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盲人出行产品为例探讨产品系统设计中的需求获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盲人出行系统和健全人出行系统进行分析对比。通过两个系统中信息传输和元素连接差异的对比,分析获取盲人出行不成功或不高效的原因,即盲人出行过程中亟待满足的需求,并以此为盲人出行产品的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系统设计;盲人出行;需求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
  1 研究背景
  心理学家Treicher指出:人类对于周边环境的认识以及信息的获取大约有83%来自视觉的提供。盲人由于视觉障碍,不能通过视觉感知客观环境,这对其自主行动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源自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世界盲人数量的统计数据,在中国,截至2010年生活着大约500万盲人,总量占全世界约为18%。如何更好更高效地保障盲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在盲人日常生活中,出行是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日常需求。[1]
  在盲人出行过程中,主要的出行辅助产品包括盲杖、导盲犬和盲道等。这些盲人出行辅助产品都是以盲人出行中产生的需求为设计基础,以帮助盲人顺利出行为核心目的进行设计。因此,在这类产品中,需求的准确获取显得尤为重要。
  2 产品系统设计与分析方法概述
  产品系统设计就是系统科学和系统思想在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其最根本的就是需要将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既考虑其内部组成要素,用合理的结构整合要素,实现产品功能,也将产品置于外部环境当中,建立起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外部环境不断约束和修正产品本身的形态、功能和结构,确保产品的现實性和实用性。[2]系统分析侧重于从业务全流程进行分析,通常采用模型驱动分析法、快速分析法、需求获取法、业务过程重构法和敏捷方法5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综合应用。[3]
  本文将应用模型驱动分析法和需求获取法,对健全人和盲人出行过程中将人作为小系统看待的内部环境、使用的产品和人这一小系统与外部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以获取在盲人出行过程中存在的、尚未被较好满足的需求,为盲人出行产品的优化和改良提供依据。
  3 出行系统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人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分为5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出行这一具体行为中,我们倾向于注重满足的是较为基础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中安全需求又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当出行行为中的这两项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出行行为就有失败的风险。以短途步行出行为例,在这一出行过程中,健全人的出行成功率和效率都较高,证明现有出行系统基本能满足健全人出行中的需求,“人-工具-环境”这一系统内各连接关系较为完整。但对于盲人出行来讲,相对于健全人的出行,其出行过程中存在缺失的元素(如视力),因而需要建立新的元素或连接关系以使系统完善。这种新的元素或连接关系即盲人在出行中存在的需求,因而本文将健全人和盲人出行过程整理为结构模型并进行对比,以获取盲人出行过程中存在的需求。[4]
  3.1 健全人出行系统分析
  出行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安全到达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涉及路线的规划、路线的寻找、行进过程及目的地识别,在行进过程中又涉及障碍物的躲避和参照物的比对等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出行过程的速度、效率和安全性都是需要考虑的,这既属于生理需求,又属于安全需求。对于健全人的出行系统,我们可先将出行中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分为识别道路、规避障碍和心理安全感三大类。其中识别道路为生理需求,是到达目的地的必要需求,规避障碍和心理安全感则是安全需求。对此,我们将这一系统先分为人、参照物、其他出行者、障碍物、正确道路和目的地6个元素,简要地梳理其间的关系。其中,正确道路的判断也包括对道路通行情况的判断,如红绿灯、车辆速度、车辆情况等。(如图1)
  从图1我们可以得知,人通过对参照物的识别或对道路的记忆而辨别出正确道路,从而成功到达目的地。此处所说的参照物并不仅限于建筑、指示牌等,亦包括手机导航等新型参照物。同时,为保证出行过程中的安全需求,人需要规避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如行人、车辆等带来的威胁。此外,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还对出行过程中人对参照物的识别有一定的影响。其他出行者和障碍物将有一定可能性遮挡或者遮蔽参照物。因此,出行成功的重点是对参照物的识别和对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的规避。为此,我们先将人和参照物两个元素进行细分,并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和关系。首先,我们将人依据五感分为眼(视觉)、耳(听觉)、口(味觉)、鼻(嗅觉)、肢体(触觉),并选取出行中需要使用的眼(视觉)、耳(听觉)、肢体(触觉)进行分析。其中,肢体(触觉)在健全人出行时作为感受器官作用较小,列于此处是便于与盲人作对比。主要的参照物包括建筑物、信号灯、路政设施及标牌(包括盲道等)、地图、提示音和手机导航。(如图2)
