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美术多元融合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与能力实际,立足于美术学科的教学特点,从观察、想象、创造三个维度,探讨幼儿美术多元融合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美术 多元融合 教学
  一、观察表象,自由表现
  多元融合教学的应用旨在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因此,与普通的美术教学相比,其同样也需要重视基础教学。通常来说,受年龄、能力基础等方面的条件影响,幼儿对于美术活动的认识往往是基于直观感觉,这也应当成为美术基础教学所依托的现实条件。教师要引导幼儿加强对事物的观察,让其能更加仔细地获取更多的直观感觉,然后鼓励其运用语言对这种感觉进行描述,当然,这种描述无须过分拘泥于形式,重点在于鼓励幼儿适当地进行感觉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让幼儿进行实践绘画。事实上,这一过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动态性该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幼儿却经历了观察外界、转化思路、整理思路、最终到自由表现的过程,在夯实基础观察能力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1]
  例如,卡通“小鸡”是幼儿美术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在正式绘画前,教师既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卡通化的小鸡形象,也可以直接将真实的小鸡带到课堂中来,让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并尝试简单地描述小鸡的色彩、外形,如“圆圆的头”“毛茸茸的身子”等,在完成基础性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其他的动物形象,如卡通兔子、小鸭子进行对比,让幼儿尝试描绘出小鸡同这些动物的差异,引导其进一步发现小鸡的突出特点,如教师可以提问“小鸭子和小鸡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部分幼儿可能会回答:“小鸡的嘴巴更尖尖,小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也有部分幼儿可能会发现两者在脚掌上的差异,认为:“小鸭子的脚掌是扁扁的,小鸡的爪子像树杈一样是分开的。”在经历了这种认知尝试后,幼儿对于需要绘画的卡通形象形成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特别是能把握到其突出特点,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实践绘画过程,学生依托于所观察到的表象,可以进行更形象的描摹。在完成绘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描绘出的形象同真实的小鸡形象进行对比,也可以鼓励其对同小鸡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天鹅、小鸭子等形象进行想象与描绘。
  二、放飞想象,一物多用
  美术作为一门审美性极强的艺术,其发展源泉在于创造,而要实现创造,就必须牢牢围绕想象这一核心。考虑到幼儿的思维认知特点以及多数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教师不妨尝试采用“一物多用”的形式,让幼儿聚焦于某一物体,进行深入的想象,并尝试将手工材料加工成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2]
  橡皮泥作为幼儿美术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材料,这一材料强大的可塑性与灵活性正适应了“一物多用”的要求。在幼儿运用橡皮泥制作手工艺品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最大程度利用手边的物料。例如,笔者组织了以“美丽的沙滩为主题”为主题的橡皮泥制作活动,让幼儿用橡皮泥制作沙滩上的动物、景观形象。在制作乌龟时,幼儿可能用橡皮泥制作完乌龟的身体,但是在选用什么物料制作乌龟壳时产生迷茫,此时笔者适时介入,先提问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乌龟壳有什么特点呢?”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乌龟壳是硬硬的。”这时笔者提问了一个进一步的问题:“那么有什么硬硬的东西可以作为乌龟壳的原料呢?”这时幼儿环顾桌上的小木棒、果皮、坚果壳等物料,对其特点进行一一比较,最终将坚果壳作为制作乌龟壳的原料,但是坚果壳如果突兀地添加在橡皮泥上,那么制作出的乌龟形象可能并不美观,这时教师就可以再次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该怎么对坚果壳进行加工呢?”此时幼儿对于乌龟壳以及坚果壳已经产生了相对形象的了解,自然也会衍生出不同的加工想法,有的幼儿表示可以在坚果壳上涂上色彩,有的幼儿可能会将橡皮泥包裹在坚果壳上。可以看出,这种制作过程始终围绕一批固定的物料,可以引导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进而为其想象力的激发创造条件,在努力下创造出更具新意的作品。
  三、 开展活动,强化整合
  专题活动的展开也是幼儿美术多元融合的重要教学手段,在活动中,可以为幼儿营造“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幼儿的直观感觉更加清晰,也更容易激发其对于美术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例如,笔者在每年的春季开学之时,都会组织幼儿到幼儿园园区后面的大草地上,让幼儿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空间,地上的昆虫、草坪边的野花、天空中的小鸟等等,都可以成为其观察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幼儿所观察到的意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形象,而是一个动态、灵活的过程,这可以将观察与想象进行有机整合,达到进一步提升幼儿美术素养的目的。例如,笔者在幼儿观察草坪上的昆虫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将草坪上的昆虫表现出来呢?”幼儿在观察后可能会发现,很难运用某一种单一的物料进行表现,此时笔者鼓励其再次联系昆虫所处的环境进行观察,幼儿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激发,逐渐尝试将橡皮泥、剪纸等方法融合在一起,制作出昆虫的形象何其所处的草地环境,在完成初步的雏形制作后,笔者首先肯定了幼儿的成果,然后再次提问:“是不是可以讓作品更美观呢?”幼儿再次利用水彩笔,在剪纸周围添加了花草、小鸟等形象,最终完成了极具童趣的作品。事实上,活动的整合过程不仅仅是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创造能力的过程,也能让幼儿认识到美术来源于生活的本质,从而培养其浓厚的审美情趣。[3]
  结语
  美术活动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操作性特点,适应了幼儿的思维认知基础,同时,美术作为一门审美性极强的艺术,对于在启蒙阶段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基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幼儿园教师都较为关注美术教学,但是从实践中来看,很多情况下以简单的临摹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却也忽视了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综合来看,在教学现代化的视角下,美术教育活动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动手能力教学,而应当采用多元化融合的方式,全面带动幼儿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强化。
  参考文献
  [1]邹丽娟.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方案研究[J].才智,2020(06):91.
  [2]宛方.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课堂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1):135-136.
  [3]曹颖.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策略[J].学周刊,2020(02):1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9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