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规则和技术视角审视传统武术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运用文献综述法、文化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当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人类格斗文化中的一员,其本质是带有规则的“技击之术”,对其研究和发展需要基于“技术”和“规则”;当前武术研究的“文化”导向将传统武术发展带入了歧途;传统武术的以“德”为主导的模糊规则让其技术体系停留在混沌之境地。传统武术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在系统、科学、逻辑的规则基础上;以技术进行分类,突出主技;以技击对抗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规则;技术;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2-0041-06
  Review on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les and technology
  ZHANG Lei
  (Dept. of Arts and Sports,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ngbu 233000, Anhui,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studied by literature review, cultural comparison and logical analysis. As a member of the culture of human comba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Wushu is "operation" and "attack".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eed to be based on "technology" and "rules". The current orientation of "culture" has l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into the wrong way. In addition, the traditional Wushu based on the "virtue" as the dominant fuzzy rules let the traditional Wushu system stay in the chaotic situation.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must be based on the rules of system, science and logic. It can be classified by technology and the main technique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e main mode of development is fighting confrontation.
  Key words:rules; technology; traditional Wushu; Wushu culture
  2009年國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将武术定义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从宏观视角看,武术和传统武术并没有明显的边界,也非对立概念。基于动态发展的视角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两个定义都肯定了“武术”和“传统武术”的独特文化底蕴,也认同了两者是在“规则”或“德”制约之下的搏击术。然而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宽泛地定性为“文化”。实质上传统武术先是一种技术而后才是文化,是以技术和规则作为承载介质的文化。技术才是其定义的“种差”,“文化”并非传统武术定义的邻近“属概念”。中国古代没有“体育”这一词汇,并非说明没有体育活动形式,以“文化”作为武术定义的种差犯了“外延过宽”的错误。
  实际上,不管是作为一种广泛生存于中华民族生活之中的文化(艺术)的武术,还是源于西方的体育,就本质而言,都属于“身体文化”的范畴,二者只能是各自风格特点不同,却无高低上下之分 [1]。当前研究集中于“文化”的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武术规则和技术太过模糊和宽泛,相比之下研究文化似乎更好做些,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但跳出技术和规则研究武术文化毕竟是一种舍本逐末、避重就轻的做法。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更不能脱离技术和规则的基石。深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独特的规则,让武术升华成可内外兼修的格斗术,将其带离野蛮的泥淖。规则可将武术塑成凶残的杀人术,也可以将其变成缓柔的套路表演。人类在文明化进程中始终努力地在暴力和文明间寻求合适的平衡点来释放原始的暴力基因,这个平衡点就是规则。武术终究是一种规则制约下的“术”而非“文化”,少谈些文化,多谈些技术和规则应是传统武术研究的新思路。
