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宛笑 柯孟康 张璐

  摘要:通过构建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自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因变量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驱动效应模型,运用双重差分法,基于对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来实证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驱动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地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受区域位置、行政等级、城市规模等要素的影响,政策驱动效应有所差异,东西部地区城市受到的政策影响大于中部地区,较高行政等级城市受到的政策影响大于较低行政等级城市,较大规模城市受到的政策影响大于较小规模城市。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PSM-DID
  中图分类号:F29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 2020) 04-0062-70
  收稿日期:2020-01-15
  1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发显著。尽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当下政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有学者提出通过运用新技术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原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提高我国经济外向型程度、消费升级、开放金融市场以及调整财税政策等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鲜有学者关注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在创新强国的时代弄潮下,沿海城市深圳在2008年“率先吃螃蟹”,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由于试点效果良好,我国决定加快创新型城市试点的推进,从2009年的大连、厦门,2010年的成都、西安,到2011年的连云港、秦皇岛,从2012年的郑州、南通,再到2018年的绍兴、马鞍山等城市,截至2019年,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已成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总数也达到了78个,占到我国城市总数的11.87%。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国家为城市试点投入了经济支持、先进设备和设施等基本物质支援,并在相关制度、经济秩序和创新环境上加以规范和保護。一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引导全民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投入资金、打造新兴产业群、规范市场秩序等方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试点政策能够提供政策、资金、研发平台,推动传统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转型升级。然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旨在回答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否推动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体来说,首先,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来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的驱动效应,并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次,进行区域、行政等级和城市规模三个方面的异质性检验;最后,对于实证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文献综述
  关于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创新型城市概念与内涵的研究,杨冬梅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城市进程知识化的外在表现,拥有四种构成要素,代明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众多创新因素的互动系统;二是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的研究,张剑讨论了基于建设内容、主导力、等级体系和地域实践4种发展模式,总结出制度与文化、政府与政策、产业创新体系三种建设路径,卢超以上海市为例,从制度、科技和金融创新三个方面建构出创新型城市建设路径理论框架;三是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朱凌在分析了试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衡量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状况的、共包含有3个维度23个指标的评测体系;方创琳认为我国试点建设还处于低级水平,并存在有五大现实障碍;章文光采用多层治理视角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治理优化建议。
  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基本上都在关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现状以期推进和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而对于政策效应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跳出该如何优化试点建设的主流框架,将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外生政策变量,运用定量方法来探讨此政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效应。在基于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思路不同于以往学者热衷于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评估体系以及研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个外生政策变量,分析其是否真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相比于现有研究学者大多数聚焦于某一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的研究,本文通过搜集285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其中包含有59个创新型城市试点;第三,前人的研究很少注意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和产业机构的关系,本文关注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加以检验,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3基准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3.1基准模型设定
  双重差分法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常用方法,能够在控制系统性差异的前提下,分析受到政策影响的处理组和未受政策影响的对照组之间的变化,最终得到政策实施的净效应。本文将从2008年到2016年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地级市设定为基准样本,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从而检验试点政策是否能切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截止到2016年12月,通过审定的创新型城市有61个。在搜集相关数据的过程中,由于发现非地级市的昌吉市和石河子市的数据无法全面获取,所以将这两个城市相关数据加以排除,因此基准样本只有59个。为了有效得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净效应,本文在运用双重差分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下模型:
  在式(1)(2)中,cygjhit表示城市i在第t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cyhlhit表示城市i在第t年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虚拟变量Time×Group表示是否为创新型城市试点与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时间的交乘项,Time=l表示政策执行当年及以后年份,Time=0表示政策执行前的年份,Controlit表示影响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水平( csh)、政府科技支出(zf)、人均GDP(pgdp)、外商投入( fdi),ui表示城市固定效应,D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3.2变量描述
  3.2.1自变量:创新型城市试点
  本文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自变量,以该城市获批的时间为节点,将在获批之前的样本期内所有年份均赋值为“0”,而获批之后所有年份设置为“l”。从2008年至2016年,陆续共有深圳、南京、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南阳等59个地级市城市被设立为创新型城市试点。本文在结合国家科学技术部发布的创新型城市试点获批的先后时间的基础上,对搜集到的285个地级市进行依次赋值。
  3.2.2因变量: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
  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因变量,可以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
  来衡量。其中,参考已有研究,采用ais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模型如式(3)所示,m=l、m=2、m=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Ym的意思是第m产业产值占同市总产值的比例,ais是正向指标,代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数值的大小代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水平高低。
  结合熵理论,采用TL指数来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模型如式(4)所示,Yi意思是某城市i产业的GDP数值,Y意思是某城市所有产业的总GDP数值,L意思是某城市所有產业的就业人数,Li意思是某城市第i产业的就业人数,TL是负向指标,TL越大就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越低,TL的取值大于0小于1。
  3.2.3控制变量:其他影响产业结构的变量
