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破解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难题,力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辅助学校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使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互补共生、相得益彰。在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在推动传统文化进家庭方面积极探索,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落地生根,得以传承发扬。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经典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破解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难题,力求通过传统文化教育辅助学校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使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互补共生、相得益彰,有效提升学校教育的高度。具体做法如下:
一、传统文化教育与常规管理相结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学校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使之常态化。首先,健全组织,分工协作。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任副组长,班主任及科任老师为成员。做到全员参与,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协同,落实到位。其次,定时间、定内容,稳步实施。每天利用晨读20分钟、课前2分钟、睡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午间10分钟 练习抄写经典;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一节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每月由少先队统筹安排一次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班会。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或展示学生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个人书法绘画作品,或举行诗词短剧汇报表演,或进行诵读演讲比赛,并进行评比表彰。通过这样系列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二、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环境建设相结合,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精心设计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积极拓展立体空间。 班内专题墙报张贴年度经典学习目标、每月完成情况,还有学生书法、诗配画、手抄报等优秀作品展示;后墙黑板报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名家名篇、个人练笔或诗,或画,或感慨都可展示,真正引领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对话使他们走进经典。教学楼前的走廊上展示传统经典诗篇、经典字画、《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故事、传统格言警句,图文并茂,将传统道德观、价值观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校园里板报、橱窗 、每一面墙壁都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台, 图书室、班级图书角, 都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基点。 整个学校充满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教育气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确保活动扎实有效
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才能将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避免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小学教材,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涉及民风民俗、民间工艺,还涉及了中华历史、民族英雄……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校本课程开设了《中华经典诵读》 ,由街道小学教研室组织选编教材,从《唐诗宋词》《三字经》《中庸》等国学经典中选取经典章节,按其难易分编为上、中、下三册,在低、中、高三学段分别施教。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学科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其中,唐诗宋词自不必说,经典作品《红楼梦》《三国演义》 《水浒传》均有选编,还有古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盘古开天地》;既有展现建筑艺术之高超的《长城》《赵州桥》《颐和园》,也有描述地域文化的《北京的春节》《藏戏》;既有风景名胜《黄山奇石》《桂林山水》《迷人张家界》,也有名人故事《司马光》《聪明的韩愈》《孔子拜师》……因而语文课必然成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点组织综合性学习。教师首先对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挖细掘,将内容、主题、体裁相近的课文进行调整与重组,进行主题单元和配套单元学习,如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火烧邱少云》《将相和》《詹天佑》等都是围绕“爱国”的主题展开的,我们将这些课文进行重组,以“名人和祖国”为主题进行单元教学。其次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根据学情、教学进度、单元教学主题等对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传统经典诗文进行分类筛选,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即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传统经典诗文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例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读本,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故事的起因。课堂引导学生品味文句,感受人物性格特点,激发阅讀兴趣。课后开展《我说三国》的读书汇报活动。这种综合性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信息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上网冲浪,收集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查找孔子文化节的资料,搜索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建筑;校本课上师生齐诵《论语》及《孟子》句段;美术课上,指导学生欣赏、描画精美建筑;班会上,学生讲故事,诵经典,展示作品……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不仅将语文教学引向课外,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乐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传统文化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经典走进生活
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 传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 ;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到烈士陵园扫墓,到王楼村、四庄新村社区活动,体验和感知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培养中华传统美德,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指导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民风民俗、历代名人、土特产品等,并制作资料卡。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古兖州的历史地位,了解到晾衣井、护驾营、御桥等地名和兴隆塔的来历;认识了鸿雪老人周元英;听到了范淑泰与“天下第一坊”的故 事;知道了少陵台与杜甫的渊源;知道了大诗人李白曾把兖州当作第二故乡,兖州城东泗河西岸的青莲阁,寄托了兖州人民对诗仙太白的怀念与敬爱。这些实践活动,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增强了自豪感,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更加喜爱李白、杜甫的诗篇。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体育大课间活动。活动内容既有跳绳、“跑步”球类运动,也有“踢毽子”、丢沙包等娱乐活动,更有太极、武术操等经典项目。孩子们一边奔跑、跳跃、转腾,一边有节奏地吟咏着《弟子规》《三字经》《少年中国说》的章句,使他们既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又提高了文化素养。“书法小组”“红领巾广播站”“美术兴趣小组”“音乐艺术小组”“舞蹈小组”等兴趣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各种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文学、音乐、美术等各类作品在“文化走廊”展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学习兴趣, 更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学校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得。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我们尚需进一步构建完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模式,在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在推动传统文化进家庭方面积极探索,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在我校落地生根,得以传承发扬。
(编辑:郭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