  1 规则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1 规则决定技术
  在哲学词典中,规则往往被用来指称“行动或行为的指导”,常被分为游戏规则、形式系统中的语言规则、道德的规则和法律的规则等[2]。规则一直在限定人类的行动使其步入文明,甚至最为血腥残暴的军事领域都存在规则。武术自古也是有规则的,“点到为止”“制人而不伤人”“宁失一跤,不伤一人”等箴言都可视作传统武术的规则。唐代角力比赛描述道“壮士裸袒相搏,而角胜负”,说明分胜负需要规则的介入。是规则让“武术”和“斗殴”分离开,纵然传统武术是一种“杀人术”,但必须在规则之下开展,否则将受到擂台之外的规则——法律的规制。人类的发展进程有缓急之差异,性质之不同,但文明一直是共同追寻的目标。诸多格斗术都是从野蛮残暴的斗殴或军事搏杀走向公平竞技、修身养性、娱乐竞技。我们今天动辄谈及的传统武术是追求一击必杀,致人于死地的杀人术,是以实战为导向的无规则体系,实则是默认了其规则和理念的落后,与人类文明的背离。规则让格斗文化成为文明化的“暴力”,并非走向绝对文明化的套路,也并非成为毫无规则约束的斗殴。完善严苛的法律制度和威力强大的火器,其止戈为武的功效远大于徒手格斗。遵从这一逻辑是否说明人类的“武”文化不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注定消亡呢?   “武”文化一方面要展示人类威力强大的身体武器,又要建立规则来保障比赛的公平和安全。规则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化的重要标志,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步改良规则。体育作为一种完全理想化的舞台,更是利用规则将公平、正义、和平等普世价值放大并投射出来。规则对格斗技术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人类的搏杀文化从萌芽直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粗放、混杂的综合格斗形态。近代学科分化思潮和科学实证主义的发展让其规则产生了分化,集中于一点深入突破某一领域。拳击规则把腿法和摔法列为禁忌,开发出了科学、系统的强大拳法体系;巴西柔术规则促进了关节技和寝技的繁荣,拳法和腿法不是其强调的领域;泰拳规则提升了其在膝肘技术、内围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另外规则限制了非法技术的运用。一些在其他格斗术中合法的技术换了规则就是犯规行径,古典式摔跤绝对不允许抱腿摔技术的存在;在竞技跆拳道中用勾拳打击对手头部则是犯规的。虽然格斗的目的是为了伤害对方,但规则都限制了一些违背道德且高度损伤健康行径的出现,让格斗成为合法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博弈形式。
  反观传统武术并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则,允许踢打摔拿等多元技能的使用,也未有明确的技术禁忌。另外,过度强调制人重伤的技术,一些违反人类道德和体育精神的所謂“杀招”还被保留其间。这都说明了传统武术规则的滞后性,而一些当下格斗术都摒弃的技术让传统武术与其文明形象和吹捧的文化底蕴形成落差。没有统一的规则那么技术也就终究是混沌的一团地发展。此外,再不成熟的规则也可以形成其独特的技术风格。综合格斗在其最初阶段就没有过多的规则约束,孕育出的技术也让人大跌眼镜,咬人、撕扯头发、掰手指等技术无所不用其极。随着规则不断改进,综合格斗逐步演化成为踢打摔拿的多元化先进技术模式。这似乎与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体系很相似,因为传统武术向来就是宣称是综合技术体系。但这种技术体系缺乏有效成熟的规则限制,停留在原始、粗放的阶段,是一种初级综合格斗形式。其实这种格斗术世界上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古希腊的拳击和野蛮的斗殴无异,经常导致对方殒命;十七世纪英国的拳击也是不带防护的生死格斗形式。《昆士伯利拳击规则》的出现才让拳击技术摒弃了头撞、脚踢、牙咬等野蛮行径。传统武术规则模糊混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无明确的定位,时而宣称传统武术是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传统文化,时而宣称是凶狠的搏杀技能体系,时而又认为是制止暴力,维护和平的手段,却忽视了武术本质属性是“道德”加“技能”的传统格斗术,而“道德”实则就是“规则”。
  1.2 技术影响规则
  技术和规则的关系不是单方面的影响,而是相互的制约和推动,这是格斗这一文化中的一组矛盾,在此消彼长之间推动了格斗文化的螺旋式发展。技术并不是从其诞生开始就一成不变,现代科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格斗技术的进步。假设构思、实验论证让先进的技术脱颖而出,落后的技术则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武术中有大量的拳法,但是水平最高的综合格斗赛事UFC中为什么用的最多的依旧是直拳、勾拳、摆拳呢?并非规则不允许,而是技术的落后。劈拳等传统武术拳法在实战中并不能发挥出最佳的击打效果,防守方面还存在巨大的隐患;一直以速度标榜的咏春拳中一些技术也无法在拳击台上实现,还是因为其技术的攻防效果差。所以传统武术很多技法和理念是错误的,据此来实现“止戈为武”是不现实的。技术的进步会改变规则,改变规则的技术包含三个主要方面:投机技术:比赛过程中为了实现获胜目的,利用规则空白点采取的非常规技术,如长时间消极的僵持、搂抱等。杀伤力强的技术:技术并不会一直过度功利化地发展,反而会因杀伤太大影响安全和观赏性力太大被规则所约束,如地面膝、肘尖砸击、地面踩踏、足球踢等杀招。危及生命的技术:击打后脑、脊柱、插眼、踢裆等容易对对手造成巨大伤害的技术。上述的技术会在不断的验证发展中得到逐步地修正。
