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措施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对城市环境绿化以及整体面貌的改善有着关键作用。基于此,对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的管理进行探讨,分析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的关键点以及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中的注意事项,以提高园林景观绿化水平与效果,推动我国园林设计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林业生态;环境改善;园林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28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园林景观绿化工程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其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对城市环境绿化以及整体面貌改善的关键作用绝对不能忽略。为使科学发展与绿化施工理念能在新时期下更好地贯彻落实,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水平更要及时提升,有关部门与施工单位都要注重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在尽可能提高绿化效率、质量与美观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1 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工程除能改善生态环境外,还可以优化城市风景,促进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有关部门要注重园林绿化建设与人文环境相结合,最大程度上获取社会价值与效益,进一步创造生态文明型城市。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园林景观绝对是核心构成内容,其不仅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还能提高城市美观度,对城市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1]。
实际上,园林绿化建设在新时期下的作用更加显著。大面积种植绿色植被,能够极大程度地削弱各类噪音,这也是城市绿色休闲生活场所打造的根本原因。如此不仅有利于人们生活压力的缓解,对人们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有帮助,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推动城市健康、良好地发展。由此可见,为全面发挥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时对绿化技术与技术管理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已势在必行。
2 园林景观绿化工程技术管理的关键点
2.1 施工技术的实施步骤
1)在园林景观绿化技术实施前,施工人员要注意对场地范围内的碎石、杂草及其他垃圾进行有效清理,尽可能为苗木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2)需将设计图纸作为根据进行严格施工,通常土壤沿路面需要高于普通路面5 cm,设计草坪坡度时要考虑到灌溉工作实施的顺利性、美观性;3)在处理好园林内土壤之后,即可依照施工方案中的要求进行苗木种植,此过程中需与甲方工程师共同合作完成;4)保证苗木定位坑的大小与种植需求相符,一般坑深需超过树坨直径大概20 cm,若是区域内建筑垃圾比较多,则应将尺寸控制在30~50 cm范围内并适当换土。
灌木与铺地植物需采取铺包打包的方式。植物在起包后,施工人员需按照其规格与特征修剪,以增强其观赏性与成活率;营养不良的枝条会使苗木的整体生长受到影响,进而使根系被破坏。因此,需要在栽植前合理修剪,栽植时保证苗木垂直于地面;大型苗木种类种植最好分成3次,乔木处理复杂性较强,所以需结合种类特征采取不同的种植技术;栽植后需确保苗木能有所支撑,也要在树坑中适量浇水,使其日常生长的需求得到满足[2]。
2.2 苗木种植关键技术
为使园林景观绿化效果得到保证,在选择苗木时应以树型优美、根系发达、枝干健壮以及无病害为标准。与此同时,因为苗木挖掘质量對其成活率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所以在苗木挖掘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确保工具足够锋利,以确保泥球与断根切口齐平。表面浮土与须根也必须清理干净,并使用草绳将土球扎紧。运输人员需注重苗木的轻装轻卸,全面杜绝扔、摔、拖、拉等行为,使泥球损伤的问题得到规避。如果苗木的运输路程较远,则需要在树苗叶面上喷洒适量的清水,并盖好油布[3]。
为促进园林景观施工美观度全面提升,现场技术管理人员需以园林类型为根据,选择合适的植被种类与规格,并要求施工人员按照标准进行绿化施工。1)园林植物颜色搭配必须合理,这是为观赏者留下直观、良好印象的关键;2)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科学配置花、叶、枝等元素;3)在植被类型与规格不同的情况下,层次搭配要合理。
2.3 植物栽植的技术要点
定点放线之后即可进行苗木挖穴工作,按照中心点来确定穴坑的大小与深度,尽可能为植苗生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为了使苗木种植的整体成活率得到提升,苗木修剪工作的合理展开必须得到保证,每种类型、规格的苗木都要采取相适合的修剪方法,如通过剪掉伤枝、病枝、密枝的方式来修剪常绿阔叶树,绝对不能因为乱剪而使苗木遭到破坏;绿篱型植物则需将重点放在短枝修剪上,但病枝与密枝的去除也不能忽略;土球苗木修剪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应要求施工人员合理裁去多余的叶片与密枝;若是苗木土球比较差,在修剪时应该先截干再进行修剪;需按照平面图来栽植苗木,以保障栽植顺序合理。
2.4 非移植季节移植的技术要点
