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成因、来源、特性、污染现状、危害。同时,根据可持续循环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特点;现状;危害;综合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X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0-116-3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指的是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化学肥料、农兽药(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剂、饲料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激素)、聚乙烯材料(地膜、大棚塑料用品、防虫网、遮阳网、种植袋、水果套袋、快递包装材料和快餐外卖餐盒)、农业废弃物(作物秸秆、肥料、农兽药包装材料等)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废水,畜禽、水产养殖无序排放污水、废物,农田周边工业“三废”,自然灾害、外来野生生物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1]。农业生产活动造成农村环境、农用地土壤、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影响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严重的地区已经间接影响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危害牲畜健康。鉴于此,我国需要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新要求,确保1.2亿hm2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建设美丽乡村环境。而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
  1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特点
  我国地域广阔,农业生产活动范围广,加之农业面源污染涉及种养殖业种类多、数量大,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比较随机,没有规律性。受各地区土壤性质、降雨、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有机、无机污染物存在于土壤、水体中,隐蔽性强,量化监测比较困难,控制难度大等,给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带来了难度。
  2 农业面源污染危害
  基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加之相关制度不完善、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生产活动导致环境污染逐年加重,对农用地土壤、江河湖泊地表水、地下水、农村环境、农产品质量产生危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2.1 对农用耕地土壤的危害
  农户种植过程中过量、频繁地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以及作物秸秆、肥料、农药包装瓶(袋)等农业废弃物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污染物进入土壤,导致以前未被污染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例如,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降低,有机质含量降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
  2.2 对水体环境的危害
  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三废”、畜禽水产养殖、生活污水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水体造成污染。农业生产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表现如下:造成地下水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残留部分随雨水渗透地下,严重污染地下水;田间地头堆放的畜禽粪便、农业化学投入品、农业废弃物、废弃作物秸稈会随雨水进入水体,当水体中的氮磷钾及有害生物超过水体容纳能力,便会导致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减弱。经过多年对多处封闭水域进行环境监测发现,当水质达到地表水四类水质时,即总氮浓度高于1.5 mg/L、氨氮浓度超过1.5 mg/L、化学需氧量高于30.0 mg/L、总磷浓度高于0.3 mg/L时,藻类会大量繁殖。一旦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降低,会影响水下生物光合作用。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 mg/L时,水生生物因缺氧开始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鱼虾水生动物减少,造成藻类杂草疯长,废物浮渣腐化,使水体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3 对环境空气的危害
  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化肥的过量使用造成大气污染。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喷洒农药、施用化肥时,由于风速、风向、人为因素等的影响,其有效利用率不到30%。空气中残留的部分农药属于持久性有机物,难挥发、难分解,因而会加重大气污染。
  2.4 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畜禽粪便、生产投入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等带来的污染。近年来,随着快递业的快速发展,过度包装材料也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居民生产生活,而且影响村民身心健康。
  3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来源、形成因素与污染现状
  3.1 化肥污染
  近年来,我国农业部门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的使用,但我国化肥使用年限长、基数大,每年产量和使用量都非常大,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3。我国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只是表面撒施,不经过耕作,使得氮肥大部分挥发,其他肥料随雨水流失,利用率很低。我国化学肥料平均施用量远超发达国家安全上限。大量施用氮、磷、钾、普钙及复合肥料对农用地土壤、水环境和环境空气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调查表明,我国肥料综合利用率约为50%。氮磷肥的利用率为30%~60%,钾肥利用率更低,仅为10%~20%。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部分化肥随雨水、农用灌溉水和地表径流进入农田周边江河湖泊,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长期不科学施用化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壤通透性减小、肥力下降,导致农产品减产及质量下降。
  3.2 农药污染
  目前,我国农药年产原药量290万t左右,施用折百量在30万t左右,总量占世界的1/7。虽然自2014年以来农用原药产量、施用量在逐年减小,但我国单位面积使用量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农药施用品种多、乱、杂,有40多大类几百个品种,目前很多被禁用的农药(如百草枯水剂、久效磷、甲胺磷)依然在使用,剧毒、高毒农药附着在作物、土壤和分散在大气中。残留的农药通过土壤被作物吸收,导致农产品残留的农药进入人体富集,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诱发基因突变,导致产生癌症、畸形,严重影响了老百姓身心健康。   3.3 以聚乙烯为原料的塑料投入品带来的污染
  我国农膜塑料制品生产、使用总量和农膜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塑料农膜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国家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很多地区农用地土壤农膜残留率达42%。过多不易降解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污染土壤环境,影响播种、施肥、出苗,造成农作物减产20%~30%;牲畜误食,危害牲畜健康。
  3.4 养殖业粪便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及水产养殖得到充分发展。但畜禽粪便及清理圈舍的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头戏。畜禽、水产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养殖场未批先建,环评不符合要求,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部分带病畜禽粪便中携带病毒、寄生虫、病源微生物及氮磷钾大量营养元素等进入江河湖泊,造成地下水、地表水被污染。另外,牲畜圈舍周边臭气危害人畜健康,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各种饲料、兽药、微量元素添加剂以及水产养殖中大量使用的饵料、鱼药是造成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
  3.5 农业废弃物污
