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漆黑”“黑漆”是同义复词吗?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毛郅昊

  摘  要:有学者认为“漆黑”和“黑漆”都是同义复词,“漆黑”可倒序成“黑漆”。根据相关语言事实,“漆”是名词,“黑”是形容词,词性不同的词不能构成同义复词。“漆”和“黑”虽有意义关联,但名词与形容词表达的语法意义和作用不同,无法形成并列组合。“漆黑”应归为偏正型复合词,释义为“像天然漆一样黑”;“黑漆”应归为定中短语,释义为“黑颜色的漆”。
  关键词:“漆”;“黑”;词性;同义复词
  “漆黑”和“黑漆”的释义关键在于“漆”。陈书悦、周掌胜在《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一文中,并没有详细分析“漆”的含义和词性,而是根据语境直接把“漆”释为“黑”[1]。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可能不够妥当。下面,我们首先分析“漆”的词义及演变,然后对“漆黑”“黑漆”的结构进行分析,由此可知,两者不可能是同义复词。
  一、“漆”的释义及词义演变
  《说文解字·桼部》:“桼,木汁。可以?物。象形。桼如水滴而下。”[2](P12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汁名桼,因名其木曰桼。今字作漆而桼废矣。”段氏并解释说:“,谓左右各三皆象汁自木出之形也。”[3](P276)又《说文解字·桼部》:“?,桼也。从桼,髟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韦昭曰:刷桼曰?。师古曰:以桼桼物谓之髤。今关东俗谓之捎桼。捎即髤声之转耳。髤或作?。按:以桼桼物皆谓之?,不限何色也……然则或赤、或黑、或赤黑兼、或赤多黑少,皆得云?。”[3](P276)
  《字源》对“桼”的解释是:“象形字。‘生漆’之‘漆’的本字……本义指漆树皮里的黏汁,又叫生漆,可用作涂料。也指漆树……又指用生漆涂。《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疠),吞炭为哑。’”[4](P556)《字源》在解释“漆”字时,提到了漆的颜色:“又,漆汁呈暗褐色,故又引申为黑色。”[4](P961)
  可见,“桼”是“漆”的本字。它的本义是树汁;能生产这种树汁的树也叫桼(漆)。这种树汁可以直接涂在物体表面,也可以加工成其他颜色后再涂。因此,“漆”又可以泛指一切漆料。由于这种树汁的颜色是暗褐色的,所以“漆”又引申出黑色这一义项。“漆”的上述义项都是名词,后来又发展出动词的用法:给物体涂漆料的动作也称为漆。至于“?”“髤”“髹”三字,它们之间是异体关系。“?”“髤”二字现在已很少使用,而“髹漆”作为行业语仍在使用。
  “漆”的词义演变情况如图1所示:
  “漆”在先秦时期中即有表示漆树的用法。《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这里的“漆”指的就是漆树。
  当人们直接使用天然漆时,它可以表示漆料。因此,“漆料”义出现较早。例如:
  (1)君盖用漆,三衽三束;大夫盖用漆,二衽二束;士盖不用漆,二衽二束。(《礼记·丧服大记》)
  “漆”作为动词的用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例如:
  (2)昆仑、狗国、鬼亲、枳巳、闟耳贯胸、雕题、离卿、漆齿。(《逸周书·王会解》)
  通过对语料库在线的检索,我们发现,带“漆”的用例共有1372例。其中,“黑色”义的出现比其他几个义项要晚。在唐代之前,语料库中的“漆”基本不表示黑色。唐代孟郊《吊卢殷十首》其七:“初识漆鬓发,争为新文章。”诗句中“漆鬓发”的出现表明,“漆”已经有了表示黑色的义项。我们认为,这种义项的来源很可能与比喻的运用有密切关联。
  “漆”之黑色义项的产生过程大致如下:物体外表涂了天然漆而呈现黑色;人们把黑色的东西比喻为像漆一样;由于漆可以表示一种颜色,于是本身就是黑色、没有涂漆的东西也可以用“漆”来修饰。其中,“漆”用作比喻的例子如下:
  (3)窃见玉书,称美玉白若截肪,黑譬纯漆,赤拟鸡冠,黄侔蒸栗。(三国魏曹丕《与锺大理书》)
  (4)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
  (5)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宋书·谢晦传》)
  (6)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唐代杜甫《醉歌行》)
  (7)潍、淄其道。唐代张守节正义:“……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史记·夏本纪》)