  前规则之下的跆拳道(WTF)重视防守有太多的贴靠和前腿进攻,导致比赛的观赏性极大下降,跆拳道变成了斗鸡比赛。2017年的新规则明显是为了改变现有规则之下的技术。转身腿法得分可以获得附加分,提腿不过腰将被判犯规。早期的综合格斗比赛由于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和详尽的规则,导致比赛出现长时间的地面拉锯战。这种无明显攻防的技术带动了规则的改变,如果双方在地面没有明显的攻防动作将被恢复到站立状态重新开始。1985年散打规则出于安全考虑禁止用力击打对手头部,但实践中发现运动员的防守能力、抗击打能力、阅读比赛能力能够支撑改变这一规则。所以1998年的散打规则做出了修改:腿部击打头部的限制被取消。在散打技术趋向于“小鞭腿+后手拳+搂抱”化发展后,2004年规则再次修改:取消了“互打互踢不得分”的限制,促进了运动员击打频率的提升。1904年奥运会摔跤比赛出现了长达9个小时的比赛,为此摔跤规则进行修改,让其变得节奏快、具有观赏性。规则并非完全一成不变,利用规则一直是运动员所热衷的事情。规则的不完善将严重影响项目的发展和比赛的观赏度,弱化体能和技能的优势。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格斗在社会中的实用性逐步弱化。应运而生的规则让格斗逐渐从斗殴中脱离出来。规则并非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全部逻辑,传统武术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至今仍将其与现实生活纠缠于一体,所谓的技击还在“偷袭”、“阴招”、“致命”等伪规则下发展。技术的变化会影响规则,两者如同计算机病毒与杀毒软件的关系一般,在相互较量中推动项目的进步。
  1.3 规则保护弱者
  渡边洋三认为,规则是为保护弱者而建立的。“杀人者死”这样的格言正是为了约束强者的行动,保护弱者的权益。然而在当下传统武术学术界还存在这样的论调:传统武术具有极大的技击性,之所以无法展示在竞技体育舞台是因为规则或硬件的束缚。动辄放开规则,脱下拳套就能将传统武术的强大性展示出来。然而他们忽略了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弱者,体现公平,彰显文明。拳击规则的第一要义就是“保护弱者”。分体重级别、搂抱、拳套、击倒读秒、禁止击打要害无不体现规则向弱者的倾斜。UFC将头撞、咬人、击打后脑和脊柱、踢击倒地运动员等行为列入犯规体系中,依据这些规则来保护运动员少受伤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规则也在保护人体的弱点。后脑、裆部等致命之处是大部分格斗术的击打禁区;扣眼、肘尖砸击、咬人、撕扯头发等技术同样被大部分格斗术所鄙夷和不耻。将人体要害列入格斗允许的范畴会让技术和体能的较量不再处于优势,比赛会成为投机者和阴险狡诈者的世界。传统武术技击性差的原因在于技术、规则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程度低。柔道、空手道、泰拳等传统武技在技术和规则进行改良,有了规则的约束,在世界搏击擂台上依旧可以大杀四方。因为在抛弃规则的境遇下,强者同样会将传统武术的所谓杀招运用得快、准、狠。   从宏观的人类武文化的视角分析,强者格斗文化从来都是定制规则,让别人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作为格斗文化的主体都力图占据一方独特的规则空间。跆拳道规则就是腿技为主;拳击规则就是拳法为主。作为弱势格斗文化则需要屈从于他人建立的规则,模仿、山寨是主要的方式。空手道、柔道等东方传统格斗术在西方体育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得不屈从于强大的西方格斗规则:分回合和体重级别;器材服饰标准化;技术规则科学化。泰拳参考了拳击的《昆士伯利条约》实施了规则的现代化,屈从于强势的拳击规则。而伪强者的格斗文化却在破坏规则。中国传统武术就是属于这一范畴,在历史久远度,技术科学程度、规则完备程度等层面都不存在绝对的优势。中国传统武术在规则领域所做的也着实是破坏规则,将传统武术原本的技击对抗修改为表演展示,以套路为主流的发展思路将传统武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逆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让其在交流中身处感慨之境遇。当前现有的人类文明不可能完全同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与其说是西方文化的入侵,不如看作是先进文化的冲击,落后的文化要么跟进要么灭亡。
  传统武术规则和技术的问题
  2.1 缺乏鲜明特色
