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以浙江省396位农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计算了农村居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不高,总体得分为63.30;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收入因素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而非收入因素中的社会生活感受、社会保障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
  关键词 生活满意度;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影响因子分析;浙江省
  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认知中的重要组成,是指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主观评价。实现人民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对“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深入实践。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以美好幸福为价值追求,成为了新时代的政府担当和使命。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的农村建设,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乡村建设工程,并得到十多年的持续性深入推进。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中也提到,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检验小康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就是民生幸福指数,农村居民作为浙江省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已十年有余,政府决策部门和相关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武前波等人[1]梳理了2003年以来浙江省乡村建设的实施过程后发现,各地方对乡村整治建设力度仍未下降,尤其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新产业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积极提升。但当前乡村建设似乎进入瓶颈期,如乡村人口空心化、乡村贫困等问题值得关注。胡静[2]通过对湖北省968位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年龄、村基层组织提供的措施、自我评价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满意度影响较大,其中农村居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较高,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及文化建设满意度较低。张丽军[3]以江苏省为例研究发现,农村居民的学历、收入、居住时间长短及对社会的看法对其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非收入效应中,家庭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杨静和陈亮[4]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应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增收、醫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
  由于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也存在差异,不同的研究均会有不同的结论和发现。但综合来看,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大部分农村居民的肯定。此次研究正是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整合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浙江省数据并分析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针对性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提出更合理的建议。
  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选取自中国社科院2017年5月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CSS)中关于浙江省农村综合状况的部分数据。具体调研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决定,调研过程中共发放410份问卷,最终选取有效问卷396份,有效回收率达96.6%。问卷调研的内容包括住户成员、个人工作状态、家庭生产生活情况、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社会团结和社会参与等9个方面。考虑到问卷数据的可量化性及数据的准确性,抽取了该问卷中的部分问卷数据对生活满意度测量的因子进行分析研究。
  资料出处说明:研究中使用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资助的《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该调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执行,项目主持人为李培林。
  2 满意度测度指标选取及结果分析
  2.1 满意度测度指标选取
  随着政府对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和乡村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更多的学者通过探究影响农村居民生活的满意度因素来间接研究一个地区农村建设的各方面情况,其中的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农村居民对当前所在社区的各方面状况的评价与反馈,并对反馈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得到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和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关地区改善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部分学者采用多指标赋值方法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进行多角度研究,如选取征地过程与生活预期因子、基本权益因子、身份认同因子及社区文化因子等指标对失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研究[5];还有学者从自感健康状况、家庭收入、人的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状况进行评估[6]。考虑到影响指标的可量化和有效性,从CSS问卷中选取了如表1所示的4个基本指标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得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得分。
  2.2 满意度测度结果分析
  由图1所示,为农村居民的各项满意度状况,基于图中数据对表1中各项指标采用等距离赋值法,将5个等级分别赋值为20、40、60、80和100,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浙江省农村居民对社会建设的满意度最高,得分均值为70.05;而满意度最低的为经济状况,得分均值仅为53.08,二者相差约16.97。由此可见,在当前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乡村建设工程下,社会各方面的建设如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政务办公和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成效,使得农村居民能够切实感受到社会建设水平提高带来的生活舒适感与幸福感。因此,在生活水平感知和社会保障方面,浙江省农村居民的满意度较好,侧面反映出浙江省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在基础建设方面是较为成功的;但同时大部分居民对当前的经济状况并不满意,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地方政府可能在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及扶助乡村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工作仍有不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陈彩娟[7]认为,尽管从整体来看,浙江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逐年呈缩小趋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不小,且区域之间尤为明显。浙江省近年来经济增速快,各大城市人均收入不断上升,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由此可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地区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依旧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农村居民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没有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因此,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提高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或许是今后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核心工作。   采用等权重赋值法对浙江省农村居民进行生活满意度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浙江省在近年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得分均值约为63.3,总体上生活满意度得分并不高,并且可以观察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统计结果呈现倒U型分布,满意度得分主要集中在50~80,占样本总量的63.64%。其中,比例最高的60~70占总量的23.23%,可见浙江省农村居民对当前的生活并没有特别满意,处于一种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没有满足对生活深层次需求的状态。同时发现,满意度得分低于50分的比重占总量的17.89%,说明当前还有部分农村居民对生活状况感到不满意,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浙江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足,没有让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果普及到所有农村居民上,但同时也不排除由于不同居民差异化的需求和感知导致不同的居民对当前农村生活或农村的建设状况的评价存在差异性的情况。