  (8)师与泰首座冬节吃果子次,乃问,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三)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在于讨论“漆”的颜色属性,因此对图1进行了简化和细化。这里对“漆树”义和“刷漆”义暂不讨论,“树汁”和“漆料”核心义的颜色属性,可细化为图2:
  由图2可知,“漆”的本义是天然漆;后来也泛指各种颜色的漆料。“漆黑”中的“漆”用的是本义,释义为“像天然漆一样黑”;“黑漆”中的“漆”用的是引申义,释义为“黑颜色的漆”。
  二、漆与漆器的历史
  通过对中国漆与漆器历史的简单描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漆的词性和意义。
  漆树皮被割破后流出的漆液呈乳白色,接触空气氧化后呈黑色。这种黑色的漆液称为生漆,也叫天然漆[5]。胡沁心指出:“我国是最早认识生漆的特性并能将之调成各种颜色,用作器物表面装饰、作美化之用的国家。良渚文化的漆器一般为黑色。”[6]金普军在《汉代髹漆工艺研究》中说到:“汉代漆器涉及器械(包括漆车)、文房用品、丧葬用具等诸多方面。”[7]其中,古人给车轮车轴所涂之漆颜色多样:
  (9)羊车,一名辇车,其上如轺,伏兔箱,漆画轮轭。武帝时,护军羊琇辄乘羊车,司隶刘毅纠劾其罪。画轮车,驾牛,以彩漆画轮毂,故名曰画轮车。(《晋书·舆服志》)
  不仅如此,古人还有给头部饰物涂漆的传统。黄金贵在《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中指出:“幞头这种首服里面有一个衬物叫巾子,巾子表面常漆成黑色。”[8](P290)黄金贵、黄鸿初在《古代文化常识》中介紹古人服饰时说:“不染色的是素纱。也可染色。冠用乌漆纱,其首服习称乌纱帽。后世称乌纱帽者就是幞头类的一种。”[9](P10-11)乌纱帽指的是漆成黑色的帽子。后特指官帽,借以指代官职。   三、“漆黑”结构分析
  陈书悦、周掌胜在《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中指出:“‘漆黑’就是黑的意思,是一个同义复词。”[1]陈文共举三例:
  (10)漆车、藩蔽、豻幎、雀饰。郑玄注:“漆车,黑车也。”(《周礼·春官·巾车》)
  (11)初识漆鬓发,争为新文章。(唐代孟郊《吊卢殷十首》其七)
  (12)他穿一件藏青的绸袍,西服裤,漆皮鞋。(曹禺《雷雨》)
  在《汉语大词典》中,“漆”的一个常用义项也是“黑”[10](卷六,P64),其例句同样是“初识漆鬓发,争为新文章”。
  不过,我们不能就据此断定“漆”的释义为“黑”。下面,即对此展开分析。
  (一)“漆”與“黑”的词性不同
  《汉语大词典》把“漆”的本字“桼”释作“黑色”[10](卷四,P1056),把“漆”则释作“黑”。可以看出,两个释义前后并不统一。黑和黑色虽为同义词,词性却不相同。
  众所周知,词类划分主要是以功能为依据。在CCL语料库中,通过对描写颜色的“黑”字语料进行检索,我们发现,“黑”可以充当谓语,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
  (13)是时文宣幸晋阳,以所忌问左右曰:“何物最黑?”对曰:“莫过漆。”(《北齐书·上党刚肃王涣传》)
  (14)钦色尤黑,故时人号为黑面仆射。(《魏书·景穆十二王传》)
  (15)南边其形稍黑,北伴(畔)来者体黄。(《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16)忽见一人,貌甚黑,被绿袍,自水中流,沿泳久之。(《太平广记》卷三百一十)
  (17)及亥子之际,天光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十二月·除夕》)
  我们对“最漆”“尤漆”“稍漆”““甚漆”愈漆”等关键词也进行了检索,却没有发现相关用法。由此可见,“黑”是性质形容词;意指涂料的“漆”则是名词。因此,“漆”与“黑”的语法功能不同。
  再看郑玄“漆车,黑车也”这一释义。我们认为,这是在特定语境下的注释,不能据此就将“漆”机械地理解为“黑”。《周礼正义》卷五十二贾公彦疏:“凡大夫所乘墨车,无篆缦之饰,直得黑名,是凡车皆黑漆也。”孙诒让正义:“……蒲棼藻萑四蔽皆不漆,惟此车蔽加漆,故专得藩称矣。”[11](P2619)如上文所述,唐代之前“漆”还没有引申出表黑色的义项。因此,这里的“漆”应指漆料;“漆车”的意思是涂了漆的车。由于漆有多种颜色,郑玄特意解释此处是黑色的漆,故曰“黑车”,以此来补述车的颜色属性。古人用语较简,致使后人以为“漆”就是“黑”。实际上,郑玄并没有直言“漆,黑也”。
  在《汉语大词典》中,把“漆人”解释为“涂漆的尸体”;把“漆布”解释为“用漆或其他涂料涂过的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漆车”即“用漆涂过的车”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在汉语中,名词作定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漆车”“漆鬓发”“漆皮鞋”均是名词修饰名词,而“黑车”“黑发”“黑皮鞋”均是形容词修饰名词。