  当前主流学术观点是将武术划分为“套路、格斗、功法”。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并非划分,而是分割,因为武术很多流派中都含有上述三种元素,换言之套路、格斗、功法构成了各流派武术的技术体系。蔡龙云先生将武术分为“徒手和器械”,并且是以技击为前提的。按照运动形式将武术划分为徒手和持械,以此作为武术概念的外延,可以解决将武术划分为套路、格斗、功法带来的逻辑混乱问题,应该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选择 [3]。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划分徒手武术,所以我们要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进一步进行划分。现实中人类格斗都存在固定的规律:远距离试探;中距离击打;近距离角力摔投;倒地贴身绞杀。在格斗文化初期这些技术是交叉混杂于一体的,和斗殴极度类似。但是随着文明进步和学科分化思想的出现,格斗文化开始独立化演变,一些主流技术被放大。分化、整合思潮同样在格斗领域内得以适用,原始的综合格斗体系开始细化出不同技术流派:代表击打技的拳击、泰拳、空手道;代表摔投技的摔跤、柔道;代表关节寝技的巴西柔术。而传统武术不好以此划分的原因是主技不明,还处于多种格斗技术混乱并存的状态。因此在技术层面上传统武术是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甚至未能实现技能的科学划分和整合,未能突出其主技。唯有中国式摔跤将其强大的摔投技展现出来。而其他武术流派都是包含上述三种技术,是偏重于站立击打色彩的综合格斗类型。当然格斗文化的分化并非永远持续下去,单项技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同流派之间还会进行融合、渗透形成有机体——综合格斗。传统武术没有科学、系统的分化发展,直接迎来了整合后出现的综合格斗文化。两者看似在很多领域相似,但在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条理性、逻辑性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规则制定的原则是基于对弱者的保护,但是也不能忽视强者对规则的制定更有话语权。对于武术文化而言同样如此。当下世界武技的发展已经几乎填补齐了所有的规则空间,留给中国武术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拳击的规则让拳法击打技获得了独立生存空间;跆拳道规则下腿技占有了一席之地;踢拳和泰拳规则让拳腿击打术跻身其间;巴西柔术规则则让关节寝技获得了合理位置;摔跤和柔道规则也拓宽了摔投技的领地;综合格斗规则下潘克拉辛也在蓄势待发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更细致些分析,摔投规则已经分化为有道服摔跤的柔道、无道服摔投的古典跤和自由跤。规则在不断细化的同时也在表明留给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正在被蚕食殆尽。看似什么规则都有,然而什么规则又都没有的传统武术最终只能看着其他武道的欣欣向荣发展态势而唏嘘喟叹。
  传统武术的规则是依据“德”来界定的,而“德”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就成为了研究传统武术规则的难点。要先明确一个观念,规则的制定并不是要全部符合全部的生活逻辑。我们不应当再将生活中的斗殴、街斗行为等同于格斗。格斗是在规则引导下发挥人体技能,展示人类搏杀本能的体育项目。所以传统武术需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合理的规则:1)要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摒弃所谓的“阴招”和“杀招”,用“规则”来阐释“武德”,柔道的现代化改良就是如此;2)走有道服类的发展模式,东方化的服饰是武技精神文化有效的载体,空手道、柔道等都是走“有道服”的发展模式。3)“有道服”综合格斗和摔跤是发展的主要方向。综合格斗当下发展火爆,在技术和规则方面与传统武术有很多共性。中国跤术具有很多传统特色的摔投技术。4)技击是规则制定的前提,武术原本是一种技击术,因此武术的本质仍然是技击 [4]。
  2.2 落后模糊混沌
  莫兰认为:“宇宙发生学已经向我们指出“一”早已四分五裂,对系统的思考让我们面临一个逻辑悖论“多样化的统一 [5]。”古时候人类的认知是表层的、笼统的,其知识体系呈一体状,直至15世纪随着人类对科学知识认知水平的提升才开始了对世界进行了条理分析,这就是学科分化思想。力学、化学、数学等学科以独立的形式展示出来。但是并非无限分化下去,最终又和社会学、社会科学展开合作,回归到整体思维中。这就是哲学上的分化和整合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实质上是从混沌走向有序,再由有序步入融合。传统武术的技术和规则问题在于还停滞在混杂、整体的模式中,是个人的单独套路演练,还是两人徒手对抗。如果是单人演练模式,评判的标准是依据何种评价体系;如果是对抗,评判规则是依据“得点原则”还是“压制原则”。实际上传统武术的规则并未系统科学地规定了技术、时间、场地、装备、安全等因素。将博大精深的武术技术借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数学体系,按照一定的组织结构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使人们清晰明了地认识武术,是当今武术基础理论研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6]。
