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启智”与“启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课本选文较少,再加上新诗难以理解等主客观原因,新诗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存在新诗对学生影响不深、学生学习新诗的环境不够优化等问题。以教助学、以学促写、教写互动等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新诗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和想象力,提高鉴赏和理解水平,最终达到学会创作新诗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以教助学;以学促写;教学互动
  【中图分類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071-03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进入探寻人生意义的年龄段,他们开始探究人生、探究社会、探究自我。他们希冀借助某些文学方式表达自己的精神诉求。在诸多文体教学中,学生对新诗的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引领学生读懂新诗、热爱新诗并学会写作新诗,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新诗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从绝句到律诗等古体诗的学习,再到后来的现代诗的欣赏,诗歌学习贯穿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始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写作服务的。诗歌学习也不例外。古诗学习大多以引用的形式发挥其作用,很少有学生是为了学习写作古诗,由于它有一定的时间隔阂,现代人写古诗更多只能做到“形似”,而无法做到“神似”。新诗就不一样了,它是现代人表达现代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学生与其应该存在天然的亲近感,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甚至是恰好相反:既不喜欢它,又不愿意学习写它。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新诗教学对学生影响不够深刻
  首先,新诗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数量偏少。以最新版部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所选现代诗歌共11课17篇,占所有课文的7.6%。这些新诗分别是:《天上的街市》、《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七年级上)、《黄河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七年级下)、《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九年级上)、《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断章》《风雨吟》《统一》)、《海燕》(九年级下)。纵观初中三年六册部编语文教材,所选文体还是以散文、古诗等文体为主。这是编者出于对学生学习境况和长远发展需要的考虑,无可厚非。然而这样的安排,可能会造成学生借以表达朦胧生命感受的有用介质的缺失,限制了学生的诗性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片面追求实用性与功利性。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说明课本上的所学知识对其吸引不大,新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新诗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自我的有益方式。
  其次,教师对新诗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新诗在中考考试大纲中没做必考的要求,历年中考试题中几乎没有新诗知识的考点(至少在本地区还没有考过新诗题型),所以,教师并没有把新诗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有的教师甚至都没有好好阅读过文本,就直接把这一文体的学习甩给学生。教师的忽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对这一文体的漠视。学生不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读文本。长此以往,接触和学习新诗的绝佳机会也就会错过。
  笔者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的问题:“你是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到新诗的,是学校课堂上、其他途径还是没有接触过?”被调查的学生是锡林浩特市第一中学2018届初一年级和2019届初一年级四个班,共201名学生。发放201张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1份。其中,选择“在学校课堂上接触到新诗”的学生所占比例为40.8%,而选择“通过其他途径或没有接触”的人数所占比例为59.2%,选择“没有接触”的人数所占比例是20.9%。由此可见,学生本来有机会在课堂上了解新诗,却因为教师对新诗教学不重视而错失学习良机。老师需要对新诗教学给予足够重视,新诗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
  再次,所选新诗并不完全适合课堂教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是经过专家反复考量、多次筛选的优秀之作,总体而言都是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但是具体到个别篇目还有不适合之处,新诗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参考书上对于其主题说法明确表示“不确定”,即目前尚未定论。一说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孩子,这种说法被梁思成否定;二说是为纪念故去的徐志摩。这两种说法目前都无法定论,既然写诗的目的说法不一,诗歌的主题表达也会不一样,把这样有争议的文本给学生讲解,不能说是合适的。
  (二)学生学习新诗的环境不够优化
