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姜宇 孙萌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全方位到来。教育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面临更大挑战,有效利用大数据能够显著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但是前提是利用合理。文章就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展开了相关研究,首先明确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展开的价值,然后分析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  教育管理模式  变革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8-0020-01
  1.前言
  大数据技术在很多行业都有着相对广泛的应用,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更是显著。从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并不十分理想,存在发展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想要发挥大数据技术对教育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必须合理应用它。当前我国开展教育改革工作也有很长时间,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能否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模式的影响。
  2.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展开的价值
  2.1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具灵活性
  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工作展开的价值十分显著。首先,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具灵活性。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想要取得较大的突破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不同的学校教育改革工作开展的情况存在很大不同。既然大数据时代已经全方位到来,我国又十分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改变了知识教授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身需要获取知识。教师的教授也不局限在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更加广阔,选择性更强。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教育过程变得更具灵活性。
  2.2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普及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优质教育资源更为普及。就现阶段的教育实际来看,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率不断提升,同时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不同的人知识储备不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在课程选择方面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优秀教育资源受各种自然、人为、科学等影响,无法实现广泛传播。优秀教育资源传播不广泛,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受教育的人群也受到极大限制。因此,为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应用,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使优质资源传播范围更广。
  2.3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增强
  大数据技术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变得更加顺畅。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如课堂上往往是教师机械地讲,而学生被动地听,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問题后,学生也无法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理想,这样肯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大数据时代,学生在回答问题及复习环节都可以全面记录,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知识传播起来更加顺畅,师生双方交流困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堂延伸到课下,学习活动始终高效的展开,保障了教学活动本身的连贯性,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弱化。
  3.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对策
  3.1强调教学管理思路的转变,促进大数据管理素养的提升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现代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紧抓先机,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强调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大数据管理素养的提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意识到时代在发展,新时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必须采用适应社会发展的管理方式。例如,很多教师对大数据根本不了解,那么就需要主动关注科学技术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大数据管理素养也需要过硬,这样在分析数据、采集数据、反思相关决策的时候能够更占据主动地位。
  3.2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时效性
  教育管理者应该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全方位的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和汇总,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更具个性化的培养模式,实现更具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增强管理的时效性。例如,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教育管理者则需要更关心其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而对于心理情感相对脆弱的学生,教育管理者则需要补充分享数据平台获取的信息,建立好心理预警机制,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全方位跟踪,保障心理指导工作开展得更具高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面临着巨大变革,为此需要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深刻反思大数据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反思自身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然后找准原因,采取更科学、更高效的应对策略,切实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立海.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32-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19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