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职教改革的推行,高职教育显得愈发重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愈发受到重视。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咨询方向、宣传力度,以及家、校、社区的联动等6个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从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心理氛围,健全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完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医院的联动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以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职教改革;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0)02-0029-05
随着职教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职扩招100万是促进稳定、扩大就业,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规模发展的重大举措,高职院校在迎来发展利好的同时也面临资源“摊薄”的挑战;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高职院校改革发展面临配套政策不足的挑战;高职教育在稳定和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得到广泛认可,高职院校面临提升服务能力的挑战。如何更好地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成为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有面向普通高等学校的规定,也有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政策,尽管高职院校能够参照关于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开展工作,但由于针对性不强,极易导致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较差。
高职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更倾向于实操型,以利于就业为首要考虑,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心理课程排课较少。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性、针对性不足
当前高职院校缺乏专业性、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高职院校有自身独特的专业设置,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些是采用面向普通高校的教材,有专业性但缺乏针对性,有些高职院校采用校内自编教材,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缺乏专家指导、审核,专业性不足。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和课时数量作了明确规定:“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通识课,但课时量的设置却不达标,多数仅有16课时,且仅面向大一开设,大二、大三年级并未有针对性的课程,这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规定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高校应按学生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每校配备专职教师的人数不得少于2名,同时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兼职教师。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需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心理专业的老师讲授,高职院校的这支专兼职队伍的人数和专业背景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且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高校,社会经验缺乏,咨询经验欠缺,且培训经历较少,专业素养难以有持续性的提升。
(四)心理咨询的方向较为局限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咨询主要两个方向:一是心理普查后的筛查咨询,根据心理普查的结果,对测评结果显示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排查咨询,以确认这部分学生是否为需要持续重点关注的学生;二是问题学生的咨询,主要面向有焦虑症、抑郁症、适应困难或被归类为“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的方向以个体性咨询、问题性咨詢为主,并未设置职业发展、生涯规划等发展性的咨询,咨询的方向、面向的群体都较为狭隘,难以满足高职扩招后的咨询需求。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
根据《标准》规定,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采用多平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支持成立心理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但目前高职院校受师资缺乏和学校重视程度不足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较少,多数高职院校仅在每年的3月20日、5月25日组织几个“心理”活动,象征性地完成任务。活动形式局限于手语操、心理剧等。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也只是在320、525活动月阶段体现出来,并未形成一以贯之的宣传模式,且宣传渠道较为有限,较少有高职院校开设专门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公众号。
(六)学校、家庭、社区联系不足
在国外,医院、心理健康机构的工作者与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密切联系,提供指导,同时还与学生家庭及社区工作者联系,提供直接的服务,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协同发生作用,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2]但目前高职院校与家庭联系较少,有时学生出现问题,老师都不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家长,即便联系上了,有些家长拒绝承认自己孩子有心理问题,拒绝配合,对“心理问题”、“精神病”持有恐慌偏见,即便孩子已经出现了异常行为,也不愿带去医院检查治疗,导致这些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于有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比如父母离异,由祖父母抚养的学生;特困家庭学生;孤儿等,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得到家庭的支持,社区的配合更是难以实现。
二、职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策略 (一)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高职院校的学校氛围中有所体现,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专业学习、各种学生活动中都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师生都能意识到心理的重要性。比如在校园的各宣传平台:橱窗、校报、校园广播,都开辟心理专栏,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常态。鼓励学生创立心理社团,针对不同的主题,比如新生入学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时间管理、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等,设计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比如团体辅导、电影赏析、主题写作、讲座、手语、心理剧等,以丰富校园文化,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渲染在教育全过程的氛围。
(二)健全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完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需在学校党政领导的牵头下,包含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心理委员,形成“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构建教育、咨询、预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制定完备的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等多级预警系统。[3]
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参考《标准》的要求,配备足量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年度经费预算。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适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
对于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员、学生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根据工作性质的差异,进行专门化、专业化的培训。心理健康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背景,有专门的知识积累,需接收教学相关的培训;心理咨询员需接受专门的咨询技能的培训,提高咨询技能,同时要有督导师定期督导,确保及时调整好咨询状态,以应对学生生源的变化,带来的不同咨询问题;管理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等需要接受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培训,掌握基本的谈话技巧、心理问题的辨识力。[4]
2. 强化对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
朋辈心理咨询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需要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朋辈心理咨询有助于发挥学生同伴的作用,有助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弥补专业心理咨询师有限的不足。[5]班级的心理委员,作为班级的班委,可以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他们平时广泛地与班级同学接触,能够及时、敏锐地觉察到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尤其是可以发现心理危机事件的前兆,快速向班主任、辅导员上报,以利于及时帮助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
朋辈心理咨询对心理委员的要求较高,因此对于心理委员这个群体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教育引导,需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基本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自我成长训练,明确作为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基本素养要求。确保他们首先能较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同时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普及到同学中,更好地“自助助人,助人自助”。