  3 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3.1 满意度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状况的研究表明,现阶段浙江省内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并不高。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的关键在于探索其影响因素,相关研究也可以为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较好的参考。因此,部分学者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如表3所示,学者在对农村居民满意度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研数据,采用回归分析[8]、因子分析[2,9]、Logistic模型[6,10-11]、SEM模型[3]等差异化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经济状况对农民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家庭收入高,生活满意度也越高;此外,受教育程度、社会活动参与度等非物质性因素也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较大影响。整体上,以定量方法为主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所涉及到的研究考虑得较为全面,相关结果也为推动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3.2 影响因素选取与结果分析
  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作为一种对自身生活状况总体感知的度量指标,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科院调研问卷中的相关数据,综合选取了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人均年收入、人均年消费、日常社交、文体活动、家庭氛围和居住地环境等13个指标,并通过因子分析法来提取影响当前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因子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从众多的变量中提取出少量且具有代表含义的综合因子,因此其前提条件要求变量之间需要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对最初选取的13个指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得分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筛选无关变量,进一步提取所需的影响变量,具体结果表4所示。
  假定当P值小于0.05时,即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因此表4的结果表明,教育程度、人均年收入、日常社交、文体活动、家庭氛围等10个指标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因此,基于这10个指标提取出能够解释生活满意度的代表性综合因子。
  借助SPSS 22.0进行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公因子个数确定的原则为特征值大于1,结果显示有3個公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前3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达到59.38%,因此可认为前3个因子已经包含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再将前文的10个评价指标划分为3类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F1)包含日常社交、家庭氛围、文体活动和居住地环境4个指标,主要与农村居民对农村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有关,故将其命名为社区生活感受因子;第二公因子(F2)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信任、政府基本住房保障、社会风气4个指标,主要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文化有关,故将其命名为社会保障与文化因子;第三公因子(F3)包括教育程度与人均年收入两个指标,主要与农村居民个人发展有关,故将其命名为个人发展因子。综上,通过因子分析对10个相关性较强的因子变量进行降维分类,划分为社区生活感受、社会保障与文化、个人发展3个因子,并通过回归分析测度了这3个因子对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将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浙江省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综合评价模型如公式1所示。
  (在该综合评价模型中,F表示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得分,F1~F3表示3个主因子得分。F值得分越高,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越高。
  4 讨论
  此次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有所差异,其中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显著,而社区生活感受、社会保障与文化因素反而较大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现阶段,随着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乡村建设工程的深入,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提高,乡村经济得到振兴,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但与此同时,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温饱问题,而是逐渐追求物质和精神两种层面的满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一方面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影响,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层政治体制建设,社区文化与自然环境等,但与此同时,理想的生活水平仍需要依靠自身来创造,而不同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能力。农村由于具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往往使得当地居民的教育程度并不高,间接影响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
  2)社区生活感受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精神上的主观感受。上述结果表明该方面的主观感受较大程度影响着居民对农村生活满意度的评价,意味着当前浙江省农村居民对社区生活的丰富性和舒适性有了一定的需求,即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不仅要关注民众物质基础层面的需求,更需要广泛地了解居民对社区文化和环境建设等精神层次的内在需求,针对性地广泛收集农村居民对改善社区生活、丰富社区活动相关的想法,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发挥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更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3)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是农村居民“老有所依,住有所居”的基本条件。完善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资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来提高居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而社会风气、社会信任等社会文化因子反映着居民对社区文化和群众价值观的主观感受,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在农村中也需要弘扬和提倡,良好的社会氛围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居民对所处环境的正向评价,从而提升农村居民对生活的主观幸福感。
  5 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研究发现,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出发提高浙江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1)村基层组织所提供的相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社区生活风貌。坚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乡村建设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文化活动的充实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依,住有所居。近年来,浙江省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保障范围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逐渐暴露出资金收紧的相关问题。优化制度供给、提高政策普及、升级治理水平将有效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农村居民基础知识教育,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完善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人群,组织差异化的就业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供非农就业岗位或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就业,在此基础之上,推进形成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武前波,俞霞颖,陈前虎.新时期浙江省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供给[J].城市规划学刊,2017(6):76-86.
  [2] 胡靜.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的调查与评价——以湖北省的经验数据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4(1):33-39.
  [3] 张丽君.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3.
  [4] 杨静,陈亮.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及需求期望研究——来自河北省三地市的调研[J].经济研究参考,2012(27):44-54.
  [5] 闫东升,杨槿,陈雯.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仙林新村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8,27(7):1625-1636.
  [6] 袁庆,李清华,徐凌忠,等.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1):100-102.
  [7] 陈彩娟.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解、现状评判和对策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9,43(9):95-101.
  [8] 蔡伟.农村居民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9.
  [9] 高翔,葛敬光.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5):116-120.
  [10] 胡荣华,陈琰.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12,29(5):79-83.
  [11] 高歌,高启杰.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叶县的调研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1(3):61-68.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0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