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引生活之水,妙解阅读疑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农英

  【摘要】论述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体验式学法进行语法学习,品词析句,体验情感,陶冶情操,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相当有益的。
  【关键词】联系生活 学语法 品词析句解疑释难 核心素养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众多名家的共识。依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和难点,就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分析,从而化难为易,让学生理解得深刻透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联系生活学习语法知识
  小学生学习语法知识往往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教师若能把生活之水引进课堂,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新知识加以思考分析,就一定能讓学生激起兴趣,学有所得。如《南辕北辙》课后练习: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与“离楚国更远了”两句话的比较,低年学生似懂非懂。笔者曾仿照原句列举学生熟知的例子以启发:“这成绩还说不差吗?”“这成绩很差”“成绩不理想”作比较,例子来自学生生活,他们自有真切的感受,此时再辅以有关句式知识的讲解,他们对不同句式的区别与用途就必然有更深层的理解了。再说修辞教学,学生对它常常不感轻松。教师如能根据教学需要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了修辞的实例来分析讨论,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修辞那“美化”语言的艺术力量。如《秋天的图画》课后练习:“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笑脸”……教师让学生说出不加修辞的句子原意作比较,他们很快就领会到拟人、比喻那动人的艺术力量。随着所学修辞知识的增多,教师就要求他们结合课文所学,深入生活学习修辞、运用修辞。比如:
  (1)搜集群众形象的口语。那成功的例句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你见过谁一口吃成胖子”“鲜花插在牛粪上”“劝人一句值千金,教唆别人古井深”,学生从这些比喻、反问、对比、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中,很快就领悟到修辞那生动的语言技巧和鲜明的表达效果。
  (2)学习广告语、导游词、描写特定人物或场境等。如先让学生课外去找广告语、导游词,品味其语言的生动形象,进而依据近期课文所学的一些修辞手法动手学写学说。一些成功例子读后,让人如沐春风:如劝人爱花“花在绿中笑,人在美中醉”;宣传环保“不乱排废,让国人不再忧天忧地”;替湄洲岛写导游词:拜天上圣母,品人间美味;虔诚朝拜妈祖,爱心奉献社会……这样的训练多了,同学们就切实明白了修辞对语言的“美容”作用,就一定会在以后的实践中大加运用,以求表达得精彩动人,这就已经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了。
  二、联系生活,品词析句,感悟语意
  在阅读教学中,对一些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教师可列举生活实例,以促进学生理解,或借助设境、变换、改写等形式来比较,让同学运用已有生活经验细加揣摩,从中体会语言的内在表现力,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逐步提高感受语言的能力。随手拈来几个教与学的实例:
  老舍在《猫》中写“猫用身子蹭你的腿”,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蹭”字能改成“刮、摩”等其他的词吗?学生在一番探讨后,有位同学的发言令人动容,他回忆自己童年常常“蹭”着父母撒娇,而换上其它词,就难传这人猫亲密之“情”了。
  再如,古诗“笛弄晚风三四声”这一“弄”字,看似平常,却意蕴深邃。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加以揣摩:身边人迎风吹笛只有三四声,那意味着什么,学生用生活经验领会了这“嬉戏”的情趣,对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的特点就不难想象了。揣摩“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只要让学生联想自己置身闹市夜晚回去能不能“推”,就必然知道深山老林的寺门月夜要不要“敲”了
  有些文章的句子满含哲理。如琢磨《鱼游到纸上》文中的这二句话:“鱼游到了纸上”“鱼先游到我的心里”。笔者这样逐步启发学生:按你们的生活经验,能把鱼画活了,说明画功怎样呀?怎样才能做到胸中有鱼呢?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与众多成功人士的艰辛付出,自然悟出了“功夫深处自然成”的道理。
  总之,不论是感知词句的深邃涵义,还是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启发学生细加咀嚼,便会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他们茅塞顿开,透彻感悟。
  三、联系生活,解疑释难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一些疑点难点,教师如能联系生活举例点拨阐释,就一定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其思维积极性,从而扫除障碍,较快获得理解学会运用。举隅如下:
  1.解析疑点。古人说读书贵有疑,有疑说明善于思考,最终必有所得。如教学《山雨》一课,学生读文末三段颇感疑惑:作者写风雨停了“山中一下子变得寂静了”,为什么还写“远处鸟儿啼啭,近处雨珠滴落的‘丁冬'音响”,这不是矛盾吗?笔者当堂要求全体同学化身入境闭眼静听几分钟后说感受,同学们说听到了老师翻书的“哗哗”声,教师说这是体现了安静还是嘈杂?同学们立刻报以会心的微笑。我当下板书“以声写静”,同学们心中疑团随之涣然冰释。
  2.扫除难点。面对文本难点,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如课文景物描写之处甚多,作用各不相同。为促进理解,可以让学生作体验式学习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学习描写四季景物的课文,笔者随之就要求同学课外去亲近大自然,以更好领会作者生动描绘大自然之美的精妙。探讨《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为什么浓墨重彩渲染了狂风冰雹的凶猛,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自己作文写劳动为何不是烈日当空,就是寒风刺骨?学生经过联想,终于明白课文写环境的恶劣是为反衬建设者们的不屈精神和昂扬斗志。研读《白杨》一文生动刻画白杨树挺拔之美的作用。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祝寿,人们送“松鹤图”寓意何在?学生说是祝愿老人如松常青如鹤长寿,教师点赞这就是“借物喻人、托义于物”。凡此种种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进入文本,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则必能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那学生具备自能读书的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借助教材,以生为本,熏陶感染,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根据文本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特点,重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教师责无旁贷。如学《只有一个地球》等,要他们从小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妈妈的清单》《慈母情深》等,让学生体会父母养儿育女的艰辛,联系实际谈感想,抒写“寸草春晖”的感恩之情;读《尊严》《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同学从小立大志学本领、努力自强自立,力争长大能为振兴中华贡献一份力量;学习《走进信息世界》,让同学感受科技的日新月异,自己面对世界未来的任重道远……这一系列情感的熏陶,认识的提高,品质的养成,决不是一课一时的说教可得,而需要教师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持之以恒,吃透文本,巧妙渗透,读写听说并举,才能促进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综上所述,我认为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确实是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深入浅出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只要深入生活,有心搜集,精心运用,就必定能让它发挥出激发兴趣、化难为易、促进理解、提高能力的奇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谈语文教育:怎样学好语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
  [2]卢耀珍.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研究,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76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