  传统武术的规则和技术就同学科分化发展以前的混沌状态一样,什么动作可以使用,什么动作不可以使用,何时使用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制。这就导致了传统武术技术的杂乱无序,似乎拳打、脚踢、抱摔、关节技都可以肆意运用,但有时又全部禁止使用;有时可以凶狠、残忍地击打对手,有时候又要恭谦、温和地保护对手。传统武术究竟是隶属于何种技术和规则呢?现如今大量的研究也未能论证清晰。尊重传统并非完全等同于“文化复辟”,许多文化只在其特定的时间范畴里才有意义。完全将其原版投影到当下会显得格格不入,因为时代在进步发展,人类的格斗文化同样需要进步和发展。而科学就是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赵道新先生很早就在其著作《道新拳论》中提出武术发展的科学性问题。“人力是肌收缩的结果”“这一切都必须符合牛顿运动定理” [7]。纵然传统武术有许多优秀的训练模式和技术体系,但都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时代基于“经验主义”构建起来的。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亟需用生物力学、解剖学等现代科学来阐释“寸劲”“暗劲”;来论证站桩练习是否对格斗步法提升有效;来思考劈拳、戳脚在实战中的价值。引经据典地用玄奥晦涩的辞藻来修饰传统武术无法使其进步,适應这个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   对技术和规则的梳理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武术的发展亟需以站立格斗、摔投技、关节寝技为逻辑学框架进行系统架构 [8]。不同的流派需要有其主要技术特征,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传统武术想在各个技术领域内实现均衡地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只有在某个技术领域内实现突破发展再进行整合发展才能实现其技术的进步。缅甸拳就是各种技能都可以使用,甚至不带任何护具,但在实战性和知名度上却是非常原始落后的。先“专”后“综”才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正确思维方式。传统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格斗技能库,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认真地区分、遴选、改良。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把一些传统武术技术进行整理、分析,为传统武术技击竞技体育化发展提供技术资源储备 [9]。我们不能整日对其夸夸其谈,发现柔道的“巴投”与传统武术的“兔子蹬鹰”何其类似;看到空手道的“二段蹴”就是传统武术的“二踢脚”。遗憾的是他们已经实现了对技术的抢先注册,并在赛场这一“江湖”上广而告之。我们对武术技术的理解也是落后的,例如太极拳追求“求刚必先懂柔”,但是其纯粹的“柔”根本无实战价值。反观日本柔道、巴西柔术的 “柔”字将其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技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柔是需要强大的技术和技巧、体能作为支撑,否则再多的说教都是苍白的。
  2.3 轻技击重表演
  迈耶将规则分为辅助性规则,基本的安全、礼仪规范。中国传统武术更重视“德”的约束,而国外竞技体育则基于的“规则”约束。但两者有其共性,规定了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并非中国武术的独有文化,跆拳道、柔道、空手道,乃至拳击、摔跤无不如此,都重视体能、技术的提升和人格的修养。影片《洛奇》《勇士》《百万美元宝贝》等格斗题材电影将尊重对手、勇往直前、敬畏规则、公平正义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决然断定传统武术的“修内”功能要远高于其他人类格斗文化,只是有其特色罢了。不可否认的是在技击层面传统武术已经落后太多。中国现存的传统功法基本上是低效的 [10]。格斗文化交流如此频繁密切的背景下,我们无法目睹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从规则和技术层面或许是最好的解释途径。目前传统武术的主要发展模式是套路,规则也主要评判力度、美感、手眼身法步、精气神。最权威的规则当属武术管理中心2012年修订的《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目前传统武术实战对抗比赛很少,也没有权威的对抗竞赛规则。只有咏春拳等极少数拳种制定了带有自身特色的竞赛规则。既然没有对抗规则,那么传统武术技击属性的发展也就成了海市蜃楼。纵然有再强大的技击性,却没有检验的平台,也就失去了不断改进的途径。传统武术对抗规则的缺失让其无法开展交流对抗,以套路为导向的规则让其走向了表演化的一极。我们不能认为没有对抗规则的传统武术是先进的,以文明和博大精深所著称的传统武术不应该是如此的窘迫。