  为了防止变量遗漏对模型造成影响,本文在借鉴其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其他影响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变量,具体包括:
  城市化水平( csh)。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能为新兴产业的进驻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政府科技支出( zf)。政府对于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综合科技实力,在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人均GDP( pgdp)。人均GDP体现出的是城市经济水平,经济水平高的城市拥有更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吸引人口集聚和技术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支撑。
  外商投入( fdi)。是指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创建外资企业进行投资,一方面外围的资金能为我国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提供经济支撑,另一方面外资独资企业可能会直接投资新兴产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能推进城市传统产业的技术变革。
  3.3数据来源
  本文搜集了全国和各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整理出2003-2016年我国285个地级市的3990个面板数据。其中,控制组城市总数为226个,处理组城市总数为59个。在此基础上,将59个处理组城市作为自变量,考虑到其他因素对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本文将城市化水平( csh)、政府科技支出( zf)、人均GDP(pgdp)、外商投入(fdi)设置为控制变量,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可见表1。
  4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来实证检验我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效应。
  4.1基准模型回归
  本文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估计方法构建模型来检验其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并将回归结果绘制为表2。其中,列(1)(2)和列(3)(4)分别为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具体来说,列(1)表示未纳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列(2)表示纳入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列(3)表示控制地区和时间效应的估计值,列(4)表示控制了地区和时间效应且纳入了控制变量的估计值。观察表2可得,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虚拟变量系数分别为正和负,也就是说,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建设对于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有正向促进效果。如在列(3)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估计系数分别为0.0667和-0.0559,并均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表示的是政策会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水平分别平均提高6.67%和5.59%。在现实中,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为试点城市提供政策推力、政策优惠和发展新理念,政策推力会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转型,政策优惠和发展新理念则会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促进科技创新,间接促使传统产业结构进行升级。
  4.2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本文还采用了以下3种稳健性检验方法:1、采取PSM-DID方法来减少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趋势变化的系统性差别。2、删除掉异常值。3、增加额外的控制变量。估计结果分别可见于表3的列(1)(2)(3)。
  如表3所示,列(1)在重构了处理组后再检验样本。根据图1可得知,在匹配前,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表现出明显偏差;在匹配后,两个组别匹配效果较好,分布趋于一致。列(1)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回归结果均显著,经过稳健性检验可得知,回归结果与上文结论相符合,具备稳健性。列(2)采用了删除异常值的方法,通过将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相关数据从样本中删除,对剩下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观察列(2)可以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虚拟系数均为显著值,证明了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明显的推进效果。在列(3)里,增添了两个额外控制变量也即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 rd)、专利数( zl)来对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越多、申报专利数越多的城市,就具有更雄厚的人才资本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观察列(3)可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回归系数均为显著值,证明了模型具有稳健性。总之,表3的回归结果均与上文的结论相符合,成功证明了上文的相关结论。
  5异质性分析
  5.1区域异质性分析
  结合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也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种区位差异因素会影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处于良好区位里的城市先天就会获取相对更好的条件:政策倾斜、资本涌人、市场广阔、人才集聚等。所以必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是否会因为存在区位差异而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通过引入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区域的虚拟变量,建立以下回归模型进行探析:   在上式(3)(4)里,areai表示城市所处的区域,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其他变量的含义可参考上文的式(1)(2)。如表4所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回归估计值都为正,其中东、西部区域估计值大于中部区域,表示的是政策效果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西部区域的政策效应比中部区域的政策效应好。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能够给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大的支持力度,且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较为强大,促进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换代。西部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总量都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先进技术和创新型人才,而试点政策能为西部城市带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集聚和先进科技,产生“雪中送炭”效应,所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激励效果较好,政策效应显著。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外向型程度偏弱,产业集聚程度偏低,所以对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接受效果相对较低。
  5.2行政等级异质性分析
  在不同的地级市中,存在行政等级的区别。考具备稳健性。列(2)采用了删除异常值的方法,通过将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相关数据从样本中删除,对剩下的数据进行回归检验。观察列(2)可以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虚拟系数均为显著值,证明了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明显的推进效果。在列(3)里,增添了两个额外控制变量也即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 rd)、专利数( zl)来对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越多、申报专利数越多的城市,就具有更雄厚的人才资本和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能更好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观察列(3)可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回归系数均为显著值,证明了模型具有稳健性。总之,表3的回归结果均与上文的结论相符合,成功证明了上文的相关结论。
  5异质性分析
  5.1区域异质性分析
  结合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也即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种区位差异因素会影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处于良好区位里的城市先天就會获取相对更好的条件:政策倾斜、资本涌人、市场广阔、人才集聚等。所以必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是否会因为存在区位差异而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通过引入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区域的虚拟变量,建立以下回归模型进行探析:
