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渗透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静
【摘要】在国际组织和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应更注重人性化,那么语文教学当仁不让。这不仅仅是口号,更重要的是要把它融入课堂中,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艺术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无疑是一种好的做法,它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次感受美、品味美的机会,同时也使课堂变得兴味盎然,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艺术渗透;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8-0083-02
【本文著录格式】王静.艺术渗透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课外语文,2020,19(18):83-84.
我国教育机构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指出:语文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彰显人类文明的有效措施。语文教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工具性;另一个是人文性,语文教学内容往往拥有多种多样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美感,能够反应出作者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展现国家地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认知理念等多种内容。语言教学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仅可以学到丰富多样的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提高自身的美学素养。从这个角度分析,语文教学是人类精神素养、思维意识发展的有效延伸。
我国教育机构明确表示:语言教学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学生的优势特长,确保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体现语言教材中的“人文”色彩,将情感传输放在首要地位,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创新探索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艺术审美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借助多种艺术方法,使得艺术审美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文”“艺”相遇呈现巧妙课堂导入
语文和艺术的初次相遇体现在一节课的导入部分。课堂的导入有很多种形式,本文以音乐导入为例。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一方面可以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美感,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其审美能力也能大大提高。如果教育工作者采用合理的方法将音乐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使用音乐形式引出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下《好汉歌》,这首音乐节奏较快,声音高昂,展现了梁山英雄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豪迈气质,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有的学生跟着节拍轻轻哼唱,语文课堂产生了浓郁的学习气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时,后面的教学工作就会变得十分简单。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轻松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学习气氛异常浓烈,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当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依然会陷入到美妙的艺术中,不能自拔。
二、“文”“艺”相融创设有效课堂情境
语文和艺术的相互融合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上《云南的歌会》时,让学生完全融入了课文,完全融入了艺术中,因为文学和艺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听云南民歌《婚誓》,创设情境。文章写了三次对歌: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课前我做了大量的材料搜集工作,在学这三部分内容时分别让学生听相应内容的音乐:《猜调》《蝴蝶泉边》《兰花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课文最后一首《心想唱歌就唱歌》让学生完全打开了自己的嗓子和思维,将文章内容悉数收入脑中,达到了完美的效果,整堂课相当于一节文学、艺术欣赏课,学生就像在“文”“艺”幻化的水中畅游一般。
“文”“艺”的融合在可体现在文学作品阅读时的配音中,我在上《伟大的悲剧》时,让学生朗读了斯科特等人遇难部分的课文内容,在朗读时,我选择的配乐是电影《燃情岁月》的主题曲《英雄的黎明》,这是一首如史诗般宏大悲伤的纯音乐,让人动容,非常符合课文的内容。
三、“文”“艺”相通形成流畅课堂环节
在一堂课中,艺术的点缀能起到沟通课文流程,使整节课顺畅的作用。我在进行《核舟记》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雕刻者技艺有更高的了解,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拿出一张A4大小的白纸,并让他们在白纸上画出核舟和《核舟记》中所列举的所有的人和物。学生画完以后拿到讲台上来展示,并谈谈他们的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在这么大的白纸上要精确地画出文中的所有内容很难,核舟的雕刻者要在如此小的核上栩栩如生地刻出来更是不易,太佩服了。这样一对比,学生对王叔远技艺高超这个内容一下子就掌握了,非常形象生动。在这堂课中,我恰当地运用绘画艺术,与文本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课堂的行云流水,实现学生的高效接受。
“文”“艺”相通还可以把“听”与“写”紧密结合。所谓“听”,就是听音乐;所谓“写”,就是写字。实践中我们发现:书写汉字时运笔的过程与乐曲同样富有韵味。起承转合,提点撇捺,就像是乐曲的强弱缓急一般。因此,书写时配上适当的音乐,不但能使学生非常容易地把那些被乐曲激活的情感融入一笔一画中,而且能使写字者将内心的情感提升到乐曲所要表达的境界。一人一出,边听边写,那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和谐与美妙。
四、“文”“艺”相长落实丰富情感目标
“文”“艺”相长应该是课文与艺术结合的最高境界了,在课堂教学中促进艺术熏陶,在藝术欣赏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在上《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时,我运用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围绕课堂的音乐只有一首——《松花江上》。《土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作者将“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广大青年的愤怒、压抑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东北青年爱国之心的跳动。《土地的誓言》的写作背景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十年之后,端木蕻良失去了故乡,中国人民的领土也不再完整,这篇文章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共鸣。《松花江上》这首音乐与《土地的誓言》不谋而合,在《松花江上》音乐的熏陶下,学生不再嬉皮笑脸,不再左顾右盼,当看到日本侵华种种罪行的照片时,学生对日本侵华行为充满了愤怒,内心会产生悲凉、气愤等复杂的情绪,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我认为这才是《土地的誓言》的教学目的。值得庆幸的是,下课后很多学生自觉地学唱这首歌,在继续声讨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我想,这就是“文”“艺”相长的力量吧。
“文艺能给学生以最深刻的美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作的能力。”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表现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情。加强语文与艺术的融合,给学生打开认识人生和自然的天地,展示鉴赏真、善、美的审美领域,创设陶冶情操、完善人性的艺术环境,积极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和发展,能力的综合和提升。语文与艺术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让语文教学走近艺术,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快的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的情境中得以升华。把艺术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文插上优美的艺术翅膀,让我们的神思驰骋在文学与艺术的双重殿堂!语文与艺术携手同行,“文”“艺”双馨,能构建高效的课堂,让语文课堂弥漫着文学与艺术的馨香,推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
参考文献
[1]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巴蜀书社,2014.
[2]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5.
[3]宋运来.语文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52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