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学解读文本,优化课堂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解读文本是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科学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领会教材的学习价值,抓住知识本质,感悟其新的变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灵活用好教材,创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解读 创新 四基 能力发展 高效课堂
  现在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修订而编制的,它更好地体现了新的理念和“四基”“四能”的目标要求。对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科学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领会教材的学习价值,感悟其新的变化,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灵活用好教材,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一、深入解读文本,促进能力发展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一次成功的教学中,“讲”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深入、独到的文本解读相关。由此可见,不同层次的文本解读对于师生课堂对话空间以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都会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文本就是我们的数学教材,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和依据。对文本的解读是备课的基本环节,只有准确解读,才能用好文本。有位教授曾说过: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内容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因此,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就是对教材文本进行科学有效的解读。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一课,教材增加了“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信息的?”以往的教材只是让学生从图中收集信息,然后根据已有的信息,尝试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而当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对于学生的要求明显更高。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收集到的信息呢?请看教学片段:
  师:“每个小组里负责挖坑和种树的学生四个,负责抬水和浇树的学生两个。”从這一段文字中,同学们都得到了什么信息?
  生:每个小组有六人。
  师:“每组需要种植树苗5棵,每一棵树苗浇水2桶。”根据这一信息,你又能想到什么?
  生:每个小组负责抬水的两个人一共要抬10桶水。
  通过这种方式对教材进行处理,学生面对教材中提出的“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一共要种多少棵树?”能快速运用已有的信息做出反应,并能正确列式解答。教师只有深入解读文本,领会编者的意图,才能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信息,学生收集信息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才能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二、创新使用文本,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要能正确解读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度分析,合理开发。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味在课堂上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分析判断、空间想象、归纳概括、逻辑推理等。只有创新使用新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才能教得创新,学生也才能学得有味;数学课堂只要学味十足了,学生就能爱学、乐学、能学。如果教师解读教材不正确或不透彻,就容易让数学课堂走味。
  例如,笔者上“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课前仔细阅读教师用书和教材,充分解读文本,明确“体积单位”概念的抽象性。在引导学生认识“体积”概念之后,笔者先拿出两捆接力棒,一捆3根,一捆5根(接力棒每根都一样),问:它们的体积一样大吗?你是怎样想的?再呈现长方体与正方体模型,提出问题:怎样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迁移以往学习的“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推想是否也可以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切割成大小相同的小方块,再通过数一数方块的多少来比较大小,从而顺利地展开体积单位的教学。在学习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体积单位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这几个体积单位的定义是什么。整节课上,教师不时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推理、方法迁移,引领学生尝试学习新知识。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创新使用文本,使整节课充满浓浓的数学味,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可见,解读文本时,教师要努力把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创新使用文本,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三、细心解读文本,准确抓住切入点
  细心解读文本是备课教学最基本的一个环节。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教师才能正确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找准知识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本质和教学的重难点,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数学基本思想。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组织丰富、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抽象的知识,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化教学的一种说明。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是生活中的三种不同形态,并非三件各不相关的事。教师要在“做”的基础上“教”,学生也要在“做”的基础上“学”。陶行知指出,“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可见,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是要让学生在亲自“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如教学五年级《认识体积》一章时,怎样让学生理解“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呢?上课之初,教师先呈现了两杯一样多的牛奶,然后将两杯牛奶倒入另外两个相同的玻璃杯中(杯子下半截不透明)。这时,学生看到两杯牛奶的高度不同。此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同样多的牛奶倒入相同的杯子中,牛奶的高度不一样呢?这是什么原因呢?”接着教师请两位学生把牛奶喝完,仔细观察杯子。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牛奶高出的那个杯子中有几块冰糖,冰糖占了牛奶的空间,牛奶的高度就上升了。这样设计的教学活动,正是教师抓住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这一抽象概念的数学本质。利用杯子里牛奶原本的空间被冰糖占用了,所以牛奶的高度才会上升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质疑,从而对“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与“物体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更加直观的理解,帮助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对“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备课解读文本时要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使他们获得本质的、最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真正落实“四基”的要求,让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解读文本,细致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抓住知识本质,创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吴成业.小学数学文本解读应把握五个“度”[J].教学与管理,2019(23):33-35.
  [2]罗静彦.小学数学教材中算理知识的分布与呈现[J].教学与管理,2018(35):52-54.
  [3]阳光.当今小学数学教学关注的两个特点和两个关键词[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53-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73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