  在上式(3)(4)里,areai表示城市所处的区域,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其他变量的含义可参考上文的式(1)(2)。如表4所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回归估计值都为正,其中东、西部区域估计值大于中部区域,表示的是政策效果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在东、西部区域的政策效应比中部区域的政策效应好。这是因为东部地区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储备,能够给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大的支持力度,且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较为强大,促进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换代。西部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总量都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先进技术和创新型人才,而试点政策能为西部城市带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集聚和先进科技,产生“雪中送炭”效应,所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西部地区的激励效果较好,政策效应显著。对于中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外向型程度偏弱,产业集聚程度偏低,所以对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接受效果相对较低。
  5.2行政等级异质性分析
  在不同的地级市中,存在行政等级的区别。考虑到在当下的中国,省会城市一般都是整个省域最具核心地位的城市,拥有相对较高的政治地位,对整个省的各类资源都有着吸纳和集聚效应。和同省其他城市相比,省会城市一般拥有最多的人口基数、最先进的技术水平、最大的经济总量。而非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技术升级、人口集聚、城市化水平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省会城市。基于“雪中送炭”效应,本文猜想政策对于各方面处于落后地位的非省会城市的激励作用相对更大。据此猜想而建立的回归模型如下:
  在式(7)(8)中,citylevel,表示的是某城市所处的行政等级,分为省会和非省会城市两类。通过观察表5可以得出,非省会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回归系数均大于省会城市,这说明上述猜想成立,政策对于非省会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比对省会城市更大。
  5.3城市规模异质性分析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能够极大加强第二产业和第i产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在不同的地级市之间,人口基数的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的差异,进而影响到创新型政策的落地效果。本文猜想人口基数少的城市,由于人才资源缺乏,无法有效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推动作用;而人口基数大的城市,由于人才力量雄厚,能够在政策的扶持下,更好更快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将低于50万人口的城市记为小型城市,反之则记为大型城市,在此基础上构建如下模型:
  在式(9)(10)中,citysizei表示某城市的规模大小(以人口基数进行划分),分类为大型城市和小型城市。观察表6可知,大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回归结果均远大于小型城市。这说明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试点城市规模大小的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就是政策对于大型城市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对小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换句话说,城市规模越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作用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也正好证明了前文的猜想,人口基数越大的城市会拥有更多的人才资源,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人才资源储备多的城市能够拥有更高的对于政策的接受度、消化度和转化度。
  6结论与相关建议
  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排头兵”,是国家积极推进创新的重要体现。政府通过各方面的输入支持、规范秩序和制度、惩罚搭便车的行为,能够推进创新服务于社会,造福于全体人民。本文聚焦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采用渐进双重差分估计方法来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效果如何。本文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所作用的城市有着显著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果;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实施效果存在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是东西部地区城市受到政策影响相对较大,中部地区城市受到政策影响相对较小。第三,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政策效果和城市行政等级存在有负向调节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在较低行政等级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差,在较高行政等级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好。第四,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效果还与试点城市规模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具体来说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较小规模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差,在较大规模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较好。   本文的实证研究对于我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调节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也能为后续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思路的启发。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强国,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应增加政策施行力度,合理增加创新型城市试点数量。第二,由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实施效果相差较大,考虑到东部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人才资源集聚、技术创新强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将更多的资源倾向于投入到能够更快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区域,实现资源更高效率的优化配置。第三,结合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非省会城市的政策实施效果相对较好的研究结论,政府应当给予非省会城市更多的资源倾斜与政策扶持。第四,考虑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无法实现较好的政策效应,政府应当适当引导和支持小型城市加大吸引人口的力度,有条件的小城市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城市规模,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出台相关政策招商引资,引留人才。
  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数据搜集有限。现在通过国家审批的创新型城市试点还在陆续增加,考慮到政策效应可能存在滞后性,所以本文在数据搜集上只截止到2016年,至于2017年至今所新设立的创新型城市试点没有纳入研究范围之内,有待后续学者继续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也就是从城市的层面进行相关研究,而对于中观层面的省域层面研究和宏观层面的全国层面研究并未涉及,仍需今后进一步完善。另外,本文还剔除了两个县级市昌吉市和石河子市,所以对于县级市的研究也需后续加强关注。
  参考文献:
  1.宋雪涛.产业转移推动城市格局重塑.中国房地产.2018.14
  2.张洪洋.产城融合成果显著产业升级追寻未来——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中国房地产.2017.26
  3.Basner M.,Fomberstein K.M.,Razavi F.M.Americantime use survey: sleep tim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walkingactivities[J].Sleep,2007(9):1 085-1 095
  4.杨冬梅 赵黎明 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08
  5.代明王颖贤.创新型城市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9.01
  6.张剑 吕丽 宋琦 彭定蝶 叶选挺.国家战略引领下的我国创新型城市研究:模式、路径与评价.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9)
  7.卢超尤建新郑海鳌,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路径——以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3)
  8.朱凌 陈劲 王飞绒.创新型城市发展状况评测体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01
  9.方创琳,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评估与瓶颈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5)
  10.章文光 宋斌斌 秦黎.多层治理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治理优化.行政论坛.2019.26(06)
  11.HENDERSON J V.The effects of urban concentrationon economic growth[R].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2000
  12.洪银兴.科技创新与创新型经济.管理世界.2011.07
  13.曾婧婧 周丹萍.政府创新投入和城市规模等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城市问题.2019.05
  作者简介:徐宛笑,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柯孟康,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璐,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45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