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钳工实训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在开展钳工实训教学课程时,就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充分挖掘微课的正向引导价值,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进而激发学生在学习钳工技能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只有构建以微课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钳工实训》课程顺利开展。
关键词:微课;钳工实训;课程教学;策略
钳工实训课程是中职院校机械类专业重要的教学课程,但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纳知识的地位,很容易对该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进而使教学效率低下。故此,教师就要始终基于学生视角,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微课教学,让学生始终保有对钳工实训课程积极探索的浓厚兴趣。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带领学生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最好的老师,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为学生创设灵活、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出真实的工作氛围,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
在课前,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节课的重要内容,将与该节课程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内容进行整合,制作成微课内容,并用动画模拟的方式进行演示,让枯燥、晦涩的内容能够更直观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在课上,教师将微课内容分阶段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逐步理解微课内容。接着,教师可将实际加工的图纸分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微课内容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播放相关的工作场景,并配以真实的环境音,为学生营造出逼真的工作氛围。同时,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讨论内容,并将其中的遗漏部分和偏差部分进行整理,在课程中半段进行统一分析。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各小组阐述最终的讨论结果,在某一小组成员讲述和分享时,与其持有同一观点的小组则可进行拓展和补充,让讲述内容更加丰富和饱满。最后,教师要综合各小组成员的具体结论,并将其作为线索,结合该节课程出现的统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2 落实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学科技能
中职院校与普通院校有较大差别,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只有教师落实学科中的实践部分,学生才能够不断适应具体工作的操作方法,从而强化自身的技能,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教师在课前先将该节课程中的核心部分以图文资料的形式分享给班级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轮廓性学习。同时,教师再将该节课程的实践操作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制作成微课,在课堂前半部分播放给学生观看。在学生观看时,教师要将本次任务的相关知识点一一与微课中的内容对应,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清重难点内容[1]。接着,教师要将学生按照不同层次平均划分为多個小组,并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零件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疑问,但不过分评价学生提出疑问的难易程度,必要时教师要给予各小组帮助。然后,教师要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精彩部分,并将其统一整合成新的微课内容,发布到班级学习群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薄弱点进行二次学习。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成果交流,让各小组成员总结该节实践课程的实训心得,并展示劳动成果,进而使彼此吸纳对方优势,并转化为符合自身发展的长处,实现班级整体提高的目的。
3 尊重个体差异,落实个性评价反馈
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会因为多种因素造成较为明显的差异,如: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发展需求等。而这些差异又会对学生的各种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如: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感悟能力等。因此,教师就要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落实个性化的评价反馈,指导各个学生学有所得。
比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就要引导该层次学生突破自身局限,结合更多元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该层次的学生总结自身的探究经验,并分享给其他同学,使其树立学习自信。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则要给予该层次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引导该层次的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向上攀爬,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要应用多元的评价反馈方式。如:小组内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在多元的评价方式中,学生能够切实了解自身的短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弥补,进而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灵活应用微课开展钳工实训课程,不但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落实学生个性化学习,也能够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满足现代社会和行业对钳工的要求。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将钳工实训课程与微课融合,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邹秀花.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钳工实训》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7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