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进行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让学生可以明辨是非黑白、认清善恶与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因而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学科;核心素养;思考
所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学校日常的教学和自主的课外阅读、学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以及所建立的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可以理解为,历史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能够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方法,针对历史问题做出相应的判断和评价,从而赋予学生以正能量的启示。自新课改以来,历史课程的教学标准就明确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准绳,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坚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教学宗旨。初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内容大致可分为核心理论即唯物史观、核心思维即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即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即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即家国情怀这五大类,初中历史课堂在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围绕这五大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
一、 纵观历史长河,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即我们常说的历史唯物主义,由著名的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是一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哲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有着固定的发展规律,物质、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阶级矛盾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牵绊,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人们对于历史发展的认知则是由外到内、层层深入的一个过程,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面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并将唯物史观灵活的运用到历史的学习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当中去。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课程就包含着唯物史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通过“慕尼黑协定”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辩论、举证,拨开表象深入其中,认识到对于英、法两国推动慕尼黑协定看似是为了避免战争的爆发而做的一项正确的决策,实则是一种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五分之一国土面积为代价的靖绥政策,更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自食其果、反受其害。然法西斯国家侵略的快速扩大,又加快了世界各国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也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能够最终走向胜利的一项重要保证。
二、 构建历史时空的桥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指人类对于既往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事件之间所产生的关系进行的分析研究的观念。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课程内容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空间轴构建起历史时空的桥梁,让学生把历史事件学习研究得更加的具体、透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进行时空思考的意识,让学生懂得特定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紧密相连的。史料实证是学习、研究人员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所取得的历史材料抱着严谨、认真、負责的态度,通过多种方法或者多种渠道进行考查、辨析、证实,从而确定所得史料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真实性的能力和心态,让学生可以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历史和社会,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价值观,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怀。
以人教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程为例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教学思路如下:
1. 了解张骞通西域的目的和达成的历史性意义。张骞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而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则是为了和西域各国建立邦交,达成政治、经济、文化的长期合作、交流。开拓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促成了汉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使中国与西域各国达成了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方面的交流,使大汉人民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加快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速度。参考资料有《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传》。
2. 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立。为了对统一后的西域进行更好的管理,西汉于公元前60年在今轮台县境内(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设立了官职、驻军,开始推行政令,宣告大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由此西域正式成了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部分。参考资料有《汉书·西域传》《汉书·张骞传》《新疆简史》《精忠记·应诏》《班超传》。
3. 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形成意义之所在。让学生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观察、研究,来了解有效的信息、朝代和主题:让学生明确的掌握该图所描绘的发生在汉代,主题是丝绸之路。再开始辨认方向,地图一般都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位进行绘制而成的,就可以从该图中找到张骞的出发之始在位于东边的长安,一路向西,途经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鄯善、天山南北,再通往西亚、大秦、欧洲,如此便帮助学生建立了历史的空间感觉。丝绸之路作为大汉时期的中国和西方各地域之间的经商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深入了解及交流。当时我国的丝织品备受西方人民的喜欢,我国甚至被罗马帝国称之为“丝国”。众所周知,文化的成长、发展、进步需要在交流中完成,而中西文化的交流则是缘于丝绸之路的开拓而产生的商业交流,最终才促成了双方经济文化的双向发展。丝绸之路的打通更是为我国古代历史的炫彩画上了浓重的一笔。与其他的成就相比,丝绸之路更让人叹为观止,深深敬仰。不仅将中国介绍给了西方,同时也将西域的独特风姿展示在古代中国人的面前。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国外有国的道理。参考资料有《丝绸之路》《汉书》。
4. 中国重走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华民族 与世界进行交流,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大义。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查证与学习让学生彻底了解张骞通丝绸之路的过程和政府在对丝绸之路进行管辖时所发生的具体事件,让学生感受古人开辟和管理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难困苦与坚持不懈的精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民族大义精神,才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发展的快速进行,让学生明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类之间的利益取舍,各国之间只有达成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政治互信、合作共赢,协同发展,才能够成就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构建命运共同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三、 灵活使用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表达能力和历史解释分析能力
所谓的历史理解就是把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能力提高到能够理解事件本身所发生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的感情取向及能够理性认知的能力层面上来。初中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可以根据真实史料使自己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切身体会和感悟历史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因果关系的,从而能够做到尊重和理解身边的人、事并客观进行评价、处理的良好心态。历史解释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以史料内容为根本,根据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针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和进行客观评判的一种能力,不跟风、不偏执、不依照自己的情感、喜好来袒护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例如在學习了《鸦片战争》这一课程之后,学生对于课程中的知识点已经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和掌握,那么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本课的历史事件,从当时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态和国家管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下发的一些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之所以会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站在当时中国国内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利益驱使下的资本主义倾销可以使他们获取不可估量的利益,才会导致鸦片战争的最终爆发。而有的学生则会站在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中国处于封建主义社会,从思想到政治制度都比较落后,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不同角度的分析、辩论、引经据点、以史为证,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浓郁、活跃,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让学生从辩论中更加理解了有国才有家的真正意义,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四、 结语
在新时代的教育下,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大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将其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史明智,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周爱芳.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7(4):88.
[2]姜少荣.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16(82):134.
[3]刘玉璞.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
[4]高能.对初中历史课堂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2017(32):184.
[5]刘俊利.基于课程目标的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渊源与内涵[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6(5):19-27.
作者简介:
卢品娣,中学一级,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永定区坎市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87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