  首先,新诗对学生创作影响小,新诗创作不能成为常态。2019年,笔者所在学校举办了第三届“初一年级校园诗歌朗诵会”,学校领导重视,学生参与热情高,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有机会尝试新诗写作。尽管还处于尝试写作阶段,却足以看出学生对新诗创作的热情,也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写作新诗的潜在天赋。从大方向来看,新诗的学习环境已经在逐渐优化,但是依然不够优秀,这样的活动通常是“一阵风”,此后对学生的新诗学习几乎没有影响。
  其次,学生新诗创作不能成为常态。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学生新诗创作不能成为常态的关键原因。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调查完毕后,你希望了解学习新诗及新诗写作吗?A想,我想学习,我有信心学好新诗写作;B想,但是害怕学不好;C不想,我对此不感兴趣。”其中选择A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36.8%,选B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36.8%,选C的学生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28.4%。由此可见,学生学习新诗的每一种态度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三分之一,“有信心学好新诗写作”的学生,老师只要给出任务,他们就会认真地完成;“害怕学不好”的学生属于慢热型,需要教师不时点拨,长时间培养,才能走上正轨;“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属于参与型学生,尽可能让他们熟悉了解新诗这一文体即可。如果激励机制合理的话,充分调动主动学习的学生和不愿意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那么新诗的教学效果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初中语文新诗教与学的有效方案
  针对初中语文新诗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方案。
  (一)以教助学
  首先,学习新诗中意象的选择。诗歌的功效之一是有助于人的情感的升华,这主要借助意象的使用和寓意来实现。部编九年义务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选用了艾青的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通过学习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其中最著名的是如下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强调诗人“我”的主体地位,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完成了诗人对祖国情深志笃的高度概括。而爱国主义情感的抒写与传达,是借助“土地”和“眼泪”两个典型意象来完成的。“土地”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所,与生命主体密切相关,足以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诗人将“眼泪”和“土地”两个意象连用,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准确地运用意象,并借此准确传达诗人的情感,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其次,学习新诗中立体图像的微妙呈现。诗人虽然使用文字创做诗歌,但是在文字的背后通常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图像呈现出来,这关乎诗意,也关乎诗歌的意境。呈现图像的手法较多,有联想和想象,也有象征和隐喻。学生在学习新诗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准确捕捉到诗歌呈现的画面,也就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蕴。以九年级下册选用的舒婷的名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来阐说。全诗共四节,每一节都用到了隐喻、象征、联想和想象等表现手法,为读者描摹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比如第一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这节诗歌一共描摹了五幅图画,每幅图画都是那样的生动细致和具体。诗歌中的祖国每一寸土地都是这样的情景,她正遭受着灾难和苦痛。她是那样的痛苦和无奈,又是那样的坚韧而顽强。诗歌将“祖国”隐喻为“老水车”,暗示了祖国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矿灯写出来她不甘于被命运驱使,积极寻找出路的艰难历程;稻穗、路基、驳船则隐喻她多灾多难的现状。通过这些意象,诗人将抽象化情感具象化,立体化,易于捕捉和理解。
  最后是充分感受新诗的语言魅力。新诗语言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根据这些留白,依靠自己的阅历、经验和文学知识积累,任凭自己的想象力在文字之间纵横驰骋。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诗中表示时间的词“明天”,表露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一是彷徨,一是焦虑。“明天”是對诗人的一个考验,它把诗人定格在无所适从的环境中,它蕴含向往与希望,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透露着失望,表现出一种辩证关系:明天就是明天,它对应的是今天;幸福就是幸福,它对应的是不幸。同理,“幸福”也具有类似的功效。这些都表明单个意象也可以隐藏意蕴丰富的内涵。
  (二)以学促写
  学习写诗需要先从读诗开始。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融入群体的本能。读诗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写出自己的作品。在诗歌欣赏课上,学生接触到了当代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开头两句是“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学生非常喜欢。在练习时,宋璇同学在她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开头这样写道:“当历史的钟声回荡在我们耳旁,当燃烧的篝火点燃黎明的曙光,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激荡起:我骄傲,我是中国人!”除了模仿句型,学生还模仿诗的语言,这是更高级别的模仿。另一位同学在《拾穗者》一诗中写道:“拾穗者忙碌着/他们正在那金色的梦里/打捞生计”。 “打捞生计”写得很有诗意,但是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在诗歌中,这么说就显示了语言的多变性,“生计”被“打捞”支配,说出了拾穗者生活的艰辛。诗中没有直接评论拾穗者生活如何艰难,而是突破词语逻辑局限,将之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歌语言的优势。学生开始模仿诗的语言来写诗,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三)教写互动
