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本初中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部编本语文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注释与人教版教材相比发生明显变化,通过对两版教材相同篇目文言文文化知识注释进行比较,发现部编本相较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主要发生了如下变化:文化知识注释数量增加;文化知识注释内容更加准确丰富;文化知识注释更为注重文化知识的本源意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注释的变化体现了部编本教材的进步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部编本教材;人教版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注释
  历时四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语文教材于2016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就在于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精粹的载体,文言文中包含的社会习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识内容,无不显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文言文注释对正文部分起着解释、说明、补充、延伸的作用,其中文化知识类注释详细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典章制度、政治历史、科技文艺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在文言文本身蕴含的思想情感基础之上对古代文化知识进行了拓展和延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1]文言文中文化知识类注释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内容,有利于开阔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视野,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对于部编本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进行探究,分析部编本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的特点,加深对于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教材注释资源的合理使用,也为文言文教材后续的编写及改进提供一点借鉴。
  关于“文化”的定义学界有很多说法,大体上可以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人类创制的各种器物,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及社会制度,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种民风民俗,还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根据文化的定义并结合教材具体内容,本文将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所涉及的具体文化知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文学文化知识、民俗礼仪文化知识、人名地名文化知识、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古代政治文化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艺术文化知识、宗教文化知识。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注释数量增加,有利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
  部编本与人教版语文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共计30篇,然而在两版教材中文言文相同篇目的注释数量却不一样。在人教版教材中,这30篇文言文注释总量为761条,其中文化知识类注释数量为178条;部编本教材中这30篇文言文注释总量为805条,其中文化知识类注释数量为192条。文化知识类注释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便于学生的学习积累。
  部编本教材加强了文言文中文化知识的注释力度,扩大了关于人名地名、古代科技、古代政治、宗教、历史等方面的注释范围,有利于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对于文言的敏感度,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以人名注釋为例,人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知识内容,然而古代对个人的称呼与今人的理解并不同步,如不加以强调,以示区分,常常会发生误读的现象。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一文新增“回”、“子夏”这两个人名的注释,清楚表明“回”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而不是生活中“回”字的常用意义,有效避免了学习中误读现象的发生。七年级下册《爱莲说》一文新增对“陶渊明”这一人名的注释,课文原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注释中着重强调了陶渊明的诗人身份,将菊花与诗人联系起来,赋予菊花以诗人的独特气质,并与后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相对应,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菊花与隐逸者的关系及其代表的独特品质,为学生理解莲花与君子的关系做铺垫,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除此之外,《河中石兽》一文新增了涉及宗教文化的“山门”,《马说》中新增了表示古代科技文化的称量单位“石”,《出师表》中增加了涉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南方已定”及“二十有一年”两条注释,以及涉及古代政治文化知识的“先汉”和人名地名文化知识的“向宠”、“旧都”等注释。
  部编本教材扩大了文化知识注释的覆盖面,对人教版教材中遗漏的文化知识进行增补,拓宽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文言的敏感度,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言文的语境。
  二、注释内容更加准确、全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两版教材相同注释的内容略有变化,大体上看,部编本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之上做了一定补充,注释内容更为准确、详细和全面。
  《愚公移山》中“河阳”这一注释在两版教材中注释内容完全不同,从训诂学角度来看部编本教材注释更加贴合文意,准确程度更高。人教版教材中“河阳”注释内容为“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部编本注释内容为“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从训诂的角度来说,联系上下文语境,从语义方面进行分析,将“河阳”解释为“黄河北岸”无法解释原句意思。课文原文为“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冀州”是古地名,指一个确定的区域范围,“冀州之南”就是冀州的南面,有明确的地域指向;而“河阳”如果做“黄河北岸”解的话,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广泛的区域范围,“河阳之北”解释为“黄河北岸的北面”,则是一个无法确定的范围,地域指向并不明确。这样的解释无法指明两山的地理位置,语意模糊,表达不畅,没有对课文原句起到解释说明的效果。“古人行文习惯连续使用相同的结构和句式来表达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关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有关词语的解释应该前后照顾,保持一致。”[2]“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句式和结构相同,翻译时内容也应该前后保持一致,“冀州”解释为古地名,“河阳”与之对应,应该也是指地名,这样才能在结构和内容上对等,意思的表达也更为顺畅。   对于“岳阳楼记”标题的注释两版教材都说明了文章出处,对岳阳楼的情况做了简单说明,部编本教材补充了关于作者范仲淹的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对于“小石潭记”标题的注释两版教材都说明了文章出处,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部编本教材还新增了两处内容:一是对本文原题的说明,“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二是补充了柳宗元的政治经历,“参加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对于“出师表”标题的注释两版教材都说明了文章出处,部编本教材新增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准备北上伐魏。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除上述内容之外,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注释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出师表》中“督”这一注释补充了武官的职责内容;“南阳”这一注释补充说明了该辖境的地域范围;《愚公移山》中“汝”这一注释补充说明了该称谓的使用对象;“孟子二章”这一注释更为详细地说明了《孟子》一书的内容及成书经过;《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这一注释对于杨雄的个人介绍更为详细。
  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注释在人教版基础上补充了文章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作品介绍等内容,详细说明了称谓语的用法、武官的职能、古地名的区域范围,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介绍更为详细具体,有利于学生从文言文注释中了解并积累各种文化知识,提高文言知识储备,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三、注释重视文化知识的本源意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传承文化
  “文化知识是语文课程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语元素,总是寓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3]部编本教材对于文言文文化知识注释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深入挖掘文化知识注释的内涵,探究其本源出处及意义,帮助学生扫清文言阅读障碍,积累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对于《湖心亭看雪》一文中“更定”的解释两版教材差异较大,人教版教材注释内容为“指晚上八时左右。”部编本教材注释内容为“晚上八时左右。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更定”属于古代历法知识的范畴,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一天之中某个特定时刻会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如“日中”是太阳日中时,“更定”则是指晚八时左右,名称来源于古代特殊的报时机制。对于《陋室铭》中“丝竹”的解释,人教版教材单独注释这一词语,注释内容为“琴瑟、萧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部编本教材则将“丝竹”一词放在句子“无丝竹之乱耳”中进行整体释义,再对“丝竹”一词单独释义为“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本是制作乐器的原材料,词义引申指代乐器,因原材料应用于不同的乐器进一步得到区分,丝常用于制作琴、瑟等弦乐器,所以丝指弦乐器,竹常用于制作笛、萧等管乐器,所以竹指管乐器。对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鸢飞戾天”的解释,两版教材都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及比喻意义,部编本教材补充说明了这句话的出处:“语出《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注释不仅解释字词句在文中的基本意思,还深入挖掘字词句背后蕴含的历法知识、文学知识、器物知识并作出较为详细的解释,从文化知识的源头入手,尊重文化知识的本原意义,重视文化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源远流长,更好地理解并传承文化。
  通过对两版教材文言文相同篇目中文化知识类注释的比较,发现部编本教材的注释更为完善,更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及文化的传承。与人教版教材相比,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数量相对增加,注释内容则更加准确、全面,对于注释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部编本教材更加重视其本源意义,深入挖掘并作出阐释,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文化知识。“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4]全面认识部编本教材文言文文化知识类注释的特点,把握文化知识的要点,有利于在教学中实现课程目标,更好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李运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2第11期。
  [3]范蓓蕾:語文课程应重视文化知识教学[J].合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8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