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手机异化现象的发生是一个无可置疑的现实,而这种情境的发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大学生个人主体意识丧失的结果,这种主体意识的丧失使他们成为了手机的奴隶,并由此引发了诸多校园问题。因此解决大学生手机异化的根本之策是在学生自身与有关部门的双重努力下,重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异化;个人本位
一、“手机异化”的定义
“手机异化”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个名词。国外对手机异化的研究颇早,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早在2004年就指出,手机既拥有着令人疯狂的创造能力,也拥有着令人疯狂的骚扰能力,并且尤其强调了手机对于个人私属空间的侵犯行为。国内对手机异化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手机身为“第五媒介”的理论基础上的,并侧重于探讨手机使用主体(人)的异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张草的“手机部落”理论,他认为手机使人进入了一个新的部落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了,人们已经深溺与手机之中,思维、阅读、交往等等主体能力均开始衰退,个人的隐私、安全也受到种种威胁,人类本身的进步发展受到了阻碍。
二、大学生群体中的手机异化现状
手机异化是伴随着手机的普及展开的,从1973年手机的诞生到如今智能手机的大众普及,手机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确立了其在通信产品中的霸主地位。在2015年2月24日公布的春晚手机摇红包数据中,其每分钟最高峰值达8.1亿次,这意味着除去重复的数据,在当晚,至少有一亿人摇了自己的手机。在全民手机异化的大潮中,大学生群体又属于此种情境的重灾区。在2017年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中,中国在校大学生为2695.8万。这个数字从侧面揭示了当前高校手机占有量的庞大。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曾进行一项手机使用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77%的人每天开机 12 小时以上,33. 55% 的人 24 小时开机,65% 的人表示了失去手机的焦虑。而超过九成的人群表示已经离不开手机。大学生构成了这一调查对象的主体,而调查中所揭示的严重的手机依赖状况也表明了大学生手机异化的现象的严峻性。手机异化实质上是手机对于使用者的奴役,它首先表现为使用者对手机的重度依赖,甚至呈现出成瘾症状,以及由此引发的人际交往,行为习惯,思维创新,隐私安全等诸多问题。
如果我们从浅层次来观察手机异化现象,首先会接触到的是五花八门价格不等的智能手机。手机本是作为一个通讯工具,在其不断的更新换代中拥有了诸多功能。而无论是几百元的国产杂牌智能机,还是上至七千多的苹果手机。它们所拥有的基础功能都是相同的。然而在大学校园中,手机被贴上了身份的标签。使用廉价手机的学生自觉脸上无光,而使用高价手机的学生不自主得似是高人一等。于是大学生群体的三六九等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便分画了出来。而为避免成为低层次的一类,大学生手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价格走高趋势成为一时风气,给部分学生的自身和家庭带来了额外的财政负担。
手机异化的深层次的危害可首先推之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技能,也是人在社会立足的基本前提。在手机尚未普及的阶段,人际交往的模式基本属于“人-人”的对面交往模式,手机普及后,人际交往则转变为了“人-手机-人”的交往模式。这是智能机功能的异化所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在当今的大学生校园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正在不断发展。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的出现,令大学生成为了“微控一族”,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更新自己的状态,刷新着朋友圈、微博,成为名副其实的“屏奴”。
三、大学生手机异化的原因
(一)主体意识的放弃
我们将手机异化定义为手机对使用者的控制,这种控制并非如电影里所讲述的,机器取代人类。因为手机的智能只不过是低级的机器智能形式,远远达不到控制使用者的地步。在手机异化所带来的大学社交恐惧症中,很明显,解决此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比起走进现实生活,大学生更愿意生活的虚拟的世界。所以不是手机对使用者进行了控制,而是手机的使用者本身安逸于现状,不愿意改变的犬儒主义令他成为了手机的奴隶。同样,手机异化带来的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问题,本质上也是他们放弃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所以无论是对于人际交往的淡漠,还是作为网络世界暴躁的“键盘侠”,亦或是对于自身学业上的东拼西凑弄虚作假行为。这些被划定为手机异化的诸种现象到头来并不是手机这一电子产品引发的,它基于大学生对于自身主体意识的放弃,甘愿被手机摆弄。
(二)虚荣的消费观
大学生对于高端手机的热捧与诸多不合理贷款行为的发生,有着双方的责任。市场经济下,手机的竞争无比激烈,而如何在这场混战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是资本方最为关心的事情,于是大量资本被投入到手机的功能研发和广告宣传之中,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属于某种手机品牌的使用圈子便就此形成,如“米粉”“果粉”等等。而此品牌的一次更新换代,就自然引起这些品牌“粉”的花钱消费,以此追求自身特立独行。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实质上是一种攀比消费,个性、炫富、攀比这些盲目行为归因于部分大学生不成熟的虚荣观。
四、手机异化的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重塑
大学生手机异化的根源在于其主体意识的缺失,由此解决手机异化问题的第一步就是重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这是一个双方共同进行了的过程。就大学生来讲,世界这多么大,总要去看看,放下手机,从虚拟世界脱身出来,是重塑自身主体意识的第一步。尽可能多得参加校园或社会活动,在于人群的活动之后中克服对于社交的恐懼。有意识得锻炼自强自立的个人性格,摆脱过去萎靡低沉的生活习惯。同时以个人的主导意识来进行价值评判,改变过去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用心于自身的学业,遵守学术道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术成果。
(二)树立正确上的消费观
大学生对于高端手机的热捧本身是一种病态的消费观,而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观才是真正契合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这种正确消费观的建立既需要社会和学校的积极引导,也需要大学生自己正确看待体面与虚荣。把对物质的追求转移到学业上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树立起积极向线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结语
大学生的手机异化现象并非是不可以逆转,而我们也不能因为手机异化所带来的副作用而去否认这一通讯产品的巨大价值。技术的异化从根本上技术使用者价值观念的异化,而在“人”这一群体中并不乏理性者的存在,所以技术异化的瘟疫性蔓延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因此我们应该对于技术的发展虽不应该盲目乐观,但没必要太过悲观。
参考文献:
[1]姜芬:手机异化的研究,西北农林大学,硕士,2015
[2]潘巧丽:手机技术的异化研究,广西大学,硕士,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27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