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京师同文馆德籍教习施德明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德国人施德明曾于19世纪末在京师同文馆担任化学与矿物学教习。他不但是中国第一位德国籍的化学教习,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化学教习。在研究人物的过程中,挖掘出一些重要的原始文献,从中获取到不少关于此人的信息,所得结果大大增进了对其生平事迹的了解,意图填补中国和德国科学史在相关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    施德明  化学  历史  中国  德国
  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19世纪后半期起,中国开始重视现代科学教育。始建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教育机构,带有高等教育的特征,对近代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知识的教授与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1—2]。京师同文馆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不久后学校便引入了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其中包括1871年起开设的化学课,并由同年到馆的法国人毕利干(Anatole Adrien Billequin,1837—1894)讲授。毕利干是法国著名化学家布桑果(Jean-Baptiste Boussingault,1802—1887)的学生,但未曾取得过博士学位[3—5]。他在同文馆担任化学与博物学教习。1893年离开同文馆后,继任他的是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中文名为施德明,文献中常给出其原名为Carl Stuhlmann或C. C. Stuhlmann。目前科技史料中所提供的关于此人的信息极为有限,据称他来自德国汉堡[6—8],在京师同文馆担任化学和矿物学教习[8],曾和其中国同事王钟祥一起将德国分析化学大师伏累森纽斯(Carl Remigius Fresenius,1818—1897)的著作《定性化学分析导论》(Anleitung zur Qualitativen Chemischen Analyse)翻译成中文,取名《分化津梁》,1897年由京师同文馆出版[6]。施德明不但是中国第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化学教习,同时也是在中国的第一位德国籍化学教习。至于他的博士学位是在哪所大学获得的,已有文献中所给信息相互矛盾: 有说他的博士学位是在汉堡大学取得的[5],也有说是在弗莱贝格大学①取得[9],而此人的生卒年份和地点亦不详。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科学史学界对该人物都缺乏较深入的了解。笔者对这位曾在19世纪末的中国从事化学教育事业的德国学者颇感兴趣,作了一番调查研究,挖掘出了一些重要的原始资料,大大丰富了对此人生平事迹的认识,所取得的结果将以下文呈现。
  二   《中国圣地》与《中国童话》
  笔者发现,在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立图书馆②藏有一本德语小册《中国圣地》(Heilige St?tten Chinas),该书副标题为“出自旅华者C. C. Stuhlmann(1909)博士教授的日记”(Aus dem Tagebuch des Chinafahrers Professor Dr. C. C. Stuhlmann,1909,图1)[10]。书里的内容来自报刊《明登新闻》(Mündensche Nachrichten)③,出版于1938年,当时作者(即C. C. Stuhlmann)已去世,是由其遗孀安娜(Anna Stuhlmann)整理出来的。该书的导言部分应该是安娜自己加上的,系对已故丈夫的生平所作的简短介绍,其主要内容为: 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英国设立海关局,负责人是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他欲从欧洲各国吸纳年轻人前往中国建立并负责各地方海关,两位来自汉堡的商人为此受其聘用,C. C. Stuhlmann即为之一; 他于1869年踏上中国土地,当时年仅19岁; 芝罘(今烟台)是他去的第一个港口城市; 1882年,他辞去职务回到德国,先后在柏林和弗莱堡学习化学及相关专业,并于1886年在弗莱堡以晶体学方面的研究取得博士学位; 1893年,他受聘于北京新建立的大学,并在那里工作至1900年; 此后由于学校陷于停顿,遂再次进入海关部门工作,在南京担任主管职务,直至去世前夕;1909年他卒于格斯拉①。
