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部编教材高度重视经典美、注重弘扬核心价值观,大量增加传统文化的篇目,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经典名著。高度重视扩大学生的名著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初中教师应充分运用部编教材,探索引导学生积极阅读、高效阅读文学名著的方式方法,让初中生做有文学素养、有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全方面人才。
  【关键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 文学名著 教学策略
  针对传统教材的弊端,教育部受中央委派编写部编教材,高度重视语文教材中文学名著的涉及范围及篇目,要求教材要体现古典文学和名著典籍的重要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肯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强化教师和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重视。
  然而,由于初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以及电子网络产品的冲击,当前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不高,方法不当,时间不足,资源不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学生的阅读,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引导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收集部编教材中及教材以外的优秀文学名著,在学校图书馆建立“文学作品区”,给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机会。
  部编语文教材与普通教材相比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增加了文学名著篇目,注重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的传承,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泰戈尔的《金色花》,鲁迅的《社戏》,沈复的《海国记》等,部编语文教材节选了很多经典的文学篇章,强调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毅力品质。
  然而,教材篇幅容量毕竟有效,很多学生会被教材中节选的内容吸引,希望拜读全篇文章或书籍,却苦于没有书籍资源。因此,全校的语文老师应该重视文学名著的收集和汇总分类,尤其是部编教材中涉及的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将家里闲置的名著带到学校放在文学作品区,大家互相借鉴;可以呼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充实学校的文学作品;可以筹募资金购买一些有教育价值的文学典籍。总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学名著,保证学生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在全校形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学习风尚。
  其次,引导学生有效阅读、高效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与益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文学名著。
  由于语文课时有限,而且语文自习时间相较其他科目更少,致使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极为有限;再加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冲击,学生更难安安静静地细细品味文学名著的韵味。
  因此,引导学生有效乃至高效地阅读名著是语文老师的重任和挑战。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就像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言,我们可以对阅读进行规划,变成日常有规律的习惯、爱好。首先,阅读难度要由难到易。例如,在初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好理解、有趣味的文学名著,如《西游記》、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到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后,再布置更难的阅读任务,可以阅读文学性更强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泰戈尔精选》等,阅读难度逐渐上升,学生阅读逐渐提高;其次,阅读量逐渐增大,如一开始每天要求学生阅读一章节,慢慢提升要求,让学生阅读两节,假期可以适当增加阅读量;最后,引导学生巧妙应用零散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例如课间休息、餐前饭后、晚上睡觉前,甚至做题做累了都可以拿出文学名著阅读一会,既让自己内心沉静下来,也增加了阅读量。
  第三,盲目的阅读是无效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阅读情况,分享自己阅读体会的机会和平台,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文学名著的机会,让学生看到古典文学名著的作用。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精选作文主题,适当的向文学名著上引,或者以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为材料,引导学生写材料作文;教师还可以在班里举行读书分享会,定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讲述自己所读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领者,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充实自身。
  作为语文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做到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只有这样当学生就文学名著里的某个人物或者故事与老师进行探讨时,老师才能信手拈来的与学生交流,才能与学生对话;另外只有老师自己不断阅读,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给学生具体的、有效的指导。
  综上所述,随着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问世,随着大量文学名著被纳入教材中,文学名著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语文老师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力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保证名著储存量以满足学生的选择空间,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切实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品质情操。
  参考文献:
  [1]冯大舟.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体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4) :11.
  [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2016,(11) :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0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