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秀花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并分析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的思想认识,增强品质内涵,实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064-01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予以尊重,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历史核心素养涵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方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从这五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分析史实,促使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素养
我们常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固定的,不同的社会要素之间具有相互牵制、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程度与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之间都存在直接性的关联[1]。人们对于历史发展的认知是一个由外向内、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其内在的本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能够对人类的发展历史有个科学的认知,并且在学习历史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对唯物史观加以准确运用。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思考、分析、辩论、举证的方法对“慕尼黑协定”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通过“慕尼黑协定”的表象对该协定的本质加以探究,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慕尼黑协定表面上是为了避免爆发战争,然而实质却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英、法两国板砖砸脚、适得其反。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张了全球侵略的范围,相应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快速形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建立时空架构,促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地对教材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建立起历史发展的时空架构,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时空意识,让学生能够将具体的历史事件与特定的历史时空实现密切联系。史料实证需要相关人员对历史予以尊重,通过不同的途径或方法来考查历史材料,并对其加以辨别和验证,从而对历史材料的真实性与可信性加以确定[2]。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形成探究历史真实性的意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想来应对历史与社会,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比如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首先,对张骞通西域的目标以及该事件的历史意义加以了解。张骞两次通西域分别是为了打击匈奴和建立邦交,开拓了“丝绸之路”,实现了文化交融,促进了东西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次,对西域都护的设立加以了解。为了更好地管理西域,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推行政令,行驶国家主权。然后,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让学生观察、研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对其中的有效信息及主题加以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空间感。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之间的经商之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丝绸之路不仅使西方国家了解了中国,同时也为古代的中国展示了西域的特色,为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让学生了解“一带一路”政策,重走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加强对外交流、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以详细了解张骞在通丝绸之路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古代人们在开辟与管理丝绸之路过程中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的民族大义精神,我国古代社会才能取得辉煌的发展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国家要想实现发展必须加强交流与合作,建立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实现协同发展,如此才能使人类社会更加文明与和谐[3]。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
三、结合历史事件促使学生形成历史解释与理解能力,培养爱国情怀
历史理解就是能够理性地认知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以及历史意义的情感取向[4]。初中生在学习一定的历史知识之后,能够根据历史材料将自己融合于历史的舞台中,可以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而能够对身边的人与事予以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并能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和处理,形成良好的处世心态。历史解释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性地分析历史事件并能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比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基本地了解并掌握了课程知识点,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加以分析。有的学生会从国内角度出发,由于我国资源丰富,地大物博,对西方国家有着很强大的吸引力,在利益的驱使下,西方国家发起了鸦片战争。有的学生会从世界的角度出发,因为当时清政府处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思想观念方面都较为落后,认为这是导致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辩论,以史实为证,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氛围,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学生对“弱国无外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当明确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史实,促使学生形成唯物史观素养,建立时空架构,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素养,并且結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不断优化历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能.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旬,2017(11):184.
[2]毕阿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9(36):59.
[3]张新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7):74.
[4]黄国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思路[J].华夏教师,2019(19):25-26.
作者简介:
赵秀花(1971.05-),女,汉族,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兰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武威市民勤县第六中学教师,副高级,研究方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18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