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辽宁省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原因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实现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剖析辽宁省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5个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面源污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X52;X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3-0079-03
   近几年,辽宁省农业农村发展快速,但也因此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全省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確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
  1 辽宁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近年来,辽宁省持续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和农业农村污染环境治理攻坚战行动,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高,资源配置不合理,养分不平衡,忽视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农膜成为农业增产、稳产的主要投入品,但其强度低,易破碎,回收困难,降解率低;肉类消费品需求大增,水产、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严重;农副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秸秆焚烧现象普遍,环境受到污染。
  2 辽宁省农业面源污染产生原因
  2.1 农业投入品使用过量
   2018年,全省农药生产量降幅约8.7%,化肥产量减少约5.7%,全省农膜回收利用率约70.0%。部分农业生产者追求高产,生产过程重化肥农药、有害农膜,轻农肥、生物农药,各类投入品过量使用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投入品使用过量打破了土地原有稳定健康的微生态系统平衡,使得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导致土壤贫瘠化、酸化、盐碱化、污染问题凸显。2018年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虽比2008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土地耕作层变浅板结硬化,肥力下降,通透性变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化,使得作物根系难以利用土壤深层水肥和养分,降低土壤水、肥、气、热协调运行能力。调研中发现,农户农药使用不合理问题普遍存在。一是部分农户在用药时凭经验、随大流,不分防治对象,杀菌剂和杀虫剂使用随意性大。农户对哪些农药能用、哪些不能用不是很清楚。有些认证企业疏于对农户的管理,服务不到位。二是部分农户在配药时不看说明书,也不使用称量器具,完全凭经验兑水,农药配制较为随意,认为“浓度越高、效果越好”“一遍不行打两遍”。农户即使使用符合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要求的农药,也会因为配制不当而产生超浓度、超量使用农药的问题,不仅会使农作物产生耐药性,更会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散养密集区生产重发展、轻治理,规划不科学,养殖粪污面源污染控制困难。多数散养密集区没有建设畜禽粪污治理设施,缺少有效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养殖废弃物未能及时科学处理,而是直接排放,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部分粪污未经发酵处理直接撒入农田,导致农田二次污染,重金属严重超标。规模以下养殖户缺乏资金自行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截至2018年底,全省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还田利用率为72.0%,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为82.0%,“两率”指标高于国家规定指标10.0个百分点以上,但畜禽养殖废弃物治理仍然压力重重。例如,昌图县年出栏225万头生猪,年生产粪污达360万t左右,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地方政府承受的环保压力巨大。
  2.3 渔业生态养殖环境不规范
   随着沿海开发力度加大,有些滩涂、浅海被挤占,传统渔业生产空间缩减,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近海捕捞强度较高,超出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贝壳、网衣、浮球等养殖生产副产物及废弃物影响了产地环境,不利于海洋资源的恢复。目前我国淡水水产品产量约占水产品总产量的45.0%,并且将来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淡水鱼和海水贝藻类养殖业。淡水养殖处于封闭的空间内,养殖密度、水循环系统、残饵、排泄物及治理病害所使用的药物影响养殖水质,同时养殖布局不尽合理、方式粗放、密度过大、污染等现象在不同养殖区域仍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水产品粗加工后产生的大量副产物达390万t,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2.4 农副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
   一是农村沿袭“重薪柴、轻秸秆”的传统用能习惯,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观念和意识淡薄,秸秆的收集与利用不被重视。一部分农民始终认为秸秆是既占地、又耽误农时的废弃物,不烧没法种地。还有一部分农民认为烧秸秆的草灰中含有钾肥,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同时能把草籽、虫卵等烧死,有利于肥田,但却没有认识到秸秆焚烧将土壤有机微生物全部烧死,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等危害。二是秸秆的“五化”综合利用技术虽已成熟,但项目成本较高,投资资金回收期限长,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2018年全省秸秆饲料比例约30.0%,燃料化比例约20.0%,全省秸秆综合利用量约2 430万t,综合利用率约85.0%。三是受资金、土地、技术、人才、市场、政策等影响,尚未形成秸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格局。四是秸秆收储点和收储中心建设数量与全省的实际需要相比缺口较大,建设标准不高,收储能力不大,缺少专业的收储运队伍和配套机具设备。
  2.5 其他制约因素
   部分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地块零散,高起垄、修埂筑沟等措施难以实施,农机具统一实施秸秆粉碎、深翻作业困难,对秸秆还田与增施有机肥等措施缺乏主动性。有的农户受比较效益影响,缺乏耕作轮作、玉米地就地转化积极性。有的农田设施条件落后,现代化灌溉设施和水肥一体化设备应用滞后,土壤更新改造缓慢。有的农户对国家出台的地方性耕地质量污染法规执行不到位,重土地种植、轻地力培肥。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固体废弃物产量日益增多,清运难,露天堆放污染负荷较高。部分县(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运行能力不强,开展土壤改良、土壤墒情监测网点少,标准化监测内容有限,农业面源污染仍存在死角。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与处置措施缺乏宣传推广机制,对农民的思想发动与道德教育力度不够,农民利用农业废弃物的意识不强。   3 對策与建议
  3.1 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和绿色投入品应用