  漆皮是指在真皮等材料上淋漆,这种皮鞋面料在民国中后期已开始流行[12](P94)。漆皮鞋款式多样,不全是黑色,而且它和黑皮鞋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漆皮)鞋,(黑)皮鞋。因此,从结构和意义上来看,“漆皮鞋”并不等于“黑皮鞋”。同时,这里的“漆”也应该视作名词。
  此外,“血”“朱”都是名词,和“漆”一样,它们也都可以表示颜色。在《汉语大词典》中,“血”的一个常用义项是“血红色”[10](卷八,P1340);“朱”的一个常用义项是“大红色”[10](卷四,P728)。就此而言,《汉语大词典》宜把同为名词的“漆”释作“黑色”。
  (二)“漆黑”的构词方式及释义
  《辞源》将“漆黑”解释为“极黑,黑暗无光”[13](P2480),并引用唐代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为例证:“姆抱幼子立侧,眉眼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这一用例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漆黑”的最早用例。此处的“漆黑”系状态形容词,在该句中作谓语。一般而言,人们是不会给小孩子的头发涂漆的,因此,这里的“漆黑”属于不涂漆而自黑。如前所述,“漆”在唐代产生了黑色义,而且这一义项是源自比喻。就此来说,它应释作“像漆一样黑”。
  邢公畹指出:“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都是偏正式的,前一语素修饰后一语素。其中第一个语素是名语素的都有‘像某物一样’的意思。”[14](P241)佟慧君在论述比喻式造词法时也指出:“作为修饰成分的前一词素用作比喻。”[15]
  古代没有颜色卡可以参照,古人描述颜色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在古代人的思维中,和天然漆这种常见涂料一样的颜色即是黑色,于是便造出“漆黑”一词。“雪白”“血红”“土黄”等词也是同样的构词方式。我们知道,血的颜色是红色,但不能把“血”和“红”等同起来;以此类推,漆的常见颜色是黑,也不能把“漆”和“黑”等同起来。
  《现代汉语词典》对“血红”的解释是:“像鲜血那样的红色。”[16](P1490)这一释义没有体现出“血红”的形容词词性;对“漆黑”的解释是:“非常黑;很暗。”[16](P1022)这一释义则回避了“漆”的含义。李晓希将“血红”和“漆黑”分别解释为“像血一样红”“像漆一样黑”[17]。相对而言,笔者更赞同李晓希的释义方法。
  综上,“漆黑”“土黄”“血红”等,均属于偏正型(或曰状中式)复合词,居前的名词性语素修饰后边的形容词性语素,这类形容词应解释为“像N一样A”。
  四、“黑漆”结构分析
  通过对语料库的检索,我们发现“黑漆”有如下用例:
  (18)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为继室。诸子无母者,太祖皆令后养之。裴松之注:“《魏书》曰: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19)伏兔箱,青油幢,朱丝络,毂辋皆黑漆。(《隋书·礼仪志五》)
  (20)武职则冠金帖起云镂冠、银帖间金缕冠、黑漆冠。(《宋史·夏国传上》)
  (21)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巾,乃杨维祯入见太祖时所戴。(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四)
  例(18)中的“后”是曹操的继室卞皇后。作为贵族阶层中的一员,她可以拥有大量漆器,而且当时的漆器技术已相当成熟,这些器物原本也可以漆成各种颜色。不过,卞皇后不崇尚华丽,所用漆器均只涂黑漆。可见,这里的“器皆黑漆”应理解为器物表面均涂上黑色漆液。在例(19)中,车轮、车轴涂漆后,不仅可以防腐,而且外表美观,这里特意指出漆料的颜色是黑色。这两例中的“黑漆”都属于定中结构。杨伯峻、何乐士先生认为:“在古汉语中,主语和名词谓语之间可插入一些副词,主要有:伊、繁、皆、诚、实、尽、素、即、固、乃、良、必、真、亦、又、本、盖、其等。”[18](P708)由此可知,以上两例中的“器皆黑漆”和“毂辋皆黑漆”,都属于名词谓语句。
  例(20)中的“黑漆冠”、例(21)中的“黑漆方巾”等头部饰物,都是用黑漆染色制成的。这里的“漆”指的是漆料,是名词,“黑漆”是定中短语。在例(20)中,“金缕冠”中的“金”修饰“缕”;相应地,“黑漆冠”中的“黑”也应修饰“漆”。这也可以证明“黑漆”是定中短语。
  在古汉语语料库中检索,“黑漆”一词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
  (2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吕氏春秋·察微》)这里的“白垩”是定中短语,是白土的意思;与之相对的“黑漆”,自然也是定中短语。
