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视域下的动画艺术美学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帆 黄秋儒
摘 要:本文以悉德·菲尔德的叙事理论对影片情节进行整理,并对乐器的独特融合以及美术风格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其内涵进行剖析,探寻家庭中父辈与子辈的矛盾与成长的关系。
关键词:矛盾冲突;家庭关系;真实感;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3-000-04
0 引言
《月神》是皮克斯的动画短片,其背景、角色以及影片内容都与公司制作的长篇动画无关,这就使其在创作时更加灵活,内容以小见大[1]。短片通过讲述祖孙三代一次家族式的工作,展现了世代传承以及个人成长的矛盾,并在最后完成了自我的完善过程。
1 叙事中的美学
《月神》作为一个动画短片,符合基本的叙事逻辑,用菲尔德的理论分析其叙事结构,能清楚地看到影片整体对内容的建置以及节奏的把控。菲尔德认为故事都应该由长短不一的三幕剧构成[2]。通过分析三幕剧,能深刻地了解短片的建置,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
1.1 开端——情感铺垫
影片的第一幕即开端,此时创作者需要建置大的环境、背景,即展现故事、角色并且为戏剧性冲突提前埋下伏笔。《月神》一开场,悠悠地传来船破水浪声,一艘月神号小船在寂静的大海中划着,渲染了影片的整体氛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
影片中开端建立起了主要角色与其他角色间的关系,在船上有3个人,即有长胡子的爷爷、短胡子健壮的父亲以及年龄最小的小男孩。缓慢的画面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影片开始进入静的世界,将观众的视线带到这祖孙三代上面。
1.2 对抗——情感爆发
在建置第二幕时,主要的内容是展现对抗,为故事的发展设置重重的障碍,以达到主角遭遇和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障碍之后实现自我需求的结果。在船上,先以爷爷赠予孙子带有传承性的帽子为起点,爷爷和父亲为小男孩如何戴帽子而产生第一次冲突,这两个人都按自己的经验习惯做事,引导男孩成为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模样。
在三人到达月亮上时,两位长辈的工作方式加入了新的概念,即使用的工具代表了人物的特点,同时两人传承的矛盾也正式进入观众视线。此时,出现了第二次冲突。爷爷和父亲为小男孩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而不断争论,这些都是为了展现小男孩的传承与成长而铺垫的戏剧性冲突。当星空中滑落下一颗巨大的星星后,爷爷和父亲分别用自己的工具打扫这颗星星,但是并没有任何成效。至此,影片的剧情达到了最高潮。
1.3 解决——情感升华
在第三幕,創作者需要解决前面设置的冲突与矛盾。影片首先解决的是帽子戴法的冲突,当小男孩拿起自己挑选的工具时,会发现不同于两位大人刚开始教他的那样,小男孩把帽檐转到了后方,反戴帽子更适合爬上去,他明白了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是什么。这是对第一次矛盾的解决方式,小男孩完成了自我意识的一次成长。
而后是在月亮上小男孩使用工具的矛盾,在面对这个爷爷和父亲都手足无措的大星星时,小男孩拿着自己在工具桶里挑选的小锤子工具爬到了大星星上。而且在最后的清扫过程中,小男孩的工具是由他自己挑选的耙。他通过观察发现爷爷和父亲对工具的选择都与性格有关,然后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在清扫完月亮、三人再次回到船上时,画面中镜头上摇,星空中由一开始的满月变成了弯月,这时他们打扫月亮的意义才明显地展现出来。
2 音乐表达
《月神》整个短片没有台词但胜有台词,能使所有看的人都看懂并为之动容。通过强化音乐,间接带动影片节奏,使动画内容更加集中,增强影片表达力。影片虽不到10分钟,但是其中有很多细节,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及语气词,使观众能融入影片创造的情景。影片省略了台词语言,仅仅通过音乐的效果表达感情,通过对音乐的旋律、乐器的选择等,表现动画中各个角色情绪的变化,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2.1 不同乐器代表的情感
在影片中,音乐可以分为两部分——月亮未出现的海面与月亮出现后。在开头到月亮升起之前,音乐主要为带有悠扬的吉他声,伴随着的是深邃且宁静的海面,音乐与场景的巧妙搭配颇有现实之感。当船到达海面中间、爷爷扭头熄灯时,背景的音乐也暂停,仅能清晰地听到海浪的声音。等待月亮升起之后,整体背景音乐变换成了大提琴演奏,给人浪漫的感受。
