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蓓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革。新的时代特征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当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新趋势下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试探性地提出了完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课题名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课题来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青年教师项目   课题编号:2019whcvcQ06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市场与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各种金融工具、融资手段也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自从2012年互联网金融开始迅速地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纷纷采用更加便捷的互联网交易平台,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也变得琳琅满目起来。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推动金融行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人才仍较为稀缺,存在巨大的岗位缺口。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行业,我国目前高职高专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着眼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岗位职责,逐渐与现代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需求相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显相对落后,尤其是实际操作方面与企业的运作流程存在脱节;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互联网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如何将课程体系体系的设置迎合当前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我们亟需探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仍以传统金融知识的教学为主,较少涉及网络金融方面的知识,没有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做支撑。据调研,部分院校院校仅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立了互联网金融的课程,而在金融本专业却鲜少涉及,或只是作为公共课或选修课开设。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按照传统的课程内容培养的学生将不再能适应当前就业的新趋势,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引起重视,调整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探索完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结合岗位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以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作为基础,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能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适应金融企业需求。学校教师可以与校外的企业专家、金融行业研究员成立工作小组,采用订单班和学徒制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市场上急缺的金融人才,并不断根据金融岗位需求的变动和业务的更新对课程设置及时做出调整。
  (二)重视学科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
  互联网金融是个跨学科的新领域,目前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和新的业务岗位存在对金融+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极大需求。所以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单一专业教学的枷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全面化,系统化,学校应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技能与知识相结合,改进实践教学手段
  目前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仍然是以传统的金融机构岗位技能为主,如商业银行柜面业务、传票录入、保单填写等。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给金融行业带来的剧烈冲击,许多金融机构的传统业务相继被新开发的产品营销渠道和业务流程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增加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配套互联网金融实训平台,给予学生更多机会体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实际操作模式,创新采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手段以培养互联网新时代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三、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适应产业新趋势的课程体系
  建设高职金融课程体系须以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岗位能力为基本导向,让学生能够拥有与当前企业岗位相符的能力和技能,在学校的帮助下让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效的得以提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仍然处于以满足传统金融岗位需求为主的阶段,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金融行业知识,进入到社会后很可能会因无法适应岗位要求和缺乏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被淘汰。这都要求高职院校顺应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的产业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为重点,重建和优化传统的金融课程体系,灵活培养方式。在以教授传统金融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互联网金融职业知识,注重学生与金融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以满足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企业对金融人才新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发展速度飞快,要求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对当前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岗位需求情况及金融机构的新业务进行了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各院校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经验,笔者对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及人培方案进行了研究整合。本文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四个主要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实践课程模块和行业定向拓展模块。在兼有传统金融课程的基础之上,新的课程设置模块融合了互联网金融的新兴理念,加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模块之间各有特色,且互相补充融合,使得整体课程设置与新兴金融产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充分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发挥新趋势下高职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各项功能,实现教学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以期为社会培养适应互联网金融岗位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传统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相对比较完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公共基础课程可以细化分为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两大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大学英语”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而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包括“金融学”、“经济学基础”、“统计实务”、“管理学”以及“基础会计”等课程的教学。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让学生在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核心课程之前能掌握财经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理论知识。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习金融基础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理论作为支撑,因此在原有的传统基础课程之上,新增1門公共基础课程“网络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信息专业的一门交叉课程,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专业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新增1门专业基础课程“互联网金融概述”。新增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及趋势有所了解,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思维打下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专业核心模块的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金融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掌握金融知识以及投资理财基本知识,具备金融市场营销能力,能够在对金融行业有宏观清晰的把握的基础上,提升专业技能。这一个模块的学分占比往往是最高的。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理财概论”、“证券投资分析”、“金融营销实务”和“保险学基础”等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获得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周期里,传统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发生了创新与变革,许多新的金融业务如网络借贷、互联网理财、新的众筹融资模式要求在传统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系中加入新的血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因此新增加了2门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目前,第三方支付的平台取代了原先传统的支付方式,新增的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支付、互联网金融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监管和风险的控制仍然是一个重点的命题,因此培养学生在信用审核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
