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完善民营金融投资公司绩效激励机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人才是民营金融投资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实施绩效激励,调动全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民营金融投资公司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绩效激励的相关内涵进行了概述,进而探讨了民营金融投资公司绩效激励方式与实践,以求为民营金融投资公司绩效激励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民营控股公司;绩效激励;方式;技术
  一、引言
  所谓激励是指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员工动力。这种动力可以是外在刺激引起,也可以是内在的心理所激发。针对他人生理及心理上的各种需要,适当采取物质与精神的刺激鼓励,激发其内在工作意愿,从而达到公司与个人利益的双赢。
  二、民营金融投资公司绩效激励方式
  民营金融投资公司是指对金融企业及科技实业企业等进行股权投资,以出资额为限依法对被投资企业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义务,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民营投资公司。民营金融投资公司员工通常有两个特点:1.团队较年青,以本公司为例,40岁以下占81%,40-50岁占16%,50岁以上只占3%;2.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7%,大专及以下仅占16%且主要为行政后勤人员。可见,民营金融投资公司员工主要为学历较高的年青人。基于上述人员特点,绩效激励方式可分为物质激励、实现自我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
  (一)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满足员工对物质的追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奥尔德弗的 “ERG”理论,充分说明生存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息息相关。民营金融投资员工普遍学历较高,面临家庭,子女的压力,以及自身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物质激励不能少。物质激励的主要方式有提高员工的固定工资、提高绩效等其他福利及津贴;为优秀员工提供一定金额无息住房贷款等。
  (二)實现自我激励
  实现自我激励指的是满足员工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民营金融投资公司主力军基本为学历较高的年轻人,当他们低层次需求已经得到充分满足后,他们就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比如自我价值的实现。前瞻性预判经济走势包括预判“黑天鹅”事件,挖掘一个朝阳产业、投资一家“蓝筹”公司等,这些都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给予更多的业务授权,尊重员工的研究创新,让员工在为公司创造效益的同时充分展现自身的才能,将工作上升到个人事业的高度,发挥自驱力。
  (三)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通过了解员工的情感,理解、关怀员工,满足员工情感方面需求,增强其组织归属感。员工成功时的赞美肯定,员工失败时的安抚鼓励,员工生病时的电话问候等,这些简单的行动都能让员工真切的感受到公司的关怀与体贴,就会更自觉、努力工作回报公司。
  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应以物质激励为基础激励,以实现自我激励和情感激励为辅助性激励,灵活运用三种激励方式,以物质激励来诱导员工积极工作、创造财富,以精神激励来推动员工向上拼搏、实现自我,以情感激励来提升员工工作满意感、增强组织归属感。
  三、民营金融投资公司绩效激励实践
  (一)短期激励
  短期可采取正负面的诱导(Incentives)办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包括:提高基本工资,增加津贴及福利,在公司可承担范围内尊重员工合理的利益追求。设立专项任务考核,对在设定时间内完成的给予奖励,未完成的给予处罚,奖罚比例可设定为1:0.4,重点在于正面激励。设立投成奖,对于为公司发掘优秀项目,且尽职调查并获得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通过的项目成员给予及时奖励。职务晋升、培训机会、以及情感激励包括心理认可、关怀、体贴等。
  (二)中长期激励
  中长期可采取内在的激励(Intrinsicmotivators)达到长期持续的效果。所谓内在激励即让员工自己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具体包括:实行项目跟投机制,对于项目尽调及投资决策团队,在总额限定的前提下能参与该项目的跟投,作为共同出资人与公司同股同权,共创共担共享。对短期自有资金不充裕的青年人,公司还可以给予部分配资,按市场化收取资金占用费,员工即可“坐享”收益。设立投资收益奖(carry),对于已退出投资项目,根据实现投资收益扣除股东资金回报后的部分,项目团队有权参与分配。实行股权激励,对于公司核心团队,股东给予股权激励,让核心团队成为公司股东的一员,真正从“要我做”转变到“我要做”,由职业经理人转变到企业主。树立标杆,倡导为强者喝彩,建立业绩导向的企业文化。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民营金融投资公司实施绩效激励包括物质激励、自我实现激励以及情感激励多个层面,除了短期激励方案,更需要中长期激励方案,以激发员工自驱力。在尊重员工合理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建立多元价值分配体系,真正激励员工与公司共创共担共享。
  参考文献:
  [1]李思莹.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的比较[J].中国集体经济,2017.
  [2]赵彩丽.情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2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