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整本书阅读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整本书阅读中,名著内容是学生阅读的难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找寻适当的切入点,将大部头的作品往“小”里读,也就是将名著细化,从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出发,引导学生进入名著的广阔世界。以小学四年级读《西游记》为例,谈谈对整本书阅读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西游记》
一、文本的选择及内容的确定
之所以选择《西游记》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文本,因为《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部。我曾向本年级3个班級共近120名学生进行了询问,其中有两道题的回答结果极具代表性。
你觉得《西游记》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读?64%的学生觉得适合小学,36%的学生觉得初中以上。
你最喜欢书中的谁?74%的学生喜欢孙悟空,13%喜欢猪八戒,13%喜欢其他人。
学生对《西游记》已经有了千篇一律的答案,如孙悟空的形象及性格,等等。学生的日常经验形成了一种“成见”,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这种“成见”使阐释者与文本发生联系,最终使阐释和理解成为可能,即学生的“成见”与文本的内容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这种巨大的矛盾就成为阅读的契机。因此,我利用这种矛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发现文本完全异于“成见”的本来面目。
确定文本后,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去读《西游记》呢?必须将活动内容细化,寻找一个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体现整部著作精神的切入点。《西游记》由孙悟空出生开始,讲述他学艺、反叛、阪依、取经、成佛的经过,其中也包括他青春期的反叛、自由与激情,成熟期的稳重、担当与沉寂。从某种意义上讲,《西游记》可以看作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史。大部分学生很喜欢孙悟空这个猴子形象,对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充满向往。这就在学生和著作之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纽带,易于学生深人文本,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所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就应以孙悟空作为切人点,细化作品,逐步完成整本书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活动策略
(一)教学准备
用5周的时间,每周1节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一天阅读2至2回。
《西游记》原著文字为文言文,四年级学生大多读不懂,因此,不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课标必读名著版本。
(二)活动内容及设计意图
活动一:初次走进悟空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习作《我眼中的孙悟空》。
习作要求:内容不限,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以往阅读书籍、看电视或者其他形式对孙悟空略有所知,起始课主要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完成对孙悟空初期形象的主体建构。以便于教师了解活动前学生对人物的认知情况,方便与活动结束后的习作进行对比,分析活动效果。
活动二:初识少年悟空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西游记》前四章,阅读课上共同交流三个问题:
(1)美猴王如何出世?如何当上了猴王?
(2)孙悟空在求师学艺一事上,克服了哪些困难?
(3)闯龙宫、闹地府、大闹天宫,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
学生对孙悟空的出生甚感神奇,不可思议,拜师学艺时天资聪慧、勤修苦练,而之后自命不凡、与天齐名、莽撞无礼,贬于五行山下。笔者引出原著《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文字“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让学生与课标版《西游记》对比读,学生发现看了课标版了解了内容了,再看原著,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描述更加具体,也变得有意思了。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一个人物,不仅看课标版《西游记》,还可以看看原著,看电视剧、听评书、看连环画,也可以与家长交流等。
活动三:分类、对比
活动内容:以孙悟空为轴心,将涉及孙悟空的文本内容归类对比。
设计意图:阅读活动进行到中后期,学生对课标版《西游记》的看法应该有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实际是对之前误读《西游记》文本的一次反拨,同时,这也是对下次活动的展示做好准备。
这种分类对学生而言,信息量很大,在前期准备阶段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涉及孙悟空的内容——外貌、性格、言谈、举止、
心态等整理到“积累卡”上:
统计学生了解人物的方式和途径,有86人次看了电视剧,有31人次看了电影,有103人次与父母或长辈谈论了孙悟空,有57人次查了资料(文字或图片),有7人次听了评书,还有78人次
看了原著的某些章节。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了解孙悟空,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孙悟空历经了取经磨炼,命运发生了人生大逆转,一个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变得勇于肩负责任,顾全大局的人,一身本领也用在了正义的事情上,孙悟空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设计意图:由一个人物走进一部名著,途径可以是多样的,旨在激发继续阅读的兴趣。学生对人物了解得越多,就更理解人物,走进了人物内心,也就展开了深入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可以挑战读读原著。
活动四:《我眼中的孙悟空》口语交流课
教学目的是:围绕“我眼中的孙悟空”这一话题,在与他们(同伴与老师)的听、说交流中,感受认识、评价人物的角度是多元的。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已全部读完课标版《西游记》,每个学生对孙悟空的认识也绝不仅仅是读之前的片面了解。原有的“成见”也已转变。此时,让学生有一个畅所欲言的交流机会,不仅可以全面了解人物,而且学习各自阅读名著的好方法。
活动五:总结
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习作《我眼中的孙悟空》。
习作要求:内容不限,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一系列的阅读活动,再次完成习作《我眼中的孙悟空》与第一次习作就不一样。孙悟空形象的主体建构更全面,对人物的认识也不仅仅是“好”或者“坏”。多角度地看待人物形象。
整个过程让学生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经典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其性格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变化,正如孙悟空在求师学艺、占山为王、西行取经等各个阶段,其性格变化巨大。
(3)经典名著的人物描写之所以出类拔萃,就在于在描写人物优点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写出人物的缺点。
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一部分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而是阐释者给定的,因为只有在阐释者与作品交流中,作品才显示出意义。”
反思: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细化过程中,困难重重,要使得活动进展顺利,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1)由易到难。四大名著的原著过长过难,学生很难有兴趣阅读,因此选择的版本很重要,由青少年版本再关联到原著的片段中去。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后,三个班的学生由都至少有一半开始阅读原著了。
(2)切入点十分重要。如果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将广博的内容细化,整本书阅读可能就只是形式,不会有任何回响。挑选孙悟空作为切人点是因为这一形象跳脱风趣、乐观坚定的个性和学生之间有很多共鸣。
(3)各种手段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时代感,感受到名著的新鲜。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利用电影、电视剧、评书、与家长互动、连环画等等各种途径,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给了学生补白,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而更形象地描述还是藏在文本中,这就使学生产生极大的阅读动力。
《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持续时间长,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毅力。同时,学习整本书阅读的一种方法,使学生阅读速度提升,鉴赏能力增强,潜移默化,将方法迁移到其他书目上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06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