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地教,让“言”与“文”有机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言文如何教?如何让“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肖培东老师执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时,重视文本的文体,注重巧设问题,以学生为主本,以语言教学为主,将言与文的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言文合一;肖培东;《湖心亭看雪》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3-0096-02
【本文著录格式】陈美娥.浅浅地教,让“言”与“文”有机融合——听肖培东《湖心亭看雪》有感[J].课外语文,2020,19(13):96-97.
2018年9月27日,肖培东名师工作室团队来到三明,我有幸聆听了肖老师上的《湖心亭看雪》。肖老师说:“我只想浅浅地教语文。”他的浅浅教,细细品,渐渐把学生引入张岱创造的精神境界中去。听了这堂课,我更加深入地思考:文言文应如何教?如何让言与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愚以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文本文体,依体而教
文言文,由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也有其明确的文体,如《小石潭记》是山水游记,《核舟记》是说明性文章,《寓公移山》是寓言,《周亚夫军细柳》是人物传记,《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议论性文章。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文本的文体,依体而教。因为即使相同的题材,因不同文体行文思路不同,它的意义和内涵也会不同。因而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去把握文章内容、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思路。《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的小品文,肖老师把赏析湖心亭的雪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作者写景的妙处及融在雪景之中作者的“痴心”。
肖培东老师曾说:曾经有人问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课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学,你会怎样着手备课?我想,我应该会从八个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学。首先要弄清楚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征、文体特征等。由此可见,文本的文體特征是肖老师在备课中首要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文本的文体特征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的确具有重要的价值。不同的文体特征,应当有不同的教学实施策略。文体是写作的规范,而文体作为文本的外在形式,也是阅读理解的一种规范。教师教学,考虑文章的体式特征,因文本而教,是对文本的尊重。教学文言文时我们也同样要注意文本的文体特征,并由此来确定教学的内容。
二、巧设问题,依生而教
有人说,现在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三怕周树人。文言文的学习,为什么成为学生最怕的一件事?我认为这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向来“以言为重”有关。“以言为重”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忽视对语言的品味和对作者的情感理解,注重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这种囿于字词 “有言无文”的“满堂灌”让学生一上文言文就感到烦。而有的老师执行的文言文教学更是空谈淡化,“有文无言”使言文割裂,让学生不知所云。那么要怎样才能解决“言”与“文”的有机融合呢?
肖老师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不是全盘灌输、直接奉送,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阅读中自悟自得。现在来看看肖培东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范读第一、二句,学生齐读。
师:其中写景的是哪几句?
生: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写得最妙的是哪个字?
生:绝。
师:“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消失了,没有了,体现了作者的孤独。
师:最能体现孤单的字眼是——?
……
在肖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充分,问答频频,就是这样与学生在问与答之间娓娓道来,适时点拨,再来点幽默,让听者如沐春风。这种“设问”与“串线”改变了文言文教学中“读准——把握重点字音,读顺——不读破,读懂——积累重点字词和虚词及翻译全文,研读——理解内容与形式”这样的套路,甚至是老师串讲串译“言文分离”“先言后文”的教学模式,实现言文互补、言文交织、言文融合,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理解了文本又掌握了字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心中有语文,依语言而教
肖培东老师说“要老老实实地教语文”。什么叫“老老实实”?“老老实实教语文意味着要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要贴近语文教学的原则,要靠近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通过这种规律来实现语文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我们要思考:我的这堂课是不是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进行的,是不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现在再来看一个片段。
【教学片段二】
师:把“与”字去掉换成顿号,读读有何不同?
生:读“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我感觉这些景物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没有了那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师:把顿号也去掉,直接四个字连起来,如何?(师读“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生:是更简洁了,可是却没有了节奏感,少了音乐美。
师:太棒了,你感受到了作者的语言之美。那这几个词顺序能调换吗?
生:不能,这几个字按照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了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景象。
师:若张岱再说“与什么”?会说什么呢?
生:“与我”吧,这样可以表现作者“天人合一”思想。 师:“我”最小,与天、云、山、水,除了上下关系,还有什么关系?
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在大自然中人的渺小孤独。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加上“与我”呢?
……
此教学片段记录了肖老师指导学生赏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肖老师抓住语言的特点来赏析,真正做到了以语言教学为核心,把对语言的品味扎扎实实地扎到了文本深处。当我们用爱与耐心来凝视语言文字时,语文教学也就具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要与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推敲一下字词,品味一下语句,通过引导学生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进而揭开文章思想感情的内核。
四、体会情感,依情而教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中的主要选篇内容。文学是人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的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阅读文学作品,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体察其中蕴含的情。作品中的情,一般不是直接陈述,而是或藏于行文段落之中,或隐于一词一句之间,往往需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一些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领会。教學中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察文中的词句含义,整体把握情感基调,局部体会情感细节。从词句入手,提纲契领地抓住情感的总绳,体会作品中情感的起伏变化,感受作者用语言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法,进而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在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作者以一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描景,用一个“绝”字,高度写意地描写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为后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之“独”做了充分铺垫。而后文的这个“独”字,正体现了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在这种情调心境之中,看雪景便有了独特的感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跃然而出。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察到这些情感内容,方能使学生真正领会作品之要义。
除此之外,文言文的教学还离不开朗读的教学,在读中正音,在读中基本理解词义,在读中初步感受文章的气韵,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当学生不理解时,肖老师就会提醒学生,你再朗读一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重视文本文体,依体而教;巧设问题,依生而教;心中有语文,依语言而教。深入浅出,浅入深出,浅浅地教文言文,让“言”与“文”的教学真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感谢肖老师的送教,为我们的专业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钱梦龙.为“浅浅地教语文”喝彩[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2]肖培东.让我们老老实实地教语文——在南京全国初中教师基本功教学大赛上的发言[Z].新浪博客,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3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