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先庚 梁小利 施晓利 付能荣 钟云龙 王红艳 徐飞

  摘   要:目的 为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方法 通过整合教学理念、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全面进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结果 我校通过在护理、康复专业进行医养结合創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系列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是关键”、“培养创新力为重点”、“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型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模式,可有效提高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老年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较好的借鉴作用与示范效应。结论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高职护理、康复专业推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有利于提高老年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深化转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医养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4(c)-0233-02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积极老龄化”是21世纪以来国际组织提出应对世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新政策理念,其核心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因此,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之一,鼓励、支持医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于医养结合事业可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1]。2016年,我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创建 “四川省医养专业人才培养中心”,作为“中心”项目实施平台,全面系统地在护理、康复专业进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旨在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以积极应对老龄化。
  1  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为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落实学分制度、教学考核制度,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构建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确定创新创业人才规格标准。要求以全体学生为基本面向,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突出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双创教育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手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2  高职院校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举措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树立“领思想、教技术、强能力、提素养”教学理念,以培养“四有川护人”为目标,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全人教育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医养结合创新创业改革。
  2.1 整合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石[2]。整合医养结合、创新创业、全人教育理念,是我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的第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能力本位为主,知识为辅,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注重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强调职业定位导向,理论与应用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思维。
  2.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养结合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重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在养老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3]。第一学年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普识教育;从第二学年开始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相关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和老年人群的实际需求组建团队,开展针对性的服务项目,并为各团队配备专家和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第三学年将创业与就业紧密结合,对各类创业比赛中获奖项目和具有创业潜力的项目积极进行培育、孵化和市场推广,扶持医养结合人才成功创业。
  2.3 建立多维、立体结构化明确的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加强综合性能力培养,坚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核心、项目指导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拓展、专题讲座为辅助,构建平台多样、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相结合的课程系统。
  2.4 加强教学改革
  本着“医”与“养”相结合原则,兼顾护理、康复行业标准与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灵活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试行弹性学习制度,推行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等多元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过程实践与毕业实习相结合、医疗机构集中实习与养老机构顶岗实习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5 创新思维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教师是关键所在[4]。师资团队采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协同并举多方联动的方式,进行高素质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选聘。在校内选拔培养专业性强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識结构体系、职业性的专业技能、应用性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校内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研究,到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挂职锻炼、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带动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丰富创新创业实战经验;同时,聘请企业家、创业典型人物和专家学者做兼职教师,形成相对稳定、专业、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6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基地和平台建设
  实践是认知之本,也是发展能力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实践能力的培养[5]。学院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养老机构、康复中心、医药企业等搭建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创新能力等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此外,学院通过与成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可为学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经验指导,学院可为企业输送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
  2.7 建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培养模式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的具体举措。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参加竞赛形式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近3年来,学院培育大学生创业团队103个,创业团队多次在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都市龙泉驿区首届“龙促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佳绩,多名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我院获得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教育发明基地的荣誉,跻身于全国十个示范基地行列。
  2.8 健全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管理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专家小组和创新创业办公室。工作小组由教务处、学科科研处、学工部、系部相关负责人及教师、辅导员组成,负责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专家小组负责培养方案的审定、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过程监督等;创新创业办公室负责日常各项工作的推进。同时,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设置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金保障,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展。
  3  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举措
  3.1 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和系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高职院校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项目研究团队。
  3.2 制度保障
  通过学院层面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包括确立卫生行业培养目标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经费使用和分配制度等,从政策制度推进改革试点。
  3.3 条件保障
  一方面争取省级专项,同时在学院每年的科研经费中列出部分专项经费,用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在学院每年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专项经费中,重点强化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建设。第三,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增强师资质量,鼓励、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4  结语
  本研究顺应“双创”国家战略,着眼“健康四川”建设,通过在护理、康复专业进行医养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系列举措,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是关键”、“培养创新力为重点”、“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创业型医养结合专业人才模式,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品质好、素养高、能力强,是顺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能在医疗、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单位从事健康养老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好评。该模式对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起到了较好的借鉴作用与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诠释[J].老龄科学研究,2013,1(1):4-13.
  [2] 谢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1):10-15.
  [3] 韩如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体系相结合的实践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7(4):73-75.
  [4] 郭清娥,石春娜,马军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建设研究[J].求知导刊,2017(1):78.
  [5] 黄德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11):278-2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55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