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自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3年过渡期之后,2019年,“部编本”教材已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助读系统是现任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适应了新的教材编写理念。注重各要素相辅相成,整体意识强烈;课型明确,学生主体性强;重视语言运用,夯实语文基础;在提示语、注释、图像和资料4个部分内容中显现出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部编本  初中语文  教科书  助读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b)-0109-02
  部编本是在中央的重要指示下,经教育部审定,由专家、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以及专业的编写人员组成教材编写队伍,聘请温儒敏教授作为总主编,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经过多年的打磨编撰而成,于2016年并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其全称为“教育部编本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
  助读系统是指编者为了便教利学而在教科书中设置的关于提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解释疑难,补充拓展性资料等在内的一系列材料,通过提示语、图像、注释、资料等形式呈现。
  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编排内容
  1.1 提示类
  提示语是指在教科书中为学生提示学习内容与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重难点的提示性材料。在部编本教材中主要包括单元导语、教读课文的课前预习及自读课文的旁批及阅读提示。与之前人教版教科书助读系统不同的是,减少了教科书开始部分的“编者语”,在初中七到九年级部编本教科书中都没有出现“编者语”这一提示语。
  1.1.1 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写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对整个单元起领导作用的文字。通过单元导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文体特点、明确文章的阅读方法。部編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每单元导语都以两个段落的形式呈现。第一段主要传达该单元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第二段落主要讲解学习该单元文章的阅读方法。通过两段落文字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有更明确、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利于师生对文章内容与目标的把握。
  1.1.2 课前预习
  教读课文的课前导语以预习提示的形式出现,是编者在每篇文章前精心设计的提示语,其呈现形式也为两段落内容。第一段落主要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背景并提出令人深思的问题;第二段落讲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能,为学生阅读文章提供指示性引导。
  1.1.3 旁批
  旁批是编者在自读课文中对于学生的随文引导,每隔一个或者两个自然段落出现一次,是位于在文章内容旁边的提示语,其或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出现,或提出思考问题或对文章内容加以释义。旁批的设置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可以有相应的引导与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深入自主地理解文章内容。
  1.1.4 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是编者加在自读课文后面的引导性文字,是与旁批相辅相成的一部分。自读课文相较于精读课文少了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两个部分内容,将文章的背景介绍与值得思考的探究性问题设置于阅读提示之中。学生在阅读自读课文时能够借助阅读提示层层推进,启发思维,进行深层的自主阅读。
  1.2 图像类
  图像作为助读要素之一,是师生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凭借。在阅读教材时,有出现于单元导语的配图;有出现于文章内容中的插图。
  1.2.1 单元配图
  在每个单元开始部分与单元导语一起出现的图片称之为单元配图。单元配图是由一张图片构成,图片内容与单元导语文字相契合。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单元导语第一句话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单元配图则就是一幅有山有水的山水图。
  1.2.2 课文插图
  课文插图是出现次数最多最具有辅助性作用的图片。课文插图种类多样,包括文章选自哪位著名作家就会配上此作家的肖像图,充分显示出对作者的尊重;文章描写了何种风景也会配上风景图,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章所描述的内容;或出现了某些重要的情景物件同样会配上此类相关的图片,便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如在部编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为了便于学生更深地刻感受文章细节内容,其插图为“朱德出生地”和“朱德买给母亲的眼镜”。
  1.3 注释类
  注释即解释,多为介绍文章的出处、作者的生平与背景、对字词的释义、对典故的解释。其形式上多为脚注,但在部编本教材中的诗歌部分,将脚注更改为旁注。
  1.3.1 脚注
  阅读类文章的注释为脚注类型,主要介绍文章背景、作者生平、文章中出现的字词释义以及典故等,其原文字数多、篇幅大,注释字数少、篇幅小,脚注的形式更为适合。
  1.3.2 旁注
  旁注用于诗歌之中。诗歌多为五言或七言诗,原文字数少、篇幅小,但诗歌注释字数多、篇幅大,使用旁注使版面更加简洁明晰、便于查看;脚注需从上而下的多次查看,不仅麻烦而且容易视觉劳累,所以将脚注改为旁注更便于学生学习。
  1.4 资料类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在每册书最后都有附录,主要关于本册书出现的生字词与相关语文知识。部编本语文教科书在此基础上将附录删除,把生字词的知识点归于每篇文章最后部分的“读读写写”;将相关语文知识点归于“读读写写”之后,以知识补白形式出现。
  1.4.1 读读写写
  读读写写部分,如其表面含义,既能读又能写。主要以数个方格构成,将需要学习的字词放在方格之中,并留出相应的空格以便于学生书写。这种形式符合新课标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   1.4.2 知识补白
  每篇课文最后部分都有知识补白,其补白的内容都是根据课文“思考探究”或者“积累拓展”部分的某一知识点拓展而来,并只论述这一个知识点,以一个方框的形式出现。较为巧妙的是这些补白内容都是由易及难、层层递进,由一开始对词类和修辞手法的解释到之后的对某个相关语文知识点的分析,各类知识点的穿插出现即构成一个螺旋式语文知识系统。
  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特色
  2.1 各要素相辅相成,整体意识强烈
  部编本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介绍部编本教材编写思路为“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整体性”可以说是部编本教材的显著特色。
  在教科书中,助读系统各要素尤为能体现出整体性特点。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一文,课前预习提到“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思考探究也提到“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在积累拓展同样提出“本文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以下列语句为例,加以赏析”,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本单元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由此可见,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从提示语到注释到资料补白都在围绕本单元也是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即“品味语言”进行,助读系统各要素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的模式无疑会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引起注意、反复重点掌握。
  2.2 课型明确,学生主体性强
  在旧版教科书之中,精读与略读课文的区分尚不明确,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也一概而论,因而师生对于助读系统的使用较少。在部编本教科书中,将课文明确划分为教读与自读两类,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助读系统模式。
  在教读课文中,包括了提示语中的课前预习、资料类的读读写写与知识补白、插图、注释。教读课文助读系统對于学生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加以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在自学课文中,设置随文旁批、课后阅读提示、插图、注释、读读写写。随文旁批便于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时及时解决阅读障碍,对值得赏析的句子进行分析;课后的阅读提示主要是对于文章内容的简单概括以及对文章提出相应的思考问题或补充相应的知识点资料。自读课文的设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两种课型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要求与指导,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
  2.3 重视语言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过程,在部编本教科书助读系统各要素中明确指向了各要素目标。首先是重视朗读,在助读系统各要素中已明确展现,如在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的学习中,单元导语提到“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在《诗经》二首的课前预习中提到“诵读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在积累拓展中提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感受其节奏和韵律”;重视读写,课后增添上了专门的“读读写写”部分以及每个单元后相应的写作部分等等。除此之外,部编本教科书对标点符号的语用格外细致,将人教版释义:代词,……的人,在部编本中更改为:代词,“……的人”,规范标点符号的用法,重视助读系统的语用价值,提高师生认识语言文字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德儒.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陈秀玲,张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董文赟.学学教教四十年[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5]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 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何更生.语文教学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9] 毕素珂.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7.
  [10] 黄思宜.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D].扬州大学,2015.
  [11] 李敏.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探究——人教版、鲁版、苏教版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 李慧君.初中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研究[D].延边大学,2010.
  [13] 倪文锦.我看工具性与人文性[J].语文建设,2007(Z1):4-7.
  [14]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15] 王丽娜.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6.
  [16] 夏黎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17] 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31-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7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