如果苗木的季节性比较强,移栽成活率提升的难度会比较大。为有效处理这一问题,在园林景观绿化技术管理中必须落实以下3点措施。1)在实际移栽苗木过程中,必须保证快速挖苗,这是提高成活率的必要前提,同时需注重不能损坏苗木根系,尽可能减少苗木死亡现象出现。2)运输时间应尽量缩短,移栽施工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运输过程中需有效保护泥球,将其固定在运输车厢中,防止松散。运输前为枝叶遮荫也很有必要,可以避免由于阳光直射而致使苗木死亡。3)管理人员需提高对树干与树皮观察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一旦磨损,成活率也会大幅下降,从而使园林景观建设质量受到影响[4]。
3 园林景观绿化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3.1 提高对原有树木保护的重视程度
技术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意识到,在应用园林绿化技术过程中,对城市内原有树木的保护非常关键,绝对不能出现由于绿化建设需求而破坏原有植被的现象。在园林景观实地考察选址时,相关人员应结合城市具体情况谨慎分析,尽量避开原本就存在树木的位置,如果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位置可以选择,则必须将原有树木移栽到适合生长的地方。只有从各个方面做好园林景观绿化建设的准备工作,才能为后续施工的展开及技术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5]。 3.2 注重土壤绿化与苗木种植搭配
植物存活与生长的核心因素就是土壤,若土壤质量不合格,即使苗木质量再好也无法存活下去。因此,在园林景观绿化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土壤绿化措施,以达到清理与改善土壤的目的。园林绿化施工范围内的垃圾需及时清理,并将适合苗木生长的土壤转移至绿化场地里。技术管理人员不仅要确保土壤无杂质且质量合格,还要注重土壤结构不要过于松散软绵或者密集紧实,保证能够为园林树木存活与生长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可适当在土壤底层加入合适的肥料,使土壤中含有更丰富的营养[6]。
在种植绿篱类苗木时,管理人员可将景观设计要求作为根据,将其大致划分为流线型色带、模纹图案、中型与高型空中绿篱等类型:1)流线型色带就是将紫叶矮樱与胶东卫矛等种在一起,同时与自然花卉相结合,形成线条并确保景观效果大气、简约、流畅;2)模纹图案在园林街旁绿地、道路分车道以及花坛图案设计上最为常见,其凭借着修剪整齐、图案优美以及简洁明快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更能衬托绿植与花卉的美观效果;3)中型与高型空中绿篱主要是运用不同高度苗木,将其组构成层次与造型各不相同的绿篱,例如可以直接修剪中华金叶榆等耐修剪的树木,使其形成大体量空中绿篱,为观赏者带来更直观、新奇、震撼的感受。
3.3 加大园林养护力度
苗木栽植后的重点就是养护工作。为了确保园林内植物的健康生长,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天气,落实预防保护措施,防止恶劣天气使植物受到影响。另外,养护人员还需掌握土壤的实际情况,确保苗木水分的及时补给,特别是在树木枝叶旺盛生长的阶段。在通气性较差的情况下,树木生长也会受到一定阻碍,基于此,养护人员应加大对低洼地区排水的重视程度。
在移栽或种植苗木状态已经稳定且土壤呈干燥状态下,养护人员可适当施加肥料,并针对病虫害问题及时展开综合性防治。实践证明,在园林绿化技术发展过程中,苗木种植技术与管理养护缺一不可,只有如此才能在始终严格遵照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减少施工对周围场地及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园林景观在环境保护与增加城市美观度方面的效果[7]。
4 结语
為了保证园林景观绿化施工的质量,绿植种植技术与管理缺一不可。这是园林顺利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苗木能茁壮生长的关键保障。尤其是在新时代、新形势的影响下,群众在生活质量迅速提升的同时,对园林景观等休闲类基础设施也更加注重。因此,有关部门与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绿化技术管理的关键点展开进一步探索,在提高园林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推动我国园林建设领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焱.浅述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关键点[J].科技尚品,2015(7):15-16.
[2] 刘晓菲.园林景观绿化种植施工技术探析[J].建筑·建材·装饰,2019(4):152.
[3] 马安荣.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A].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工程技术发展论文集[C].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太原市中小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发展促进会,2015:616.
[4] 吴丽明.提高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J].现代园艺,2014(4):192-193.
[5] 牛亚翠.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5(1):141.
[6] 李军成.园林绿化工程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7):309.
[7] 肖丹娟.市政园林景观绿化施工技术管理探讨[J].南方农业,2015,9(36):97-98.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简介:杨华昌(1973—),男,彝族,贵州盘州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城市园林发展。E-mail: 422022323@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3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