  由以上内容,结合已有史料可知,该日记作者C. C. Stuhlmann应该就是继毕利干之后京师同文馆的第二位化学教习施德明。他曾是汉堡商人,后在德国大学求学,并取得了博士学位,且其学位是在弗莱堡大学取得的,而不是汉堡大学②,也不是弗莱贝格矿业学院③。按文中所给信息,他在1869年时19岁,可以推断施德明出生年份应在1849或1850年。另外,文中所称在北京新建立的大学指的应是京师同文馆④。
  这篇日记详细记叙了作者(即施德明)于1871年8月底—9月底在山东境内的一次旅行。施德明在文中提到,1871年8月,时任俄国在北京的观测台台长的费礼饬博士(Hermann Peter Heinrich Fritsche,1839—1913)从北京来到芝罘,欲在山东境内做一番科学考察,包括地理、地磁和高度测量,并打算将所得结果发给俄国圣彼得堡的科学院。而施德明正好也想游览一下山东的著名景点,于是两人定好结伴而行。根據《中国圣地》记载,他们于1871年8月31日从芝罘出发,途经莱州、潍县、济南,之后到达泰山所在地泰安。施德明一直对泰山怀有崇敬之心,他和费礼饬本计划一起登上泰山,但由于遇到恶劣天气,后者中途放弃登顶,而施德明则坚持登上了泰山顶峰,并用费礼饬交付于他的仪器测得泰山高度为1545米⑤。离开泰安后,他们继续南行,终于到达了施德明此行的终点 —— 曲阜。施德明十分敬仰孔子,他如愿以偿地拜见了曲阜的孔子墓,之后他与费礼饬分道扬镳,后者一路北上前往北京,而施德明则于9月30日返回芝罘。   笔者另找到一篇署名为C. C. Stuhlmann的德文文章,于1876年发表在一份名为《地球》(Globus)的德文期刊上[11]。该文章的标题为“中国童话”(Chinesische M?rchen,图2),署名部分显示作者所在地为汕头。作者在文中翻译了《聊斋志异》中的三则短故事,分别为《金陵乙》《狐入瓶》和《红毛毡》,并称自己尽量将原文逐字逐句翻译成德语,没有添油加醋。作者还说道,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三篇短文,是由于前两篇关于狐狸的故事,他认为与欧洲某些地区,比如德国萨克森的一些关于狼人的民间传说有神似之处,而第三篇他认为可能改编自关于北非迦太基建立的古老传说①。施德明将第一篇《金陵乙》的标题译为“南京酒商”(Ein Weinh?ndler zu Nanking),第二篇《狐入瓶》的标题译为“罐中之狐”(Der Fuchs im Kruge),第三篇《红毛毡》标题译为“红毛人之毯”(Der Teppich der rothhaarigen M?nner)。
  从《中国圣地》和《中国童话》可以看出,施德明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颇感兴趣,至于他对中国的兴趣是在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了,还是来到中国之后才产生的,尚无法获知。
  三   博士论文
  对于施德明的博士论文,笔者做了一番仔细调查。如上述日记的前言部分所称,施德明的博士学位是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获得的。笔者查得弗莱堡大学图书馆确实收录有署名为C. C. Stuhlmann的博士论文,时间为1887年[12]。另外,格廷根大学图书馆和柏林州立图书馆亦有所收藏。与此同时,笔者在德国的古籍市场上十分幸运地找到并购得该博士论文的原印本(图3左)。封面右下方的印章表明,该原印本原属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化学所的图书馆,但不知何故落入古籍市场。如封面所示,该论文标题为“对苦杏精的研究”(Beitr?ge zur Kenntniss des Amarins),出版于1887年,作者C. C. Stuhlmann,出生地为汉堡,所获得的是弗莱堡大学高等哲学系的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共25页,其中作者对苦杏精及其21种衍生物的晶体做了详细研究,给出了结晶所用的溶剂、晶体学参数(包括晶系、晶格常数)、物理性质(熔点、颜色、光学性质),并对每种晶体绘制了相应的晶形图。图3右为博士论文中的一页。