在月亮出现时,镜头由小男孩惊讶表情推到正在升起的月亮,大提琴曲进入,大提琴独特的音色很适合表达浪漫、神秘的场景。当小男孩背上锚时,配乐则是深沉且有古典气息的大提琴声音,肩上的锚像是接过父辈手中的使命,象征他开始了成长,这个颇有仪式感的举动十分庄重,这个镜头也象征祖孙三代传承的“试炼”开始了。当小男孩爬上阶梯后,他停住脚步并且扭头看向爷爷和爸爸,紧接着继续爬,伴随着这一系列动作,配乐又变成了悠长的小提琴声。小男孩不断往上爬的过程,就像在走其成长之路,成长的道路十分漫长,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当他扭头看向爸爸,得到肯定的眼神,心中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当离开亲人的保护,自己一个人前进时,面对前方未知的世界,就开始对好奇的探索。
2.2 多种乐器融合带来新体验
当小男孩通过阶梯爬到月亮上,小提琴的声音变得浓重,此时大提琴、钢琴和萨克斯的声音也加入进来。多种乐器的搭配融合,反映出小男孩面对崭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惊讶感,并且新演奏乐器的出现也体现出月亮场景与海面场景的不同,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区分了两个场景。而后,爷爷和爸爸在小男孩之后到达月亮,此时的配乐转变成了管乐演奏。
在月亮上完成家族清扫任务的时候,爷爷和爸爸因为打扫的工具而争吵,背景的萨克斯特有的俏皮声音与两人争吵的画面形成强烈对比。随后小男孩举着两个工具与爷爷和爸爸的小胡子对比,配乐也表现出来了他的童心。面对突如其来的清扫障碍,小男孩在爬大星星的时候,背景的音乐又转变成了弦乐。当小男孩敲碎大星星后,背景音乐转变成了小提琴与竖琴的融合,演奏声的变化与小男孩解决问题的成长巧妙契合,是小男孩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一步。 在影片即将落幕时,祖孙三人又回到了船上,此时的背景音乐转变成了小提琴与萨克斯的合奏。合奏展现的成长不仅是小男孩个人的成长,也是父辈的成长,是“老”与“新”碰撞后的和解。整个影片的音乐主要针对不同的地方,在海上的音乐到在月亮上的音乐,仅仅是两种不同的音乐,却代表了两种世界的不同美好。
3 视觉与情感表达
影片整体色调赋予的视觉效果,影响着整体的氛围与情感。影片展现的场景有两个,即海面和月亮,因此整体的色调是冷暖色调,主要是在海面的冷色调和在月亮的暖色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很好地区分了两个不同的画面。影片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对材料“本质”的追求,创作者在创作时除了运用数字技术外,也用到了一些传统工具,如水彩和木雕等,使观众感受到一些原始以及本质的效果。
为了使观众在影片中有真实的体验,创作者采用水彩画的方式来表达海浪,从而达到水面反射月亮的真实感。而且影片中的背景都是由艺术家用真实画笔绘制的,比如银河和天空是由彩色蜡笔绘制的。为了保持画面的质感,创造者尝试以更多的介质表现画面。影片的前期创作,所有的绘制都始于水彩画板,比如影片中的小船,是三维模型在水彩画板中真实的映射。不仅如此,为了使观众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创作者还开发出了一套有蜡笔质感的颜色脚本。月亮的纹理效果则是由创作团队中的灯光师完成的,月亮周围的光晕由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使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真实的事物而不是数字化生成,这一开创性的手法将真实的材质融入影片,体现了创作者对“本质”的追求。
4 心理需求表达
影片讲述的是在冲突碰撞中实现自我成长,从而实现自我的过程。本文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研究点,以故事脉络为主线,对人物性格以及需求进行分析,探究父辈与子辈的关系以及心理需求。
4.1 爱与学习——安全的需求
