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因妙导让语文“阅读花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语文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语文阅读也越来越重视。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老师单一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训练,养成了懒惰的阅读习惯。要克服这种惰性,让语文阅读花开,就要靠老师的巧妙引导: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明确阅读目标;其次要编定阅读程序,强化整体意识,调控阅读注意力;再次要把握阅读重点,培养细察意识,矫正松懈的整合思维;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概念;兴趣;目标
  
  现代文阅读教学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现行部编本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有不少学生面对着这些名篇佳作两眼茫然、索然无趣,甚至望而生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的原因之一应该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受到老师单一的、灌输式的阅读教学训练,养成了懒惰的阅读习惯。学生遇到了问题,不是动脑思考,而是翻找资料;或者老师布置阅读预习,学生不是自己阅读文章,而是资料拿过来,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答案,直接抄在书本上,老师上课提问时,学生也是直接照着已经抄好的答案读出来。一篇文章读完了,学生往往不知文章内容是什么,更不能从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阅读的惰性。老师为此头痛不已,孩子们对于阅读,更是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要克服这种惰性,“解铃还须系铃人”,还要靠语文教师的巧妙引导。
   一、 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也只有学生本心乐为,从而自求不止,才能达到自得的境界。自得渐积渐丰,兴趣自然渐高渐浓。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时用一些趣闻故事、名言警句、或实物图画等巧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先讲述了一则网上新闻:河南的黄开宁养了一条重达100多斤的巨蟒,且一家老小和巨蟒融洽相处了九年。平日里,巨蟒帮助黄家看家护院,照看小孩,俨然成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蛇保姆”。然后让学生谈谈感触。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议论纷纷,畅所欲言。我趁机引导:“蛇居然成了人的保姆,那么,其他的动物呢,比如鸟,会和人发生故事吗?请看冯骥才的《珍珠鸟》”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旺盛起来了。由此,自然地过渡到了对课文内容强烈的阅读欲上。
   二、 训练文本意识
  按照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我们一般是从文章的整体入手,首先把握文体、其次分析结构、然后提取中心、接着再处理各种不同文体的诸多要素。但是,经过长期这种模式的训练,仍有不少学生整体阅读能力不强。我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语文老师平时侧重传授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只是“授之以鱼”,没有或很少有意识的“授之以渔”,致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能触类旁通的掌握整体理解这一类文章的方法和能力。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注意力,我根据不同文体设置了相对稳定的阅读提纲,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对象的程序上,通過反复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的整体意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我设计出体现文章思路的提纲来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勾画关键的字、词、句,紧扣文本,捕捉与文章思路有关的文字信息和内容的,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为下一步精读奠定基础。
   三、 培养整合思维
  因为语文的知识点呈“碎片化”,所以现代文阅读,既要有细察意识,还要有从全文入手,整体把握文意的整合思维。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研读关键语句,把握阅读的重点。比如,在教学《社戏》一文时,在学生已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围绕文末“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一关键语句设计问题:那夜的豆不过是普通的罗汉豆,那夜的戏让他们看得昏昏欲睡,张口骂人,为什么结尾还要如此说?问题一出,学生们就急不可待地翻阅课文,圈点勾画,并积极地展开了讨论。于是,“戏前波折”“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等情节就自然地梳理出来了,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结出文章的主旨。抓住了“金钥匙”,精读具体,注意力集中,获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四、 鼓励质疑创新
  “读书无疑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的确,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创新学习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单一机械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当然这里的“疑”可以是教师高屋建瓴地提出,而最好是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具体指导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急于讲解,而应该多设台阶、多方引导,启发学生去研读,教师只是在阅读方法上予以指导、点拨,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如学习《变色龙》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提出疑问。有些学生就提出,既然小说的主人公不是自然界中的变色龙,而是警官奥楚蔑洛夫,那么它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警官奥楚蔑洛夫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有何相同点?学生思考后很容易就会得出答案:善变。随后,又有学生提出:作者是如何来写主人公的善变的?学生通过这样不断地相互提问、讨论、答疑,理清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也把握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奉迎、媚上欺下的人物特点。在充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融会贯通、重组新知、大胆创新。创新学习的重点也就在“导创”上,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方法的掌握及运用等能否得到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环节。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做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通过为“课文续写结尾”“以第一人称改写”等多种形式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教学《变色龙》的最后环节,我让学生点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结果许多同学的评价颇具新意,突破了单一讽刺批评的框框。如有的同学认为奥楚蔑洛夫也是一个可恨又可怜的人,认为他既有媚上欺下、阿谀奉迎、见风使舵这可恨可恶的一面,也有作为生活在黑暗的俄国社会底层的小警官不得不扭曲自己的灵魂,靠奴颜婢膝来维持生存这让人可悲可怜的一面,“善”与“恶”“美”与“丑”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注重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以教材为源点,多渠道开发阅读资源。如充分运用阅览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使课内、课外相互补充,拓展学生的阅读面。特别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读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资料卡的制作和名言名句及优美词语的积累和摘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孩子们都兴奋地说:“现代文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蔷薇花,如果你不熟悉她,不小心会扎到你呦。现在我们深知其习性,再也不怕现代文阅读了。”
   作者简介:
  吴娟,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灵璧县第六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4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