   严格按照农业投入品要素精准环保的要求,选育推广高效优质多抗的农作物、养殖新品种,应用绿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调理剂、低风险农药和绿色高效饲料添加剂、低毒低耐药性兽药、高效安全疫苗等新产品,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作物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二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减少施药次数,避免盲目加大施用剂量,对症适量适时施药,推行配方选药,精准科学施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三是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推广适量施肥设备,改表施、散施为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四是建立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区,推广应用环保高效肥料、农业药物与生物制剂新产品;五是推广应用害虫性诱剂和天敌昆虫、绿色饲料添加剂、中兽医药、高效低抗疫苗、新型蛋白农药、高效低成本控释肥料等;六是推进农业生产信息技术融合,助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宣传农业绿色投入品成果转化交易政策和制度,构建科学绿色投入品技术服务体系,打造农业绿色投入品示范样板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以全省28个畜牧养殖县为重点,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畜禽规模养殖布局,加强粪肥还田利用技术指导,推广种养结合典型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达标排放。一是扩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范围,充分借鉴畜禽养殖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的先进经验做法,在全省其他县区全面实施该项工作;二是加快研究适合辽宁地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用技术,特别是养殖污水处理与利用技术亟待攻关;三是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粪污处理利用装备,尤其是适合规模以下养殖户和散养密集区的粪污贮存、处理装备和规模养殖场小型有机肥加工设备;四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粪污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通过试点先行和学习借鉴外省先进做法等措施逐步建立起适合辽宁地区的体制机制。
  3.3 推进农副资源废弃物综合利用
   围绕变废为宝,加快引进新工艺、技术、模式,促进农作物秸秆、食用菌菌渣等农副资源等综合开发。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秸秆收割、粉碎、收集、处理、发酵、提纯等加工机器设备,建设青(黄)贮窖、堆肥车间、板材车间等基础设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推进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整县试点。鼓励企业调整生产方式,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不断挖掘农副产物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把农副产物制作成饲料、肥料、微生物菌、草毯、酒精和沼气等,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
  3.4 推广渔业安全绿色生产技术
   对渔业养殖重点区域、养殖大户推广应用渔业重大疫病综合防控与净化技术、规模化渔业养殖场环境设施技术、渔业无抗养殖环境技术、集装箱养鱼技术、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疫病监测诊断与防控技术、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对渔业养殖区域科学合理规划养殖空间,推广应用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大水面增养、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技术,集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渔农复合综合种养技术。
  3.5 开展区域循环农业建设
   按照生产技术集约高效、产业模式生态循环、质量标准规范完备的要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要素生产率,促进区域循环农业发展、产业高效和农民增收。建立“生态种植+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还田”为主体的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用于粮食、果树种植,解决资源化利用的生态循环问题,形成“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模式,构建起“点串成线、线织成网、网覆盖面”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应用体系。
  3.6 构建高效服务模式
   各级农业综合服务协调机构要推进服务创新减量增效,发展专业化服务组,开展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为农户“抓方抓药”提供现场配肥配药服务,推进信息引导减量增效,应用互联网、益农信息社、手机等开展土壤养分、肥料方案、肥料价格等信息查询,实现手机APP和“私人订制”新模式,推进全融服务减量增效,引导商业性经营资本进入,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共同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合理规划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清运点,安排专人负责,定期清理。推进农企合作减量增效,引导大型龙头企业设立农业服务平台,吸收种养农户主动参与平台互动,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7 完善农业高效节水制度
   深化县(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广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品种,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在辽西北地区重点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节水工程,进行局部精准灌溉,减少灌溉水流失。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推广水肥药一体化生产技术,减少灌水次数,减少中耕、施肥、喷药、锄草等的作业次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参考文献
  [1] 王振海.县域农药减量施用对策[J].河南农业,2019(34):23.
  [2] 何广发.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3] 冯晓娜,张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42(8):89-93.
  [4] 杨滨键,尚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9,27(2):236-245.
  [5] 金书秦,韩冬梅.中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政策评估[J].农业经济问题,2018(3):119-126.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SHI Qian
  (Liaoning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enter, Shenyang 110003,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is the premise and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fiv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ause; countermeasur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