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依然存在。面对这一问题,仅仅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是行不通的,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则成为有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而我国民办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局限性。本文从分析现有的国内外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模式出发,结合郑州商学院这一所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当前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索,提出优化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育资源 共享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大,高等教育资源依旧短缺,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就成为了有效克服教育资源稀缺、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但我国民办高校由于一些原因,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国内大多数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教育实力不足[1]。因此,探索合适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外关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这一问题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定的共享模式。
  高校联盟在国外是非常普遍、也是比较成功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形式。大多数国家都拥有或参加了高校联盟,如美国的“CIC大学联盟”、“五校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以及美国南部高校的“学术共同市场”等,其目的都在于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共享。日本国公私立大学图书馆合作委员会成立国公私立大学图书馆联盟,采取完全开放的形式,共享图书信息资源。韩国制订了“振兴大学图书馆计划”,在大学图书馆之间建立资源共享体系,从而解决仅依靠单个图书馆所无法解决的问题,更好地促进资源共享。
  我国于1998年5月成立了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之一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并于2009年成立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组成的我国首个名校联盟——“九校联盟(C9)”,采用流动式交互共享模式实现资源共享[2]。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一些资源共享平台,如中国大学慕课MOOC、爱课程等等,其采用的是开放式云端共享模式,相比流动式交互共享模式,其扩大了共享范围,并将校园教育资源推广到社会。此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共同合作推出了米格实验室,其采用的是多渠道孵化共享模式,但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
  二、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教育资源短缺,仍需不断地探索合适的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整体上分为高校内部资源共享和高校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1.民办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就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而言,实现各层次高等院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流通式合作,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建设的最终目标。我国以高校联盟为主的部分资源合作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与经验,但受自身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在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方面仍表现出较强的局限性[3]。通过分析郑州商学院在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从共享范围来看,目前我国高校资源共享模式覆盖范围十分有限,大部分建立资源共享的盟校都是重点大学。这样的强强联合模式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重要帮助,但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建设的帮助并不明显。而许多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发展限制,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导致与高水平大学之间存在差距,教育资源共享仍难以实现。
  第二,民办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内容的局限性。从共享内容来看,目前民办高校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被用于校际共享的教育资源类型十分单一,其主要集中在选修课、图书资源、体育设施等方面,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合作、教师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合作较少。这样会导致共享的不均衡性,共享实现受阻。
  第三,民办高校共享资源的质量较低。从共享资源的质量来看,大部分高校在校际资源共享过程中,仍想保留自身优势资源用以保持办学特色。这对于想要通过资源共享促进自身发展的民办高校来说,获得得共享资源质量较低。另外,由于一些民办高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并不丰富,能够进行共享的教育资源与高水平大学存在一定差距。资源质量差距影响了资源的双向输出,造成不对等的局面,导致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略显被动。
  第四,地区管辖的限制。一些民办学校由于地區管辖限制,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效果大打折扣。郑州商学院所处巩义,属郑州管辖,但由于地域限制,与郑州各高校进行交流共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学生角度出发,目前的校际资源共享只能通过网络平台,范围较小。而郑州商学院虽对外开放图书馆,但仅仅为本校学生及巩义本地人民获取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对于校际教育资源共享的推动作用不大。
  2.民办高校校内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郑州商学院进行师生访谈、问卷调查等,发现校内教育资源共享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育资源共享意识薄弱。郑州商学院引入了泛雅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建立网络课程,学生也可以进行网课学习。但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共享意识薄弱,加上自身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并不能很好的利用该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对于学生而言,超过60%的学生都使用过网络学习平台,但使用网络平台学习的时间普遍较短,还未形成网络学习意识;
  第二,校内教育资源共享力度不足。高校实施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不足,学校未建立合理有效地教学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4],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   第三,资源共享的模式单一。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学校共享的教育资源缺乏兴趣,主要是资源格式过于单一,课件、文档多,视频、音频少,在线交流少。其次,共享的资源内容单一,专业课程多,拓展课程少。最后,资源共享评价方式单一,基本由课程学习进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交流互动环节缺乏重视。
  三、优化民办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建议
  对于本次项目探索出的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上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进和优化现有网络平台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均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用以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目前这些网絡平台的使用还缺乏规范性。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之后,不能对其不管不顾,需要学校和师生共同建设。首先,尽可能的获取优质教学资源。例如,郑州商学院引入超星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筛选了大量的校外优秀教学资源,通过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院还广泛邀请各大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到校开展学术报告会,并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方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科研方面的发展。此外,郑州商学院还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教师沙龙、教师教学研讨交流、教学大赛等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校内优秀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次,尽可能的与外校网络平台牵线,实现校际网络平台的共建。
  2.跨校实验实训,拓展实验实训基地
  合作高校建立实训基地,提供实训机会与场地,解决单方面教育资源不足或场地缺失的问题,线下实体资源辅助线上资源平台,提高学生实训能力,节约办学资源,发挥高校资源的最大效益。例如,郑州商学院的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机电学院签订了实训基地使用协议,将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机械工程系学生的金工实训基地。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提供实训费用,由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实训场地、设备、指导教师,并对学生实训过程进行管理。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开销,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建立教育资源探索激励机制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已经意识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号召师生共同建立资源共享模式,提高学校师生的共享意识。但除了口头上的号召,理应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探索各校间教育资源的教师、学生给予一定激励,刺激更多师生参与教育资源分享活动中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建立。
  4.建立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的学习制度——学分制
  课程共享是教学资源共享的一个核心环节。完善的学分互认互换机制是实现课程共享的基础条件。首先,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重点学科的精品课程来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能力培养,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推进学分认可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将网上获得的学分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课上课下均能够丰富自身综合素质。其次,民办高校应加强校际合作,借鉴欧洲学分转换系统[5],使学生能够跨学校学习。
  结语
  通过资料查阅、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郑州商学院这一所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当前民办高校在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和校内教育资源共享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优化民办高效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提出建议,为民办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马金利.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15):8-10.
  [2]张羽艳,陈菡,邹智宇,韩叙.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推广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7):181-183.
  [3]张正亮.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5):48-50.
  [4]李诗宇,曹乐,李常铭,余泉飞.同一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5):140-141.
  [5]闻娟,蒋红艳.我省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模式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186-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6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