  我国每年有近10亿t农作物秸秆,由于各种原因综合利用率不到80%,远达不到国家标准。老百姓为了方便种植,将大部分秸秆进行焚烧还田,焚烧过后粉尘随风飘扬,产生的有毒烟雾破坏大气环境,危害人畜健康且浪费资源。比如,我国南方地区种植甘蔗、玉米、水稻和油菜等作物,秸秆产量大,部分地区就地焚烧或抛弃于田间地头,污染农村环境。
  3.6 生活垃圾、生活废水及工业“三废”污染
  我国的生活和工业垃圾、污水、废水数量巨大,由于农村地区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严重不足,部分公民缺乏环保意识,很多地区呈现出有新村无新貌现象,特别是塑料袋、农药化肥包装物、腐烂蔬菜水果、病死家禽牲畜等有害垃圾随意堆放,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企业不按照环评要求建设,不愿意购买及安装环保设施,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将产生的工业“三废”未经国家排放达标就直接排放,工业废水、废渣中的持久性有机物以及重金属如镉、铅、铜、碲、锌、镍、锰和汞等对水体、耕地土壤及环境空气污染严重。
  4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措施
  4.1 对民众加强宣传和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对民众加强宣传和教育,让民众了解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来源和危害,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巩固农业发展成果、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电视农业频道、农业报纸报刊、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手册、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作用,还可以采取如在村委会、党员活动室、村民活动中心大门、墙面挂图、绘画、设置展板等群众易接受的宣传方式来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宣传。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普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參与意识。
  4.2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与监测体系
  国务院组织生态环保、农业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根据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国家、省、市成立环保督察组每季度或半年进行农业生态环保监督执法,加大财政投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格化监测点位。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及欠发达地区农业环境监测站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检验资质认定,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4.3 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3.1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面源污染。农业科技专家要因地制宜,利用杂交、遗传、基因改造等手段培育高产、抗病、抗倒、株矮和固氮的作物,减少化肥、农药、生物调节剂的使用量。利用好田间地头周边的处理池,农作物秸秆、腐烂的蔬菜和水果等农业废弃物通过处理池堆肥发酵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腐殖土,从而保持生态圈物质的良性循环。
  4.3.2 控制农药及兽药使用,综合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在作物种植方面,选用抗病虫性强的作物进行种植,利用耕作、套种防虫作物等农业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低毒除草剂防治杂草危害;也可以通过嫁接、轮作,应用防虫网、光、电、微波和生物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来实现防虫除草;按质量要求控制农药用量及施用次数。
  4.3.3 加强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积极开展“秸秆五料化”处理,如养殖草食性畜禽的地区可把秸秆制成畜禽饲料来提高秸秆利用率,秸秆原料可以制成工艺品、生活用品、建筑材料,利用秸秆发酵制成畜禽饲料或者新能源沼气,秸秆粉碎种植木耳、香菇等。禁止无序焚烧,通过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方法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通过集约、循环、高效、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来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可再生资源,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4.3.4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先进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进行区域性综合治理。发展投入少、污染小、高成效、专业化的农业,推出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模式,通过改进种植及育种技术等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4.4 推进畜禽水产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
  一方面,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行人居住场所和畜禽养殖分离,在离住户300~500 m处建设标准化养殖场。依据环境容量及承载能力,科学布局养殖规模,发展食草性畜禽生态养殖;加大青饲料种植力度,减少饲料、动物激素的使用量;对大型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配套环保设施,对养殖场进行管网改造,使雨水、生产生活污水和粪便固液分离,循环处理利用养殖粪便,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水产健康养殖方式及种养殖循环模式,探索“稻田养鱼、虾”“畜禽—沼—果(菜)”等新型种养殖模式,提高资源合理化利用率。根据不同品种鱼虾水产品特性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数量,优化养殖结构;加强江河湖泊网箱养殖监管,减少养殖投入品对水体的污染。
  4.5 防治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一是严格控制工业和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禁止工业“三废”中有毒有害物质向农村转移,减少快递过度包装,使用可回收、易降解餐盒。防止快递包装材料及大量餐盒废料向农村转移,从源头把控,防止农产品产地污染加重。
  二是加快田间地头农业投入废弃物收集处理池的建设,收集化肥、除草剂、杀虫剂、残留地膜等农业投入品包装袋(瓶),定期进行收集、清运,减少这些白色垃圾带来的田园污染。另外,还需建设农业生产废弃物发酵处理池,以农田面积和種植作物种类为依据,每1.33~2.00 hm2建设一个发酵池,用于收集、堆沤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如剩余的农作物秸秆、蔬菜水果残体、杂草绿肥,经发酵后作为有机肥还田,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2]。
  三是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利用设施。以农户比较密集的村、组为建设单元,实行雨污分离,每户建设污水管网,连接分户或集中联户生活污水处理利用池,对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同时,定期对农村污水中的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叶绿素、有机物、重金属、大肠杆菌和菌落总数等进行监测,处理后达到标准的生活污水用于农田灌溉或者用于水产养殖,实现废水循环利用。
  四是以自然村、小组为单元,以就地就近收集、集中处理为原则处理农村垃圾。加强宣传,制定村规明约,逐步规范村民生活行为,改变以往随意丢弃垃圾的习惯,分类收集有机、无机垃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配备户用垃圾分类收集桶或建设垃圾收集池,实现有机、无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五是推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厨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展农村改水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对交通便利的地区按季度对农村集中饮水开展水质卫生监测,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卫生防病效果;推广农村厕所改造,普及现代化厕所;硬化厨房地面,合理布局炉灶,完善综合配套设施,配置储水箱、增压泵,建设厨房下水道,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参考文献
  [1]李伟华,袁仲,张慎举.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7(33):10784-10786.
  [2]李占超,潘小新.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吉林农业,2014(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3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