  3、职业实践课程模块
  传统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证券投资模拟实训”、“理财基础技能实训”等,旨在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金融和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能够具备投资理财方面的实务操作技能,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培养理财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的投融资业务亦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新的操作技能,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加入“网络支付与结算实训”、“互联网金融产品交易实训”等实践课程,让学生熟悉通过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网络平台进行支付与结算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操作互联网金融的小额投融资方式,增强体验感和实操技能,提升学生的市场开拓能力。
  4、行业定向拓展模块
  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专业范围很广,除了基本的金融知识,它还融合了管理、营销和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内容。互联网金融企业偏好具备“互联网+金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对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行业定向拓展模块包括毕业设计、顶岗实习、资格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大赛等等。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学院应完善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更新实训操作系统和平台,与互联网金融实际操作接轨。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理财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外,学校也应尝试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合作,可以通过聘请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针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研发及营销过程开展讲座及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最新发展方向,以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
  现在许多金融专业的技能大赛中都新增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大赛模块,学生组建运营团队,使用模拟运营平台,参与比赛。过程中涉及“底层建设”、“P2P网贷”、“众筹融资项目”、“征信管理”及“第三方支付”等等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互联网金融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技能大赛相关赛项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改进课程体系。能促进学生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助于实现金融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开展
  1、科学制定课程体系的评价方案
  构建完善新的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学生知识储备和促进实践技能的提升。因此为了了解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我们需要制定课程体系评价方案,以促进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参与评价方案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和企业,但是由于三者评价的出发点和看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难以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这要求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维度,综合反馈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并在日后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
  在以学生为核心的评价方案中,我们可以采用针对互联网金融新课程开设情况的评教与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对课程教学满意度的反馈和课程习得情况的综合评价为基础,改革考试评价方案,将实践技能考核和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标准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方式方法;在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案中,可以采取到课堂中去了解教师对于互联网金融类课程的授课情况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教师间交流、座谈会的方式了解授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效果,从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企业评价方案对我们的教学也至关重要,获得企业评价反馈,加强行业市场调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是让产学紧密接轨而不脱离于新趋势的重要手段。学校可以向企业老师咨询教学情况,完善学徒制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企业回访、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企业需求,利用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反馈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与交流。
  2、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新的变化要求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及时推陈出新,传统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无法跟上新的课程体系要求。面对互联网金融全方位的渗透,传统金融机构亦纷纷加快步伐,望跟上新的时代发展趋势。如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创新金融理财环节,各大金融机构不断更新营销运作方式,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向互联网金融靠拢。在“淘宝”“京东商城”等购物网站发展得风生水起的今天,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牵手互联网电商平台。依托信息技术,传统金融机构与电商的业务融合不断加速。   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速,而当前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中对金融機构新的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内容仍涉及较少。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课程内容须密切衔接行业动向,及时调整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推动金融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不断改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职教云等资源丰富课堂,在让课堂变得形象生动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互联网思维。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目标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结合起来的极佳途径。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应积极探索完善校企合作方案,让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进行有效互补,以期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首先,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到金融企业实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切身地去学习和体会金融企业的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自己的意向岗位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哪些要求,在实践中的过程中,明确就业目标,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锻炼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从企业聘请相关互联网金融方面专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向他们分享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领域的最新动向和技术要求,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高职金融专业的专任教师也要敢于更新理念,具备互联网金融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了解当前社会金融行业的发展新趋势,不定期地深入到相关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进行学习交流,参与互联网金融专业方面的知识培训,提炼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评价与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将金融专业做大做强。
  四、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于高职金融专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梦想与艰辛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需要迎合当前“互联网+”新时代对金融人才提出的需求。本文在分析了传统高职金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院校情况进行了调研整合,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岗位需求情况,构建和优化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新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开展与实施的路径,以期培养出顺应新趋势,符合互联网金融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军林.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8,20(02):98-101.
  [2]潘锡泉. 互联网语境下金融基础课程教学的再造[J].金融教育研究,2016(5):77-81.
  [3]毛金芬,凌鉴宇.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6-79,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4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