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杜军仁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初中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然而由于这门课程在中考中的占比不大,并未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应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初中 生活化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构建初中生良好的价值观与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行的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图文并茂,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对实施生活化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起道德与法治课和生活间的联系桥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积极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根据现实社会生活进行编写的,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尽管理论体系极为完备,但不少理论知识都较为抽象空洞。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场景,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变为具体、生活的内容。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更好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深刻反映课本中的观点,也能明显降低教学难度,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也就会增加学习兴趣。
  2.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尚不成熟,这一时期也正是他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心智不成熟,思想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意识与自我意识也会慢慢增强,其中不少人还会尝试自己去观察、思考和处理一些问题。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帮助初中生更客观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与规律,把握实质内涵,进而建立起正确的“三觀”。
  3.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也更加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不过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生活化教学策略能让学生真正感知到课本上的知识,也能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引入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选取生活素材,融入课堂导入环节
  新课导入属于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习惯用苍白的语言描述,这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甚至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对外界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必须善于利用这一点,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采用生活中的事件或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去调动学习兴趣。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安排学生准备成长过程中自己与朋友的合影,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有的学生为PPT配上了怀旧的音乐,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童年的回忆。这种新课导入方式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能让他们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多感悟。这样他们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再认为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
  2.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虽然不少初中生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易走神,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表现欲。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情景剧表演。由于课本中涉及很多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以这些素材进行情景剧表演,不仅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能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以七年级上册第五课《让友谊之树长青》为例,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交友经历来创设一个交友情景剧,从中反映出自己交友时碰到的典型问题。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大部分学生兴致极高。在表演过程中不少有矛盾的学生也冰释前嫌成为好朋友。情景剧表演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单纯以讲述的方式对生活化案例进行讲解,很难将事件原委讲清楚,而且也使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与体验性,自然会影响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境。其中,多媒体技术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手段,可以呈现声光电一体的画面。在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情绪的管理》这部分教学内容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体验情绪,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场景作为教学情境,如“小明考试不及格,在爸爸的严厉批评下哭了”“小梅收到了好朋友的生日礼物,非常感动,喜极而泣”“妈妈送给星星的故事书被同桌弄坏了,星星生气地指责同桌”“奶奶生病了,小红感到很难过,愁眉不展”。一边播放视频,一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分析对应人物的心理与情绪。待学生初步了解情绪后,再深入讲解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之后通过电子课件对相关知识点深入讲解,让学生学会进行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注意力转移、合理发泄、理智控制等。
  4.从生活出发,设计问题情境
  俗话说得好,学贵有疑。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钥匙,也是层层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的工具。为此,教师要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形成有层次性、目标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思考过程中逐步掌握知识内容。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做负责人的人》一课中,将人尽皆知的焦点话题“扶与不扶老人”带入课堂教学,并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你选择扶还是不扶?(2)假设你选择扶,并且最后也如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被冤枉,你会怎么做?(3)如果你选择扶老人,可能面临被冤枉的问题;如果你选择不扶,老人可能会因此而失去生命,那么你会怎么选择?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思。学生分为两种观点,一部分认为不应该扶,等其他人救或者打120即可。另一部分认为应该扶。让学生分别阐述各自的意见,形成激烈的探讨。然后通过适当引导,最终得出结论:应该扶,但要做好保护自己的措施,如让路人在一旁录像,并让老人讲明事件与自己无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行思考,并能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从容地面对。这也是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目的所在。   5.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法治精神、公共参与、理性精神、政治认同等。为此,教师需从心理健康、道德意识、法律、国情等四方面去培养初中生的道德素养与思想认知。这需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统一起来,引导初中生参与到具体生活情境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生活情境教学的有效化。以七年级下册第四课《青春的情绪》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把生活中的相关场景与现象引入课堂上来。比如,为何我们身边有那么多的“路怒族”?为何很多优秀的人都是情绪较为稳定的人?教师可将学生个人与生活中的常见情绪化现象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分析青春期情绪的特征,引导学生在负面情绪下调节自己的身心,保持良好的情绪,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也能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升华个人学习认知。另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不少内容具有实践性,教师可将其改编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获得新的体验,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感悟能力。比如,可带着学生到当地博物馆、抗战遗址、伟人故居等处去参观,走访老红军、老党员等,近距离了解革命先烈与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增强爱国意识。同时,可安排学生到社区开展问卷调查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实地走访调查,调查分析社区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看法。这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與问题处理能力。
  6.善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就初中生来说,他们基本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能按照课堂教学要求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不过在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方面初中生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为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积极利用相应的生活情境来创设自主探究情景,以增强初中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近年来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先对班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根据课本内容设计相应的探究任务。比如,在讲解了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相关实践活动,将知识学以致用。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提前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一些与亲情或家庭相关的故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出来。对于精心准备、表现好的小组予以表扬鼓励。之后通过比较现代家庭与旧式家庭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家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各小组学生在一起交流讨论,最终得出本组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本课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包括现代家庭的观念、结构、规模等。安排一项课后作业,如帮妈妈做家务,帮父母洗脚,去看望长辈等。这样通过将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中去感受和体会亲情。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课《感受经济改革》的教学中,设计“美好时代、幸福生活”的情景,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身边的幸福现象,再将其放到纸箱内。待投票结束后,组织学生自由抽取书写的“幸福现象”,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幸福指数”自主探究活动。另外,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小组或班级形式的合作探究学习,将个人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分享给他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切身感受到我国经济改革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结语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改要求,也是提高课堂趣味性与有效性的途径,值得教师深入研究与探讨。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从班上学生的学情出发,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精心设计更多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去感知知识,增强体验,从而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玉梅.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生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4(18):105-106.
  [2]文玉玲.新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2(8):61-63.
  [3]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9(1):75-76.
  [4]陈碧霞.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2(8):6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