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因势利“导”,让学生“问”中求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提问的技巧、提高问题的质量;课堂提问权回归学生;树立以文本为问题意识的轴心的观念”这三方面作进一步思考,明确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讲究提问的技巧和问题的质量。
  关键词:问题意识 问题质量 主体性 主导作用
  当前语文教学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事实是,学生学了许多年的语文,连一篇文章都不大会读,考试时失分最多的恐怕是阅读理解。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总是由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的任务只是找答案,问题从何而来,阅读一篇文章,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值得怀疑,对学生而言都成了不需要考虑的问题。而事实上,阅读首先是学生的阅读,是有问题的阅读。一个好的读者在阅读时无不带有问题意识。被教师设计好的问题主宰的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好的读者的,倒是会造就一批回答问题的机器。人天生就有许多疑问,但随着教育年限的增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没有强化反而减弱了,这是值得思考的现象。
   当前教学中很多老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提不出问题,或者提的问题没有价值,或者提的问题不是我们要讲的问题,还有的老师怕学生提的问题自己回答不了,造成课堂混乱而扼杀了他们质疑的机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人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去改革。
  一、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问题的质量
  当代课堂教学中我们确实越来越认识到“问答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头问到底,学生对老师“连珠炮”“糖葫芦”式的问题必须作出快速解答,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文本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常常依照教参设计一系列问题,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沿着自己预设的路径寻找答案,并把教参内容作为评判答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课堂对话是极不公平的,同时也造成遏制学生创造力、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后果。这种教学方法,本质上等同于“填鸭式”、“满堂灌”。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对“问答式”教学方法作全盘否定。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夫子就擅长运用此术,但今天谁能否认他的教学思想和成就呢?教师提问能起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思考、调控教学进程的作用。所以,改革课堂教学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是否问,而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提升问题质量和讲究提问技巧,教师要明确“为什么问”、“怎样问”“问什么”,这是落实问题意识的关键。
  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课堂提问的出发点。问题要从训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出发。那些缺少思维力度的判断问、检查问、形式问要少问甚至不问,必须杜绝课堂内容“少慢差费”的现象。所以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注意提升问题的质量。哪怎样做才能提升学生问题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点进行训练:
  1.首先得让学生敢提问题,多提问题,“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提问题须经历从“提出无价值的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教师要适时点拨引领。新课标中的学生“自读自悟 ”理念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有教师主导参与。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一开始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孩子们需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被老师适时点化、及时引领畅游思维王国,从而探求到有价值的问题。
  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技巧,从渗透现代意识,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出发,可以设计一些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思维拓展题。如教《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时我问学生“你喜欢谁?为什么?”。课堂马上就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争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喜欢丹尼斯的爸爸,因为他没有当场揭发库伯”、“我喜欢库伯,因为他知错能改”、“我喜欢丹尼斯的爸爸,他是一名好警察”……又如在教学《彩票》一文时,我问学生“林海燕是伟人还是蠢人?”学生们也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很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说她是伟大的,因为她面对巨款毫无贪念;有些说她是蠢人,因为彩票还在她手上,她不说出来就没有人会知道……
  其实这种问题是比较灵活的,因为观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经过讨论、交流,意见有可能同意,也有可能永远无法一致。但这一种问题的设置所获得的收获是传统提问难以达到的。课堂上只有讲究提问的技巧,才能使教师的提问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二、让课堂提问权回归学生
  语文教学新大纲明确了“学生学会质疑”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能对学生发号施令,将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互为主体的交互伙伴关系。我们倡导把课堂提问权回归到学生手中,学生应该通过自主性思考提出问题,向老师求教,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问”中求知。
  我相信,学生在质疑过程中会感到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尊重,还会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而产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和发现的兴趣。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小学生,要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还需要我们老师适当的引导,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起一个“导”的作用。
  首先,教师提问能使学生既长“学问”也学会“问”。从课堂教与学的关系来讲,教师和学生是教与学的双方,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静态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动态的知识,即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问是一种能力,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怎样提问也必须从老师的潜移默化和悉心指导中得来。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这也是教师提问的目的。
  如教《酿》一文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东东是个怎样的孩子?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行体会。2.东东的语文老师是个好老师吗?课文的篇幅比较长,但是所有的阐述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它们既是理解难点也是把握全文的金钥匙。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深入的去了解课文,小组间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我的引导他们不但解决了旧问题还从中发掘出一些新的疑问,最终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很好的解决了重难点。就此学生认识到阅读中首先应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礎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顺藤摸瓜,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然后结合对主题的把握解开一个个理解的“死结”,从而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其次教师要善于归纳和引导。学生因阅读经验、能力、方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可能都是教师要讲的问题,也不可能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要将学生的问题归类,看看哪些和文章的主旨有关,哪些和文章的结构有关,哪些和文章的写法有关。归类的目的是更加突出问题,从而知道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要讲。由学生提问题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的想法至少是不准确的,归纳得好、引导到位,只会生成精彩的课堂,而不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要慎重对待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许只要稍做引导便可以打开一重新的天地。
  记得我教《梅兰芳》的时候,先布置学生预习,并且要求他们结合单元导读的要求进行课前质疑,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像“文章为什么用梅兰芳做题目?”、“梅蘭芳是男的还是女的?”、“梅兰芳是干什么的?”等等,可以说这些问题是完全没有价值,没有质量的,如果我们一一的去解决会浪费太多时间,所以老师必须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然后课堂汇总。最终我确定了下列三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1.文章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 2.丰子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课后练习3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并且已经包含了本篇的教学重点。最后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不管是问题的评选也好,讨论解决问题也好,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课堂气氛很是热烈。课堂调控能力的高低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表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成功的导演。
  三、树立以文本为问题意识的轴心的观念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在阅读时会有怎样的问题。教师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实际上决定了学生能够在文本里走多远。现实中,一些教师往往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讲到底,教学参考书中怎么说便怎么教,自己只是起到一个传声筒的作用。教师只有先抛开参考书,凭个人的阅读经验进入文本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才能预见学生阅读时可能有哪些问题。文本好比一条河,教师首先得试一试河的深浅,才能在学生提问时,判断问题的合理性和价值。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性。课堂教学的自主的生成基础是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只有接触文本,在倾听老师的点拨当中有所知,有所启,自主之行才由此促动、展开、延伸。脱离文本的阅读教学只是以学生占有课堂时空的多少作为学生自主性的体现,这其实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自主,真正的自主即学生的语文素养实际提高了多少并没有得到体现。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和调控作用,要让问题为理解和鉴赏文本服务,让学生的质疑在钻研文本的前提下展开。这样才能真正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
  学习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过程,而思维的基础是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课堂提问,学生自主精神的发挥也必须依赖问题。我们应当树立全面正确的问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基于对文本的认知和研读的情况下,既有教师为推动教学进程,训练学生思维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又有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课堂质疑。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达到育人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050.htm