  在健全人出行过程中,人以眼(视觉)为主要识别工具,辅以耳(听觉),基本能够识别全部6类参照物,保证道路和路况识别的成功率。而对于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的规避,最主要的是提前获取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的信息,从而提前作出反应。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普通障碍物,其他出行者具有自主行动的能力,其信息获取和预判的方式会更加多元化,带来的安全威胁相对也更大。对此,我们将障碍物分为路面情况障碍(如凹坑)、路面障碍物(如石块)和较高障碍物(如停放车辆),将其他出行者分为行人、骑行者、机动车,并分析人获取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信息的方式。(如图3)
  以首次或单次识别为基础进行分析,箭头上方为获取信息方式,下方为所获取到的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健全人可通过视觉获取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的大部分信息,从而进行规避。此外,对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信息的全面把握使出行者对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获得了心理安全感的满足。   3.2 盲人出行系统分析
  盲人出行的目的和基本需求并未发生改变,依然是识别道路、规避障碍和心理安全感3类,其基本方式仍是对参照物的识别和对障碍物及其他出行者信息的获取,因而在此不再对其基本关系作分析。但对于盲人来说,由于视觉缺失,其参照物识别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及内容均有改变。因此我们在此对盲人出行过程中的道路识别进行分析。[5]
  如图4可见,盲人主要通过听觉获取参照物信息,比较依赖提示音、路政设施和导航。尤其是在判断路况时,盲人无法通过视觉获取信号灯信息,多通过交通提示音和环境音获取路况信息。此外,路政设施标牌中,由于公民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城市设置维护的问题,盲道经常出现破损、占用、设计安装不规范的情况。同时,盲道只能标示路面位置,对于道路旁是何建筑物,是否可以左右转并无标示作用,能为视力障碍者提供的信息和帮助非常有限。
  而对于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信息的获取,盲人通常会使用盲杖甚至导盲犬、电子导航仪等辅助设备,因而在对盲人获取信息的分析中增加了辅助设备这一元素。由图5可见,盲人在出行过程中通过肢体、辅助设备和听觉,在首次或单次识别时能对障碍物和其他出行者的位置有一定的把握,但所获取的信息较少,仅限于位置和深度等单一信息。
  4 对照需求分析
  对照健全人和盲人对参照物的识别我们可以得知,盲人在出行过程中仅能识别对6类参照物之中的3类,尤其是不能识别具有很大定位作用的建筑物和地图类参照物,这极大地降低了盲人在选择道路上的效率。同时,由于其他参照物的缺失,盲人对路政设施(如盲道)和导航的依赖程度更大,一旦由于市政设施维护不及时、有物体占用盲道或信号问题等原因,这两种参照物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正常使用,盲人的出行将存在巨大障碍。[6]
  在信息获取方面,通过盲杖等辅助设备,盲人可在单次识别中较为准确地识别障碍物的位置等基础信息,但相对于健全人通过视力获取到的信息,盲人在单次探查中很难对障碍物的形状、体积等有准确的判断。障碍物信息的缺失会导致盲人仅仅“知道”有障碍物,而难以有效地避开障碍物。而通过多次探查虽然可以大致判断障碍物的形态、体积等信息,但其效率相对健全人获取信息的效率有极大的降低。
  此外,对于其他出行者的判断中,健全人除了能对其他出行者的位置有准确的判断外,对其他出行者的距离和速度也有大致的估量,并依靠这些判断及时地做出规避行为。但对于盲人出行来说,对其他出行者的判断几乎完全依赖于听觉,很难判断其速度,这大大降低了盲人出行过程中的安全性。此外,现有出行环境日趋复杂,出行环境中杂音增多,不利于盲人通过听觉获取路面其他行人或驾驶者的信息。同时,由于以上信息获取的不完全,盲人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外部环境,在心理安全感上亦有缺失。
  综上所述,盲人出行中目前尚未得到满足的、影响出行的需求有以下几点:第一,对道路识别中的建筑物、地图和信号灯3类参照物信息的获取;第二,对障碍物形状、体积等信息的获取;第三,对其他出行者位置和速度信息的获取。
  5 结语
  相对健全人出行系统,盲人出行系统存在很多连接关系的缺失,但整体仍存在可以通行的通路。因此,在设计盲人出行辅助产品中,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满足盲人的出行需求。第一,我们可以通过传感器等科学技术的辅助,弥补盲人感官上的缺失,或通过信息转换技术将正常人通过眼睛获取的视觉信息转化成盲人可以感知的信息,便于盲人获取,建立系统中的连接关系;第二,可以通过增强现有连接关系的稳定性,提高其信息传输的数量、种类和效率,使盲人可通过有限的渠道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提高出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赵尘.服务于盲人出行的立体匹配技术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8:1-2.
  [2] 王学鹏.基于TRIZ与系统分析的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及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14:3-5.
  [3] 廖俊森.面向残疾人轮椅的系统设计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3-6.
  [4] 翟娜.产品创新设计的需求获取与分析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10-20.
  [5] 郭嵩,张钰莹,韩少华.关于盲人出行解困的设计研究[J].设计,2014(a06):35-36.
  [6] Shoval S,Borenstein J,Koren Y . The Nav Belt--a computerized travel aid for the blind based on mobile robotics technology[J].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1998,45(11):1376-1386.
  作者簡介:潘韵竹(1995—),吉林白山人,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39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