3. 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功能,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需要根据学校专业特征、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开发、设计系统的课程,兼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对于社招的专业,更需要增添一些契合社招人员心理的主题教育内容。比如工作中的心理调适、工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婚姻家庭等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与每位同学切身相关的课程,强调其应用。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需更重视学生的参与,教学模式也应有所创新,不应只是传统的知识型授课的形式。比如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教师先将课程相关的内容发给学生,或在学习平台进行共享,学生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理解,课堂的时间主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回顾,同时设置几个主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探讨内容进行点评,以加深学生對主题内容的理解。[6]
比如针对高职学生入学后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活的适应困难问题,在课前将“入学适应”主题的教学视频发至共享平台,学生已了解相关的知识。课堂中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在大学适应困难的成因,设置“我理想中的大学vs我当下的大学生活”,学生普遍表述的情况下,发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包括没有目标、不会自己安排课余时间、无聊等,学生在陈述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自身的调节作用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发现现象的普遍,自己的压力会变小;另一方面,学生一起探讨出的方案,也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一起互相督促改变;学生的探讨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适配性的调整。
4. 拓展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方向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方向主要是面向在校学生的问题咨询,以学生主动求助式个体咨询为主。高职院校需拓展咨询方向,提供成长性咨询,如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等方向的咨询。对于学生心理档案中的重点问题学生,主动进行定期咨询。对于学生中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主题团体辅导的形式,扩大咨询辅导的覆盖面。
职教改革后新增的具有社会工作经历甚至已婚学生,校内咨询人员需增加关于婚姻、家庭、职业等方向的咨询,同时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介入咨询或进行督导,以应对新增社招人员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5.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中网络平台的运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非常强,他们生长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互动下,既受现实生活影响,也受网络虚拟生活影响,因此,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自助性、隐秘性活动,具有信息生动性,环境虚拟性,活动自主性,资源集约化,人机交互性和沟通间接性。推动网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下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7]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大学生网络使用特征和需求,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丰富网站的设计和栏目内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7],开设网络预约咨询通道,同时开通QQ、微信等网络咨询平台,使心理咨询工作的覆盖面更广。但网络平台的运维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高职院校需重视网络平台的建设,增加投入和扶持力度,促进网络平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医院的联动,全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要求高等院校要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稳定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协调机制,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在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已经不仅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家长也可以在学校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形成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网。学校与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也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机构的工作者不仅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咨询督导,还通过家庭咨询的形式为学生、家庭提供服务。国外学校与医院的合作也较为成熟,学校的心理咨询师面向学生提供初级的心理咨询和干预,帮助学生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将及时转介到医院进行专业治疗。[2]
1. 加强家校联动
高职院校需要与家长建立完善的沟通机制,学生进校后便建立每个人的信息资源库,包含详细的家庭信息,开学初便做好信息的初步联系、核对工作,把握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确保关心、帮扶到位。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要确保能第一时间联系到家长或监护人,必要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家访,对学生家长要注意沟通策略,使其明确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同意、参与学生的心理治疗。
2. 加强学校与社区联动
社区是提供心理援助、协助心理干预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与社区的联动合作,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成员进行心理培訓,另一方面是社区工作人员协助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对特殊学生进行家访,保持对家庭的持续关注。
3. 加强学校与心理健康机构合作
高职院校与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力量有限,或学生不方便在学校进行咨询时,学校可通过与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将学生进行转介咨询治疗,尤其是对于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的社招学生,他们在校时间较少,对于他们的心理咨询,可以转介给心理健康机构开展;二是针对出现婚姻、家庭问题的咨询,需要通过家庭咨询或治疗的形式解决,可通过心理健康机构进行相关咨询治疗,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三是针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定期的咨询督导,可以通过与心理健康机构的高级咨询师合作,从而全面提升心理咨询的效果。
4. 加强学校与医院合作
高职院校要与医院建立联络机制,充分挖掘当地的医院资源,通过聘请医院精神科医生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师,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设。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对严重心理疾病患者打通绿色就医通道,方便学生及时转介。高等院校要与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稳定的心理危机干预联动协调机制,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浩,俞国良.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0-14.
[2] 吕婧. 从宏观到微观: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 教育导刊,2012(6):67-70.
[3] 孙一方,马小惠,惠筱.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 高教学刊,2016(4):184-185.
[4] 田晓红. 分化与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2-84.
[5] 陈佳薇. 基于朋辈宿舍心理委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2013(6):90-93.
[6] 孙婷.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改革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9(22):52-53.
[7] 姜巧玲. 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 长沙:中南大学,2012.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following six perspectives: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urriculum, the faculty, the direction of consultation, the strength of publicity, and the linkage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enriching campus culture, creating 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perfecting mental health work team, perfecting mental health security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linkage between school and family, community and hospital.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责任编辑:程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6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