个体的成长离不开对长辈学习,整个成长都蕴含着追求安全的过程。短片中,小男孩渴望成为一个大人,安全的模式首先就是向两位大人学习。他希望像祖父和父亲一样伟岸可靠,因此他一方面尝试先在行为举止上对长辈进行浅层模仿,另一方面也继续完成家族工作,勤勉认真地清扫月亮。在祖孙三人等待月亮升起的过程中,小男孩一会儿像父亲那样揉鼻子,一会儿学爷爷那样抠耳朵,满脸是小孩子迫切成长的心情。在成长的道路上,先向身边的家人学习是一种安全的需求,以最保守的做法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4.2 亲情与传承——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关心和照顾,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则需要周围家人和朋友的关怀与支持[3]。在影片中,情感体现主要是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首先,在短片开头,不同的年纪但是有相似的着装,以及就像授予勋章的赠帽行为,表达出他们是一个家族。而且通过细节可以感受到祖父、父亲与孙子的亲子互动,短片刚开始爷爷和父亲给孙子戴帽子,在扫星星时给孩子挑工具,当小男孩解决掉硕大的星星时,祖父和父亲给予孩子信任与鼓励的眼神,以及最后在回程时,两位大人温柔地抚摸孙子的头,这些种种的肢体语言以及不自觉流露出来的呵护感,都体现了这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归属感的体现则主要围绕“扫星星”这个家族传承的事业。祖父与父亲带着孙子来工作,是一种子承父业的体现,在扫星星的过程中三代人产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给予的归属感。
4.3 认可与成长——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成长的过程需要鼓励与认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承认,得到他人的尊重,从而有信心实现自我的需求。
首先,在准备登上月亮时,父亲把锚交给小男孩,让他率先登陆。对锚的传递,隐喻父亲对小男孩的期望以及勇气的支持,是对他能胜任这个工作的信任,更是对个人的尊重。其次,在处理突发的事件,即清理硕大的星星时,小男孩3次敲击星星,对星星的视角也代表着自己的成长,是小男孩得到自我满足的过程。这时的镜头从俯视的小心、仰视的惊奇到平视的自信,祖父和父亲对小男孩的眼神也从惊讶变成欣赏。解决突发问题的整个过程,就是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长辈的认可、最终充满信心的过程,从而获得了尊重。
小男孩要实现自我实现需求,就要将成人梦落在实处。刚开始他模仿长辈,但是这个问题就在于作为成人的爷爷和爸爸的性格并不一样,他们的性格和习惯的不同造就了工作时使用的工具也不同。这就要求小男孩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家族继承而成长,而是要成为一个面对未知的前方,没有可参照、模仿的案例,通过智慧和担当去解决问题的成年人。
他将帽子反戴,象征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戴帽子更适合爬上去,他明白了更适合自己的需求,这是第一次自我成长。之后,通过祖孙三人完成这个家族的传承任务,小男孩不仅获得了传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自我蜕变。面对突发的新情况,小男孩并没有用传统的方式来统一地解决问题,而是拿起自己所选的工具爬上星星,进行敲击。那一刻小男孩激发了自己的潜力,突破了祖父和父亲固有的思维,完成了成人的仪式。男孩拿着自己的工具,在月亮上看着星星,再也不需要祖辈、父辈的指导,以自己的方式呵护月亮的阴晴圆缺,从而达到了自我实现的目的。
5 結语
动画短片《月神》通过独特的视角,清晰地呈现了代际继承和改变的主题,代表几辈人交替之间家族的继承与个人成长的关系[4]。短片中使用的镜头语言、音乐以及美术风格等,都十分细腻地传达了创作者的缜密思维。创作者通过将这些细节部分展现出来,并进行巧妙联结,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引起观众对自身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孔艺培,胡凯,马柳燕.皮克斯动画短片视听语言的表达技巧分析[J].语文学刊,2012(21):160-162.
[2] 康尔.悉德·菲尔德剧情片叙事理论评析[J].艺术百家,2014,30(05):42-46.
[3] 郑淑君.马斯洛需求层次视域下的人物形象分析——以电影《无名之辈》为例[J].视听,2019(06):93-94.
[4] 李姝.皮克斯动画的文化主体性构建[J].电影文学,2017(09):98-100.
作者简介:杨帆(1998—),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
通讯作者:黄秋儒(1982—),男,江苏南京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JDZD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69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