  竞技是中西方体育共有的文化符号,只是其在文化理念、思维模式上存在差异,或者说在竞技行为规范上,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还存在差异与不足而已 [11]。程大力先生将武术直白地定义为“杀人术”,那么技击也就可以简单解释为搏杀的技能。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将技击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理想化状态下展示的击打技能;第二层,实战中展示出来的击打技能;第三层,理想化状态下的击打技能重现于实战之中。对比来看传统武术只是处于第一层面,套路、对打是传统武术技打体现的主要手段。很多情況下只是将宣扬的技击手段在一种编排好的理想化状态下重现。西方格斗术拳击、摔跤等只是注重于实战,实用主义思潮之下他们将最有效的技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我们看来他们的技击水平“很低”。而最高层面的技击就是将理想状态下的高难度技术在实战中运用自如。在当下的综合格斗赛事中当我们看见空手道流派运动员使出莫测的“月亮蹴”“三日月蹴”“二段蹴”等绚丽的腿法时才能体会到第三层的技击。对于传统武术的技击性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议题,自认为具有强大的技击性却无具体的实战案例。从来不能容忍别人提出异议,并固执地认为无论在任何方面外国的拳术不如中国,旁门的拳法不及本门 [7]。动辄提及的“止戈为武”真的合理吗?我们忽略了技击才是止戈的前提,就如同威力强大的核武器限制了人类大规模战争的出现,实现了“止戈”的目的一样。也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当你拥有一万枚核弹时,你就是维护世界和平的第一推动力。我们不禁思考当前的传统武术能实现止戈吗?
  3 结语
  热爱武术的人并不是要对其全盘接受,满口夸耀,而是要指出其发展误区和存在的问题,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来审视其发展。赵道新先生认为当下武术最大的问题是“独裁”,门派内和武术主管部门对其发展的盲目指挥和各种封禁。其实在学术圈同样如此,武术领域的主流观点一直被所谓的“文化”和“历史”所占据,“技术”和“规则”研究极为罕见,无法发声。一些研究观点甚至与科学相悖,针对传统武术界的技术性打假应当引起我们武术学者警惕。武术学术界一些荒谬的论点一旦被“打假者”晒出,其尴尬程度不亚于技术领域内打假。惰性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它钳制我们前进的脚步。然而传统武术也具有进步的一面,在和外来先进格斗文化的相互攻讦交流下也在做出改变,散打就是一个进步的例子。固然还有些问题,但总比停滞不前甚至后退要好些。日本、韩国武道的改革值得我们去学习。保护传统武术并不是要将其一切复制到当前。规则我们要用科学的思想来叙述传统武术的技术,用逻辑性的语言来阐释晦涩的规则。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这样来看待中医和本次获奖者:我们不是把本届诺贝尔奖颁给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传统武术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思想宝库,有许多有价值的物品,然而也有许多的糟粕。而那些有价值的元素很有可能成为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促成了三大定律的形成。前提是我们要像牛顿那样秉承科学、进步的眼观来思考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弛元功,刘文武.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69-72.
  [2]刘淑英,王建平.哲学事业中的体育规则[J].体育文化导刊,2005(4):20-21.
  [3] 杨建营,郭芙茉.武术新定义存在的问题及修正途径探析[J]. 体育学刊,2014(1):23-28 .
  [4]杨建营,唐文兵.武术的本质特征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420-422.
  [5]埃德加.方法天然之天性[M].莫兰,吴泓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5.
  [6]杨建营.武术分层技术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11,18(2):121-128.
  [7]薄家骢.意拳大成拳探秘(附道新拳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8]张雷,孔令超.对当代中国武术发展范式的质疑兼讨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2):67-73.
  [9]李龙.论中国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2,33(1):35-39.
  [10]韩起.赵道新说:传统功法是低效的——重读《道新拳论》[J].谈武论道,2007(9):16-18.
  [11]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体育科学,2008(11):87-92.
  收稿日期:2019-09-05
  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项目(2018CX069)。
  作者简介:张雷(1982- ),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4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