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地信专业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大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的进步,大数据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主要探讨了应用大数据改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包括:大数据推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精准教学的达成途径、教育大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和教育大数据中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关键词 地理信息科学 教学改革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方法,而以所有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方法。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中的遥感和传统测绘手段采集到的数据都是典型的大数据,相比大多数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师更了解大数据,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本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从大数据在推进精准教学方面的应用、大数据开放问题和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1大数据推进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精准教学
精准教学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被Lindsley提出,它的理论基础源自Skinne的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教学过程包括设定目标、管理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和持续改进。大数据在各个环节均能发挥作用,然而当前的研究主要倾向于评价学习效果。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还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同学生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列入统计,用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一个专业的就业,社会需求数据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对于特定学校,来本校的招聘信息往往更有针对性。学生的就业情况既能反映学生自身的情况,也能反映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毕业生调查,他们在工作后会重新审视自己在校的学习,也同样会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大数据也可以用于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大数据,例如地信息专业中的遥感数据处理,操作练习等。如果能够跟踪、采集学生完成每个实验甚至步骤的时间,处理的结果等大数据信息就能针对性的适时对教学过程改进,随时因学习情况施教。在户外实验课中,对学生的位置信息的监测,既能有效管理学生的安全,也能评估学习的学习情况。另外,地理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中用到的遥感数据和传统测绘数据显然也都是典型的大数据。这些大数据的应用也将该变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增加和强化大数据处理相关教学内容。
再次,大数据在持续改进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教学目标都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持续改进。学生学习、就业、工作等方面的大数据都可以用于持续改进。而且,这些数据不单单是本专业本校的数据,还可以进上步扩展到更大的范围,甚至是全国的数据。通过全国的教育大数据,让教育者能够在宏观上更加准确的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从而调正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最后,还应不断创新大数据在评价方面的应用。教育大数据在评价方面的应用有很多具体的研究和应用。然而,当前的大部分研究和应用,数据的覆盖面仍不够广,分析结果还应该更加全面。如果我们对教育大数的分析,能够像经济大数据的分析一样深入和广泛,并引入科学的大数据分析方法,教育大数据在评价方面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进一步开放教育大数据
大数据应用的难点很大程度上在于大数据的获得。任何教师个人能够获得的大数据仍然不足。因此,开放教育大数据成为当前的一个迫切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主管部门应统筹安排;其次,不同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也应积极主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共享包扩教学素材和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大数据。
3教育大数据应用中的隐私和安全问题
大数据应用的最大障碍就是隐私和安全问题。如果在大范围采集和应用大数据之前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遭到学生的抵制并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教育大数的应用至少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匿名采集。在数据采集方法和采集的各个环境都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制度保障,保证匿名数据采集。在被采集者和应用者之间建立一道安全屏障。匿名采集僅包括被采集者个人的匿名,根据具体公开的数据范围和具体情况,还应设定更高层次的匿名,例如,如果将学校匿名,学校管理者也就没有了顾虑。
严格限定应用范围。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它起到什么作用,本质上取决于怎么运用它,用它干什么。我国为了获得真实人口数据时,一直将人口普查数据限定国家宏观决策的数据依据,而不允许将它用于地方政府评价和个人奖惩。这种方式也可以借鉴到教育大数据中。在严格限定应用范围的基础上,并辅以必要的相关部分审批,同样是保障大数据安全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 俞婷婷.大数据背景下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01):222.
[2] 刘莉.大数据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12):237.
[3] 沈丁翔.基于大数据及云计算视角下的在线教育交互性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9(12):78-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7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