  下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问题便是,施德明的导师是谁?在此须指出的是,即使找到了原版博士论文,也未必能知晓相应的导师名字,因为在当时,并不是所有的博士论文都含有导师信息,与今天的情况有所不同。施德明在其博士论文末尾写道,此论文所做的工作是在讲师贝肯坎普(Jakob Beckenkamp,1855—1931)博士位于爱尔萨斯的米尔豪森的矿物学与化学实验室里完成的。而在正式致谢部分,施德明首先对贝肯坎普致以崇高敬意,另外还对两个人所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他们分别是克劳斯(Adolph Claus,1840—1900)教授和埃尔布斯(Karl Elbs,1858—1933)讲师。由此可见,贝肯坎普乃是直接指导施德明博士课题的导师。
  贝肯坎普是一位著名的德国矿物学家,1855年出生于霍希海姆,在波恩大学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883—1890年在米尔豪森担任中学教师,于1885年在弗莱堡大学取得任教资格,相当于讲师级别①,1890—1897年在米尔豪森的化学学校担任物理和化学教授,后前往维尔茨堡大学担任矿物学和晶体学教授,曾是列奥波特科学院(德国科学院前身)院士。因此,和毕利干一样,施德明也可算是名师之徒了,而他比毕利干更进一步的是取得了博士学位。晶体学是一个涉及化学、矿物学、物理以及数学的学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施德明在同文馆不但担任化学教习,而且还任矿物学教习。他在晶体学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术背景表明,这一席位安排是合情合理的。
  四   其它科研活动
  除了上面的博士论文外,笔者还查到施德明发表的其它三篇科学论文。1888年,德国学术期刊《晶体与矿物学报》(Zeitschrift für Krystallographie und Mineralogie)第13卷上刊有以C. C. Stuhlmann为作者的、题为“苦杏精及其化合物的晶体学研究”(Krystallographische Untersuchung des Amarins und seiner Verbindungen)的论文[13]。细阅该文内容,实际上是其博士论文的翻印。同刊同年第14卷上刊有“出自弗莱堡教授克劳斯博士先生的化学实验室的晶体学报告”(Krystallographische Mittheilungen aus dem chemischen Laboratorium des Herrn Professor Dr. Ad. Claus zu Freiburg i./Br.),作者署名C. C. Stuhlmann[14]。该文报道了12种有机化合物晶体,给出了它们的结晶溶剂、晶体学参数和物理性质。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指出,该研究有些部分是在贝肯坎普的位于米尔豪森的矿物学实验室完成的,有些部分则是在弗莱堡大学化学研究所的克劳斯的晶体学实验室完成的。第三篇文章发表于同刊1889年第15卷,标题为“溴喹啉衍生物的晶体学报告”(Krystallographische Mittheilungen über Derivate der Bromchinoline),其中描述了14种溴喹啉衍生物晶体的晶体学和物理性质参数[15]。与其它几篇文章不同的是,此文署名部分所提及的地点不再是弗莱堡,而是汉诺威①。施德明在汉诺威具体做了些什么,目前尚不清楚。
  1890年的《汉堡科学机构年鉴》(Jahrbuch der Hamburg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Anstalten,出版于1891年)中有一篇题为“汉堡化学实验室”(Chemisches Staats-Laboratorium)的文章,作者为该实验室主任维贝尔(Ferdinand Wibel,1840—1902)[16]。該实验室的前身是汉堡学术高中的化学实验室,1878年独立而出,成为汉堡的官方化学研究与监测机构,1919年起归属于是年新建立的汉堡大学。1921年起改为汉堡化学研究所,1969年被并入汉堡大学化学系。维贝尔在此文中对1890年实验室的情况做了总结,其中提到,实验室雇佣了Dr. C. Stuhlmann作为临时科研助手。笔者认为,这个Dr. C. Stuhlmann很有可能就是施德明,因无论是名字、头衔、地点还是工作单位性质都与施德明的情况颇为匹配。但他只待了不到一年,这一临时职位同年由另一员工取代[16]。   最后,还有一篇发表在1895年的德文刊物《实践化学学报》(Journal für praktische Chemie)上的署名为克劳斯的论文——“关于间三苯基三嗪及一些取代苯甲腈”(Zur Kenntniss des Kyaphenins und Einiger Substituirter Benzonitrile),里面提到对间硝基苯胺和二间硝基苯酰胺这两种有机物的晶体测定结果要归功于C. C. Stuhlmann[17]。1895年时,施德明已在同文馆任职,因此他的测定工作应该是之前在弗莱堡或米尔豪森的时候完成的。
