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例说部编版教材三年级文言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部编版三年级语文 文言文
  2017年部编版教材开始实施,新教材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已是众所周知。特别是原本五年级下册才出现的文言文已经提前到三年级上册,三年级的文言文该如何进行教学,教些什么,又怎么教呢?下面我就以三年级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为例,谈谈自己对三年级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说教材
  文言文是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认识中华丰厚博大的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本课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七岁男孩的形象,语言浅显易懂,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优秀文本。
  二、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培养已经有了一些语言积累,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能力还较弱,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和接触不多的文体阅读起来有一些难度,但他们模仿能力较强,活泼好动,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是培养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的黄金时期。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2011版)课程标准,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认知发展的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指导书写“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难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说教学准备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对司马光这个人物增进些了解。
  六、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探究法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司马光图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并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然后我再出示司马光的简介加以补充,使学生对文章的主要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
  接着让学生简单地讲一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然后和我讲的文言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最后揭题,并指导书写“司”字。
  这一环节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设计时颇花了一些心思。因為学生对《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都耳熟能详,但是通过师生的文白对读,不但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凸显了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了导入部分的一个亮点。
  第二板块:分层朗读,读中感悟。
  2011版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古诗文的学习目标表述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因此,整个第二板块我都是以“读”贯穿。本环节我设计了多层次的读,即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懂内容,读出感受,熟读成诵。
  1.读准字音。在学生掌握了本课生字的读音之后,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并重点指导读好“瓮”“迸”两个后鼻音的字。这个环节我不是一带而过,走走形式,而是对学生反馈读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字音问题都进行指导和解决。因为第一次读文言文,只有扫清了字音的阅读障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敢读”的勇气。
  2.读好停顿。这既是本课课后习题的要求,也是学生读通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的重要铺垫。为了降低难度,我将本环节细化成了三个步骤,即教师带读,学生练读和多种形式的反馈读。特别是教师带读。第一遍带读,我放缓速度,强调词语间的停顿,只读小短句;第二遍带读,语速稍快,更加自然,指导读好不同标点的停顿,读完整的一句话。这样,让读得指导更加具体,把“学习读文言文的方法”落到实处,让学生“会读”。
  3.读懂内容。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我将这一环节进行了弱化,重心放在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有感情读文上。通过回顾理解古诗的方法,以旧知引新知,迁移运用到本课文言文的理解中。其中,我重点指导了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方法,这是课后习题提出的要求,也让方法指导有所侧重,不泛泛而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降低了要求,学生交流中能够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就可以了。即便如此,因为有了注释内容的帮助,学生们讲起故事来也令人眼前一亮,与课前交流的故事相比,更是有了质的提高。
  4.读出感受。感受源自理解。我在学生们交流故事大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通过想象画面、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丰富自己的感知,读出自己的理解。学生的感受此时就像压抑已久的火山,喷薄而出,他们小手高举、争相表现,沉浸在朗读的“乐趣“中,绘声绘色的朗读更是将这节课的教学推上了高潮。
  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理解”再到“读出感受”,读得要求逐步提高,但教学时我在指导中所花的时间却是越来越少,学生呈现出的朗读质量的提升也越来越显著。
  5.熟读成诵。优秀诗文应该积累背诵。这不但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积淀学生人文内涵、增强学生良好语感的需要。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前面反复扎实的朗读训练,此时已是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够背诵出来。
  第三板块:交流印象,感知人物。
  作为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围绕“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从而感知司马光遇事机智勇敢和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在学完本课之后,我拓展了一篇文言文《孔融让梨》的故事,意在一篇带多篇,让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刚刚学习的方法理解故事,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92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