工,还可以用大米、豆类及其他粮食来加工。加工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是先搁锅里炒熟,再搁石臼里捣碎,再加水和匀,揉搓成块,最后晒干即成。
  干粮中不光有糗,有的还备有脯脩。脯与脩,都是肉干。古人脯脩的加工方法,史书有记载,就是将鲜肉割条形,肉上抹盐,再搁锅里蒸,蒸熟之后,挂起来晾干,再用荷叶包起来,用绳子扎紧。出远门时,由仆人挑着,或放到马匹、牛车上随行。
  “关子”为啥能卖
  汉语博大精深,有许多看似平常的词语其实都不简单,细究起来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譬如卖关子——“关子”为何物?为啥能卖呢?
  “关子”有多种含义。
  一是指通关节、说人情的人。《新唐书》里有:“有所求请,先赂关子,后达于逢吉,无不得所欲。”
  二是指南宋的一种纸币,是绍兴元年(1131)婺州出于筹措军费的目的印造的。商人以现钱在婺州换取关子,然后到设在临安的榷货务兑换铜钱或者盐引、茶引等(类似于现在的取货凭证)。
  三是指空白执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讲:“宣和间,亲王、公主及他近属戚里,入宫辄得金带关子。得者旋填姓名卖之。”
  四是指关文。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有:“小可是临江驿的驿丞,昨日打将前路关子来,道廉访使大人在此经过,不免打扫馆驿干净。”
  五是指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元代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孤云了。做說关子了。”
  第六个含义和第五个含义有点关联,是指小说、戏曲情节中最紧要、有悬念的地方。古典小说里一回结束时常会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关子。
  说了这么多“关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稀缺资源。既然是稀缺资源,“关子”自然有了卖的资本。
  “危言”竟然指正直的话
  在今天的汉语语境中,“危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而且不单独使用,仅用于“危言耸听”这个常用的成语,形容故意说吓人的话或口出惊人之语,目的是使人惊恐。
  不过,追溯“危言”一词的源头,却可以发现,这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危言”指正直的话。
  “危言”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义项呢?我们先来看“危”这个字。“危”的造字原理,正如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先生在《常用字解》一书中所说:“形示高高的‘厂’(崖之形)上有人跪着往下看,因此有危险之义……义示跪着的人处于山崖下。”因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危,在高而惧也。”
  也就是说,“危”具备两层含义:一是居于高处、高耸,二是因居于高处而恐惧。由“危”所组成的一切汉语词汇中,这两层含义都非常奇妙地共处其中,因取舍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义项。比如“危楼”的称谓,古时指高楼,李白有名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取的就是第一层含义。而今天则指即将坍塌的危险楼房,取的则是第二层含义。
  “危言”也不例外。《论语·宪问》篇中记载了孔子的一句名言:“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里的“危”,历代学者都注解为“厉”,即严厉;凡是能够说出严厉的话语的人,一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严厉的义项仍然由“危”的第一层含义引申而来。具体到“子曰”的语境,“危言”则专指针对统治者所说的话,而针对统治者进行劝谏的言论,一定是正直的言论,因此,“危言”即指正直的话。
  “孙”通“逊”,谦逊,恭顺。孔子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国家有道的时候,可以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国家无道的时候,可以做正直的事,但是说话要谦顺谨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何晏注解说:“厉行不随俗,顺言以远害。”北宋学者邢昺进一步注解说:“邦有道,可以厉言行;邦无道,则厉其行,不随污俗,顺言辞以避当时之害也。”之所以“危行言孙”,是因为国家无道的时候,如果继续“危言”,就会因言获罪,危害生命,因此要言语谨慎以避祸。
  据《汉书·贾捐之传》载,今属海南岛的珠崖郡造反,汉元帝欲发兵征伐,贾捐之上疏反对出兵,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弃珠崖议》。文章一开头,贾捐之就写道:“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颜师古注解说:“危言,直言也。言出而身危,故云危言。”“卷卷”通“拳拳”,拳拳之心,形容诚挚之貌。正因为汉元帝统治时期乃“明盛之朝”,贾捐之才敢口出“危言”,而汉元帝从谏如流,采纳了贾捐之的谏言。   同“危楼”一样,后世的“危言耸听”一词,取的也是“危”的第二层含义,即“危言”的目的是耸人听闻,使人恐惧。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古时所取的第一层含义,致使“危言”成为一个褒义词,正直的大臣用正直的言论来劝谏国君;而后世所取的第二层含义,却致使“危言”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古今字、词的义项取舍之不同,竟会有如此判若云泥的差别,实在是太有趣啦!
  “细君”为何成妻子代称
  东方朔是西汉著名词赋家,为人幽默风趣且极有智慧,也挺有政治抱负,但汉武帝一直把他当俳优看待。
  有一次,武帝把一些猪肉赏赐给随从官员,当时天气很热,负责分肉的官员却迟迟不来,侍臣东方朔就上前独自割了一块,并对同僚们说:“大热天的应当早点回家。”说完包好肉就扬长而去。
  武帝得知此事后大为不满,第二天在朝上质问东方朔:“为什么昨天赐肉,你不等诏令下达,就自己割肉走了?”东方朔跪倒,不慌不忙地答:“我拔剑割肉,不是很勇敢吗?割得不多,不是很廉洁吗?拿回去送给妻子细君,不是很仁爱吗?”
  武帝听罢不怒反笑:“本来是让你自责,没想到你竟然称赞了自己一番!”于是不但没有处罚东方朔,还特意又赐给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请他回家送给妻子。
  至于“细君”(东方朔的妻子名)这两个字,后来也因此成了妻子的代称。比如清朝人孫枝蔚的诗《送吉公西归》中写道:“细君笑坐明灯里,节近元宵客抵家。”
  “食言而肥”说的谁
  “食言”一词,本来就源自说话不算数,它是由“食言而肥”一语演变而来的。
  据《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孟武伯,此人一向言而无信,鲁哀公本来就对他不满,再加之此人与群臣相处时,说话处处带刺,鲁哀公就更看不起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请群臣赴宴,孟武伯当然也要参加。鲁哀公有个宠臣叫郭重,因为长得肥胖,常常受到孟武伯的侮辱。这次也不例外,孟武伯借给鲁哀公敬酒的机会,又讥讽郭重道:“你长得这么胖,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呀?”
  一旁的鲁哀公听了,非常气愤,便代郭重回答说:“食言多也,能无肥乎?”群臣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孟武伯一贯说话不算数,许诺的事情从来没有兑现过。孟武伯自己也知道鲁哀公话中的意思,颜面尽失。从此,“食言而肥”一语就流传下来。
  《尔雅》中对“食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食,言之伪也。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这里的“食言”是名词,泛指一切不兑现的假话空话。
  不过,后人用到“食言”一词时,大多是动词了,意思是把说过的话再吞回去,像吃东西一样,吃过就结束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5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