  五   人名、出身与家庭
  C. C. Stuhlmann的名字中有两个C,其中一个根据已有文献信息可知是Carl的缩写,而另一个C是何缩写呢?
  为查明这一点,笔者仔细查阅了1884—1889年的弗莱堡大学员工与学生名册 [18—25]。资料显示,在1884/85冬季学期①,有一位名为C?sar Stuhlmann的汉堡人注册入学(图4),专业为哲学,在弗莱堡的住址是明斯特广场15号。此外,还有两位姓Stuhlmann的学生,都是汉堡人,他们是Franz Stuhlmann②和Gustav Stuhlmann,专业分别为哲学和化学,同住在莱茵街6号。前者于1884年夏季学期注册入学,后者则与C?sar Stuhlmann的入学时间相同。三个Stuhlmann中,只有C?sar Stuhlmann的名字首字母是C,但未出现Carl。继续查阅学生名录,到了1885/86冬季学期,Gustav Stuhlmann的名字不再出现。到了1886年夏季学期,Franz Stuhlmann的名字也被划去,同时,这个被划去的名字前加了Dr.头衔,表明他已取得博士学位。于是三个Stuhlmann只剩下C?sar Stuhlmann。到了1887/88冬季学期,C?sar Stuhlmann的姓前加了Dr.头衔,表明这时他已拥有博士学位,这与前文提到的C. C. Stuhlmann的博士论文出版时间是1887年正好一致。加以博士头衔的C?sar Stuhlmann的名字在弗莱堡大学1888年夏季学期的学生名录中尚在,而从1888/89冬季学期开始,便不再出现。可以断定,C?sar Stuhlmann就是C. C. Stuhlmann,他名字中的两个“C”中,除了文献中给出的Carl外,另一个就是C?sar。不过,尚无法确定的是,其全名到底是Carl C?sar Stuhlmann还是C?sar Carl Stuhlmann。
  当笔者以为对施德明的原名的调查可以就此告一段落之时,出现了新的情况。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来自罗斯托克市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的佩佩尔(Tim Peppel)博士告知笔者,他找到了一份关于施德明信息的原始资料。这份资料是由汉堡户籍登记处开具的施德明的结婚证明件(图5左)[26],上面有关于施德明及其家人身份的重要信息,现将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1888年化学家Caesar Cato Stuhlmann博士,信奉路德教①,1850年2月5日出生于汉堡,结婚之时住在弗莱堡,其父亲Caesar Wilhelm Stuhlmann为报纸编辑,母亲Hannah Elisabeth Regine,出生姓Slomann②,已逝。Caesar Cato Stuhlmann于1888年8月4日与Anna Luise Emilie Müller登记结婚,后者信奉路德教,于1864年3月12日出生,现居住在埃姆斯比特尔③。另外,该文件左上角的附加信息显示,施德明的妻子于1947年在埃尔姆山边的科尼希斯路特④去世。由此可见,施德明的原名为Caesar Cato Stuhlmann,德语中?可写成ae,因此Caesar可视为C?sar的等价拼法,至于为何文献中常出现Carl Stuhlmann的写法,不得而知,可能是施德明后来为求称呼和书写方便,自行使用Carl作为名,给人留下了其名为Carl的印象,并流传至今。
  受佩佩尔博士所提供资料的启发,笔者顺藤摸瓜,找到了一份由汉堡户籍登记处开具的出生证明(图5右)[27],其主要内容为:化学家Caesar Cato Stuhlmann博士,现居住于埃姆斯比特尔,信奉路德教,其妻Anna Luise Emilie,出生姓Müller,信奉路德教,与夫同居,于1891年6月23日下午6时产下一子,名为Hans Caesar Heinrich。
  六   海關职务