  据《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的观点,“漆”有黑义,“漆黑”意同“黑漆”,“黑漆”是并列(联合)结构。我们认为,“黑”和“漆”词性不同,“漆黑”“黑漆”的意思也不相同;“漆黑”是状中式状态形容词,“黑漆”是定中式体词性短语,两者都不是联合短语。因此,不应将“漆黑”和“黑漆”混为一谈。
  《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还认为,成语“漆黑一团”又可写作“黑漆一团”[1]。不过,“黑漆一团”在语料库中出现频次较低,不够典型和规范,无法与“漆黑一团”相提并论。通过对BCC语料库的检索,我们发现,“漆黑一团”和“黑漆一团”的用例数量相差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周掌胜在《同义复词与语文辞书编纂》一书中指出:“同义复词结构方式一定属于并列式。”[19](P6)桂靖在综合了诸多学者对同义复词的定义后概括道:“同义复词在词形上表现为两个词根即两个字的并列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基本相同或相近的词结合在一起,表示同一概念或同一事物,表达同一个语法意义和作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是同义复词。”[20]就《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所列举的其他同义复词来看,词性都是相同的。比如,“全无忌惮”中的“忌”和“惮”都是动词,“奉为楷模”中的“楷”和“模”都是名词,“耳根清净”中的“清”和“净”都是形容词。不过,“漆黑一团”中的“漆”是名词,“黑”是形容词。如前所述,同义复词类似于联合型复合词或联合短语,词性不同的词无法组合成同义复词。就此来说,“漆”和“黑”虽然意义有关联,但名词和形容词所表达的语法功能和作用不同,它们是无法构成并列短语的。我们认为,“漆黑”应归为偏正型或曰状中式复合词,释义为“像天然漆一样黑”;“黑漆”则应归为定中式短语,释义为“黑颜色的漆”。
  参考文献:
  [1]陈书悦,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成语词典的释义修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4]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5]张飞龙,赵晔.良渚文化的髹漆艺术[J].中国生漆, 2013,(4).
  [6]胡沁心.被遗忘的明珠——浅谈晚期良渚文化中漆器的特点与价值[J].名作欣赏,2012,(10).
  [7]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新一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9]黄金贵,黄鸿初.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商務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7.
  [10]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1][清]孙诒让.周礼正义[M].汪少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5.
  [12]张慧琴,武俊敏,田银香.中外鞋履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13]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Z].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8.
  [14]邢公畹.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15]佟慧君.“名+形”结构偏正式形容词之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2).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7]李晓希.BA式状态形容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8]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2001.
  [19]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0]桂靖.《后汉纪》同义复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937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