  教与写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海德格尔曾谈到二者的关系说:“教难于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因此,教师的行为常给人这样的印象,我们从他那里真的什么也没学到——假如我们现在把‘学’仅仅理解为获得有用的信息的话。教师只是在这方面领先于学生,那他要学的东西可就比他们多得多了——他得学会让他们学。”教师要教好,除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因此,教师的新诗教学要下不仅要落实到课堂,还得下沉到课堂,与学生一起练习写作。让学生会“学”是实现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为了完成这一目标,笔者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活动,包括给话题作诗、自由创作、看图写诗等等。其中笔者以法国画家米勒创作油画《拾穗者》为图,与学生共作同题诗,习作如下:
  秋天告诉我
  秋天
  捡起了土地的艰辛
  隐藏在人类的视线里
  让画家抚平天空最后一丝愁云
  然后悄悄的告诉世界
  ——这就是希望
  于是
  我拿起笔
  把种子点进了秋天的颜色里
  让麦香看清楚
  尊严是怎样低下了头
  理想是怎样弯下了腰
  接着
  写成一部历史
  告诉上帝
  它叫
  ——拾穗者。
  初一(1)班学生周如涛的作品《拾穗者》:
  那些高高的麦垛,
  她们弯腰来收割;
  五谷丰登的收获,
  农妇辛勤的成果;
  遍地金黄的遗落,
  她们笑得洒脱;
  两颊间的酒窝,   心里欢的乐呵;
  远处,那么多人在劳作,
  但她们还要被人说;
  这些麦穗的拾落,
  她们本应唱着赞歌;
  这样的生活,
  走过了半生蹉跎。
  是啊,这就是她们的现实生活!
  学生对于图画的审视还不够细致,但诗句已经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比如“远处,那么多人在劳作,但她们还要被人说;这些麦穗的拾落,她们本应唱着赞歌;这样的生活,走过了半生蹉跎。是啊,这就是她们的现实生活!”其中“被人说”“本应唱着赞歌”反映了拾穗的农妇的生活处境:他们的劳动是不自由的,他们是无产者,拾穗仅仅是为了避免口腹之饥。这与“本应唱着赞歌”形成强烈反差,这样写不但委婉地揭示了主题,而且彰显了诗歌语言的柔性美和理性美。此外,作者还做到了语言的“诗性”呈现。例如,“走过了半生蹉跎”展现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该句冲破了词语逻辑的束缚,将“蹉跎”的词性转化为名词,与“走过”搭配,让诗句更加凝练化,想象空间也相应增大。让人想到的不只是流逝的岁月,还有坎坷与艰辛。教师的习作语言更加深邃,思想表达也更为深刻。语言运用相对更加贴合诗歌意境,能有效传达的人物心情,从而意寓出人生的真谛,提升诗歌写作的境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笔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实践和互动的平台,调动了学生新诗创作的热情,增强了他们潜心阅读新诗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与写的互动。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内因是关键。要想让新诗教学模式有所突破,让学生热爱新诗,以教促写,以学促写,从而提高他们的新诗素养,教师的引导和参与作用不能忽视。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新诗写作就是老师的指挥棒。它对于学生以思维能力为主要表征的“智力”提升,和以实践、创造能力为标志的“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
  基金项目:本文系锡林郭勒盟教育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诗的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探究》(XMJYKT19-5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郜元宝译.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2]李奋启.中学新诗教育的问题与反思[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范云晶.智能生成教学模式在大学新诗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
  [4]邵子华.关于高校文科智能教学模式的构想[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5]孙晓娅.中学新诗教育:在夹缝中寻找道路[J].语文建设,2008,(Z1).
  [6]霍俊明,岳志华.展开的起点:新诗教育问题与反思[J].江汉大学学报,2007,(4).
  [7]易华丽,潘涌.现代语文呼唤新诗审美教育语文建设[J],2017,(16).
  [8]劉景香,沈文东.“三助”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A].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 2018
  [9]张俊林.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A].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 2018
  [10]王丽萍.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培养[A]. 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 2018
  [11]刘成艳.基于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分析[A].2018年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 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2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