  《中国圣地》的前言中提到,1869年施德明到中国从事海关职务,首先去的港口城市是芝罘。笔者在1873、1876、1877和1908年出版的关于亚洲一些国家的人名地址年代记中查到C. C. Stuhlmann分别担任芝罘、汕头、海口、福州的海关助理和南京海关税务司职务[28—31]。笔者还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提供的中国海关职员数据库中找到德国职员辞职表,其中列有两处C. C. Stuhlmann(连同中文名“施德明”一并列出),他入职于1870年1月,曾两次从海关部门辞职: 一次是在1881年12月,辞职地为福州;  另一次是在1908年10月,辞职地为南京[32]。另有文献显示[33—34],施德明在1901年10月—1908年10月间,先后在沙市、青岛和南京任税务司。这些资料比《中国圣地》前言所给出的相应海关职务信息要详细得多。
  最后要说的是,笔者非常幸运地寻找到一张摄有施德明的照片(图6左),来自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收藏的赫德档案资料[35],该照片英文标题为“施德明与丽莎在南京,1907”,当时施德明正在南京担任海关税务司。照片前方的四个人显然是当地的马车夫(坐在马车上)和相关服务人员(站立于马车前后),后方的三个人中,站在左边戴浅色帽子的女性应为“丽莎”,她究竟是何人,目前未知。站在右边的身着浅色衣装的男性很可能是施德明的中国同事或朋友,具体身份不详。中间戴深色帽子、身着西装的就是施德明,放大后如图6右所示。这是目前笔者所能找到的唯一一张施德明照片。   
  七   結语
  经过对原始资料的挖掘和考查,曾在京师同文馆担任化学和矿物学教习的德国人施德明的生平与活动范围渐为明晰,从而大大增进了对此中国第一位德国籍化学教习以及中国第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化学教习的了解,尽管还有一些信息目前尚不清楚,如其19岁之前的经历、博士学位取得之后和第二次去中国之前这段时间所做的具体事务(除在汉堡化学实验室任短期科研助手外)等等。现将施德明的生平简历(表1)总结如下:
  致谢  感谢德国罗斯托克市莱布尼茨催化研究所的佩佩尔博士提供的施德明的结婚证明件。
  参考文献
  [1]刘华. 论京师同文馆的高等教育性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34(1):     22—29.
  [2]赵旻.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J]. 中国文化研究, 2000, 8(3): 66—70.
  [3] 张澔. 毕利干(Anatole Billequin)——同文馆第一位化学教习与近现代中国化学[J]. 中华科技史学会会刊, 2005, (8): 33—42.
  [4] 张澔. 毕利干的中文元素名词[J]. 中华科技史同好会会刊, 2002, (6): 18—22.
  [5] Reardon-Anderson, J.. The Study of Change: Chemistry in China, 1840—1949[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56.
  [6] 潘吉星. 明清时期(1640—1910)化学译作书目考[J]. 中国科技史料, 1984, 5(1): 23—38.
  [7] 郭保章. 中国化学史[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5. 380.
  [8] Martin W.A.P.. A Circle of Cathay[M].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1896. 311.
  [9] 刘广定. 中国科学史论集[M]. 台北: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2. 473.
  [10] Stuhlmann C.C.. Heilige St?tten Chinas[M]. Münden: Mündensche Nachrichten, 1938.
  [11] Stuhlmann C.C.. Chinesische M?rchen[J]. Globus, 1876, 29(4): 71—72.
  [12] Stuhlmann C.C.. Beitr?ge zur Kentniss des Amarins[D]. Universit?t Freiburg, 1887.
  [13] Stuhlmann C.C.. Krystallographische Untersuchung des Amarins und seiner Verbindungen[J]. Z. Kristallogr., 1888, 13: 339—361.
  [14] Stuhlmann C.C.. Krystallographische Mittheilungen aus dem chemischen Laboratorium des Herrn Professor Dr. Ad. Claus zu Freiburg i./Br.[J]. Z. Kristallogr., 1888, 14: 155—165.
  [15] Stuhlmann C.C.. Krystallographische Mittheilungen über Derivate der Bromchinoline[J]. Z. Kristallogr., 1889, 15: 487—499.
  [16] Wibel, F.. Chemisches Staats-Laboratorium[J]. Jahrbuch der Hamburgischen wissenschaftlichen Anstalten, 1891, 8: LIV—LXXVI.
  [17] Claus, A.. Zur Kenntniss des Kyaphenins und einiger substituirter Benzonitrile[J]. J. Prakt. Chem., 1895, 51(1): 399—414.
  [18]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Winter-Semester 1884/85[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H.M. Poppen & Sohn, 1884. 41.
  [19]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Sommer-Semester 1885[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H.M. Poppen & Sohn, 1885. 48.   [20]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Winter-Semester 1885/86[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H.M. Poppen & Sohn, 1885. 45.
  [21]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Sommer-Semester 1886[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H.M. Poppen & Sohn, 1886. 56.
  [22]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Winter-Semester 1886/87[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Chr. Lehmann, 1886. 47.
  [23]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Sommer-Semester 1887[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Chr. Lehmann, 1887. 52.
  [24]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Winter-Semester 1887/88[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Chr. Lehmann, 1887. 45.
  [25] Universit?t Freiburg. Verzeichnis der Beh?rden, Lehrer, Anstalten, Beamten und Studierenden auf der Grossherzoglich Badischen Universit?t Freiburg Sommer-Semester 1888[M]. Freiburg i.B.: Universit?ts-Buchdruckerei von Chr. Lehmann, 1888. 51.
  [26] Urkundennummer 817[A]. Standes?mter, Personenstandsregister, Sterberegister, 1876-1950 [R]. Hamburg: Staatsarchiv Hamburg, Best, 1888. 332—335.
  [27] Urkundennummer 1589[A]. Stande?mter, Personenstandsregister, Sterberegister, 1876-1950 [R]. Hamburg: Staatsarchiv Hamburg, Best, 1891. 332—335.
  [28] The Chronicle &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year 1873[M]. Hongkong: Daily Press. 1873. 165.
  [29] The Chronicle &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year 1876[M]. Hongkong: Daily Press. 1876. 171.
  [30] The Chronicle &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year 1877[M]. Hongkong: Daily Press. 1877. 178.
  [31] The Directory & Chronicle for China, Japan, Corea, Indo-China, Straits Settlements, Malay States, Siam, Netherlands India, Borneo, the Philippines, &c. for the year 1908[M]. Hongkong: Daily Press. 1908. 846.   [32] Database of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taff[Z], University of Bristol, http://www.bristol.ac.uk/history/customs/resources/servicelists/databases.html, 20.11.2019.
  [33] 劉武坤. 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税务司名录(上)[J]. 民国档案, 1986, (3): 132—134.
  [34] 刘武坤. 旧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税务司名录(下)[J]. 民国档案, 1986, (4): 110—129.
  [35] Day, S.. Stuhlmann and Lisa at Nanking, 1907[A]. Special Collections & Archives[R]. Belfast: 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1907. MS 15/6/10/1.
  Abstract: C. C. Stuhlmann was a German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nd mineralogy at the Tong Wen Guan of Beijing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He was the first chemistry professor from Germany as well as the first chemistry professor with a doctoral degre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is person and uncovered some important original documents. The obtained results c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current biography about him, thus enrich the content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both in China and Germany.
  Keywords: C. C. Stuhlmann, chemistry, history, China, German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4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